莫言推出新作《晚熟的人》他把自己写进了小说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莫言上了热搜。获得诺奖后“闭关”8年,携新作《晚熟的人》首次直播,自言“流量很小”,当场引围观者150万人,堪称现象级文学事件。
  2012年,因为“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以及当代社会现实相融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荣获此奖的中国籍作家。时隔八年后的盛夏,莫言带来中短篇小说《晚熟的人》,十二个故事,依然扎根于高密东北乡,讲述故乡人与事,反映他对时代的关切与思考。尤为特别的是,莫言把“莫言”写进了小说,他说那犹如孙悟空身上拔下一根汗毛,是镜子,是实体与影子,做好了由人评说的准备。
  诺奖魔咒之打破
  有一种诺奖魔咒之说———得了诺奖之后很多作家都会陷入一段时间的停滞或者无法超越自己的困境。对此,莫言表示:“《晚熟的人》这本书能否做出回答,我自己很难断定,要等读者读完书后由他们做判断。”
  在莫言看来,大部分作家获诺奖后很难再有力作出现,客观原因是获奖作家一般都七老八十,创作巅峰已经过去,有的人甚至获奖以后没有几年就告别人世。但是也有很多作家在获奖后依然写出了伟大的作品,像马尔克斯,还创作出《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了不起的著作。“所以我想,我能否超越自己,能否打破诺奖魔咒现在还不好判断,但是我一直在努力。”
  距上一部小说已经十年,面对关切和质询,莫言以“获奖后陷入沉寂”开场,以“希望将来写出好作品”回应。作家苏童说,诺奖之于莫言是“桂冠”也是“枷锁”,伴随获奖而来的是无形的压力和无尽的琐事,一度使他无法持续创作。获诺奖后至2016年,莫言去了全世界至少34个不同城市,参加过26次会议、18次讲座,题了几千次字,签了几万个名;特别是2013年,忙到一整年一本书都没看。
  随着《晚熟的人》问世,“闭关”太久的莫言终于给出答案:“获奖八年来,尽管我发表的作品不多,但还是一直在写作,在做准备。”
  “说书人”之回归
  莫言曾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在这本蕴积了近十年的新作中,莫言既延续了以往的创作风格,又明显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静直白,梦幻傳奇里多了具象写实。他的眼光转向了那些最平凡不起眼的小人物。正是这样一群人,组成了时代演进中的“常”与“变”。这12个故事,犹如12个坐标被一条无形的线连系起来,讲述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时代的波澜壮阔、风起云涌。
  那么,为什么要写这本《晚熟的人》?答曰:“人物。”于莫言而言,这本书里出现的人物就是自己的朋友、知己,有些甚至就像孪生兄弟一样。过去七八年有很多感受,只能通过这样的文学方式才能表现出来。
  当然,书中的“莫言”获奖后回到高密东北乡,发现家乡一夕之间成了旅游胜地,“红高粱”影视城拔地而起,山寨版“土匪窝”和“县衙门”突然涌现等,都有夸张的成分。
  不同于以往作品,莫言此番第一次引入当下社会的“新人”。在《红唇绿嘴》中,莫言塑造了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的人物———网络“大咖”高参。高参深谙互联网运作规律,胡编乱造,添油加醋,靠贩卖谣言发家致富。她手下有上百个铁杆水军,让咬谁就咬谁,让捧谁就捧谁。高参有一句口头禅:“在生活中,一万个人也成不了大气候,但网络上,一百个人便可以掀起滔天巨浪。”这依旧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故事,只是那个用童年经验和想象力织造的高密东北乡早已一去不复返。对于故乡的变化,莫言很坦然:“将逝去的留不住,要到来的也拦不住。”时代变了,故事照讲,《晚熟的人》又带回了那个“说书人”莫言。
  写作越多,越久,阅读越广,越深,莫言感觉创作越难。但是,依然不能停,不会停。
  小说长短之困惑
  获得诺奖八年后,莫言首部作品问世,很多人好奇为何不是长篇而是中短篇。
  莫言说,这也是自己一直困惑的问题。大部分读者包括很多评论者,都说一个作家只有拿出一篇长篇小说仿佛才能够证明他的才华、他的力量。但是我们都知道鲁迅、沈从文也没写过长篇,国外没写过长篇的伟大作家更多,像莫泊桑、契诃夫等。我们应该承认长篇小说无论从体量、广度和深度上,对生活反映的丰富性上,确实超过了中篇和短篇。一个作家当然可以一辈子不写长篇,只写中短篇,这丝毫不会影响他对文学的贡献。但是大家也都有一个希望,自己能够写出一部或者几部好的长篇来。“我没有把中篇、短篇、长篇对立起来,我觉得这三种形式是无可替代的。”
  《晚熟的人》主人公就叫莫言。莫言概括自己“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同时作为作品里的一个人物,深度地介入了。”知识分子还乡这个角度的小说已经延续上百年,鲁迅的《故乡》,欧洲或者美洲的很多作家也都写过类似作品。《晚熟的人》延续了这一视角。“作为一个在高密东北乡出生长大,离开这个地方的人,若干年之后又回来了。我在1980年代开始写作的时候就使用这个视角,写了四十多年依然在使用这个视角。但是这个视角本身在发生变化。”
  邢大军据《新民晚报》郭影/文整理
其他文献
傅海峰是谁?傅海峰是前中国羽毛球队男双项目的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世界羽坛唯一一位参加过四届奥运会的男运动员。  他曾分别搭档蔡赟和张楠,三次杀进奥运会男双比赛的决赛,获得了两金一银,并四次夺得世锦赛男双冠军。他还是6届苏迪曼杯和5届汤姆斯杯冠军队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三次获得“体坛风云人物最佳组合奖”……职业生涯堪称完美。  傅海峰颜值出众———在中国羽坛更有着“羽坛郭富城”之称,他不仅浓眉大眼,而且
期刊
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少不了父母的陪伴,父亲对女儿尤其宠溺。前一段时间,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阿龙便帶着女儿石榴去动物园了。他说:“石榴实在憋的不行了,求着我说‘咱们去趟动物园行不行?’,去了!高兴的不得了。”看见大猩猩的塑像,阿龙依然说“石榴,学一个”。之后,阿龙暗想:不错,老父亲很满意。一个宠溺女儿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马丽文/图
期刊
当代中国山水画坛,贾荣强的成长是个特例。他生于东北,黑土地赋予他天生的乐观诙谐的性格,长于泰安,泰岱山水又滋养出他雄强大气的气质。他的作品大体可分为两个体系,一是以早期泰山为主题的山水画创作,二是近年来以城市山林为母体的新的尝试。  出于对自然、文化、当代审美的独特理解,又加上家学影响,贾荣强很早就确立水墨山水画风格,他将笔下的景致注入文化的内涵,将点、线、面进行重新结合,无论是着墨、留白又或者是
期刊
有人问冯远征对电视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有什么看法。他说:“哦,那就是个真人秀。我们剧院何冰说的好,如果两三天就能成为好演员,那还去北电、中戏学4年干什么?”  他给学生上课,举过一个《演员的诞生》里的例子。两个演员演《一九四二》的一个片段,演技都很好,哭戏的爆发力也强,但唯独忘了一点,他们是在逃荒,浑身没劲,会把每一粒米都捡起来吃到嘴里,但那个米粒掉在了地上,演员只看了一眼就完了。  “一个演员
期刊
朱元璋自己没有文化,内心也是很讨厌文人的,盖因他当年要饭时,曾多次受到一些文人的羞辱。他还写过一首很有名的打油诗———《骂文人》:  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  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  但在他取得天下之后,也希望罗网一批文人来为王朝效力。  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高启与同县的一位名叫谢徽的书生被地方官推荐给了朝廷。朝廷的诏书很快就到了,要他们入朝,编修《元史》。启本不想入
期刊
石齐  石齐,1940年生于福建福清,1963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院,1976年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石齐画院院长。主张绘画艺术形态三象(具象、印象、抽象)并举的理论,历经数十年探索创立了“三象合一”画风。石齐中国画、油画、书法、雕塑皆精,从1972年成名至今,其作品深受社会赞誉,创办新中国画画家班,近十多年来润育学子逾千名。成立北京石齐画院,特聘画家100名,下设河南新乡,江
期刊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街道城南嘉园社区有将近2500户居民。社区居委会十几名工作人员,从”大年初一“开始,疫情期间坚守岗位,24小时全天候热情为居民服務。保障了社区居民”居家抗疫情“有序正常生活。  独家报道孙贺田摄影:董化斌、郑晓英
期刊
曹禺是戏剧大师,他的女儿万方,也是一名优秀的剧作家。其小说、剧作《空镜子》也是影迷津津乐道的经典。万方是父亲曹禺口中的“小方子”,被曹禺视为“我四个女儿里你最像我”。2020年是曹禺先生诞辰110周年,我们来读读曹禺女儿、剧作家万方写的长篇非虚构《你和我》。  理解不完美的父母  23岁的曹禺不会想到,他利用暑假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阅览室写出的《雷雨》,让中国话剧提早进入了黄金时代。30岁左右,他就完
期刊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过硬的专业基础是骨骼,弹奏技巧是血肉,对音乐的独到见解和深刻体会,则为演奏注入灵魂。  “如果墨守成规,音乐就没有未来了”  记者:在当代众多钢琴演奏家中,你风格独具,情感饱满,色彩鲜明。发展出创造性的个人演奏风格,不可或缺的基石是什么?  郎朗:天赋、努力、在积累中持续成长,这几个要素缺一不可。  我非常幸运,17岁那年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正式步入世界
期刊
“天气正好,下地干活。”湘香姐的客厅里,挂着她绣的一幅湘绣,画卷上直白的八个字,是她的“座右铭”。  1977年,当了10年水泥厂工人的她考入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随后,她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之一,学成归国后回校任教。如今她已过古稀之年,仍不知疲倦,画画,办个展。当年薄云之志,依然存于那颗芳心之中。  上世纪60年代,她读美院附中时有过一段“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经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