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体现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理念。传统的数学教学只重视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把学生当成盛装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关注。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形成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弊端。
我认为,有效教学是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理念和策略。理念是教师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观念,具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具有以学生获得的发展的状况测量教学效益的理念;策略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过程中所形成的既相对稳定又随教学情境灵活调整的基本范式。
一、有效教学的形成
1、有利的学习环境形成有效教学。学习环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非常重要。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即教室布置、教学设备、教具设置等,软环境包括班风学风的好坏、学生素质的优劣、教师教学艺术和专业知识的程度等。但并不是所有环境都起到了正面作用,只有那些有利于相应的教学内容、课堂目标要求的环境才能促进有效教学的形成。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只有在学生理解困难时适时呈现才可以起到良好的解释和辅助理解的效果,过滥使用只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降低。而且软环境重于硬环境,因为“名校不是因为名教学楼,而是因为名教师”。
2、有效的专注时间产生有效教学。学生是各不相同的主体,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有否学进去,学习的专注程度,而专注并不一定产生有效教学,只有有效的专注时间才产生有效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就要提出相关的要求,即指导学生听课时的专注方向。
二、有效教学的误区
1、表面热闹,浅层参与。新课程倡导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可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提问次数,却产生了大量的无效提问,孩子们回答要么不加思索,要么非此即彼;真正思考的不多,探究的不多,忽视了孩子们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指导和情感的熏陶。还有的教师并没有将一个问题做任何铺垫,便直接说“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同学们立即将小脑袋凑到一起,窃窃私语一两分钟,老师就已经宣布讨论结束,以至于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即使交流也是浅层次的,根本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其效果可想而知。活而不乱、有效参与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2、忽视预设,教师缺席。新课程强调问题的生成,“解决一个问题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强调百花齐放,“答案不是唯一的”,可有些老师忽略预设,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跟着感觉走”,课前既无法预知课堂上会出现些什么,课后便无法测量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另外一些教师缺席,谈“讲”色变,将“少讲”甚至“不讲”定为教学的原则,一个简单问题,却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不停地重复“你说!”“你说!”,怕担上“灌输”、“填鸭”的罪名。孰不知新课程还特别强调教师的“首席”地位,“教学的奥妙就在于该讲的讲、该问的问。”
我们可以进行条件控制式的有效教学,也可以对其产生的不利因素进行干扰,减少或杜绝其产生负面影响,以提高有效教学的成份比例。下面我就数学学科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的、任务,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课堂教学目标是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成份,是确定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人类任何社会活动总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朝着某个方向进行,同样课堂教学活动也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越来越被广大教师重视,并形成共识和认可。但是对待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教学大纲已经确定了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指出了重点难点,似乎再搞教学目标没有必要。实际上这些认识没有弄清教学目标与大纲规定的要求的区别。我们必须端正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急学生之急,想学生之想,自觉地依据学生的认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制定贴近学生,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布鲁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数学教学目标,通常指的是这三个主要领域的学习目标,即与学生智力发展相关的知识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目标和与学生应用发展有关的技能目标。因此,在备课时首先要确定本堂课的这三个目标,然后才能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要有适当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在这方面,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容易的问题让差生回答,较难的问题让好学生回答,好、中、差生都调动起来。针对数学课堂提问,可以提出许多的对策与建议,诸如:每个定理、例题的分析讲解,要设计好主问句系列;要重视提问设计的层次性;让教师掌握各种提问的基本技巧;别让学生为“无米之炊”;学会指导学生答问;教师要掌握好教学中追问艺术;教师要学会聆听学生的回答。
四、要重视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
人所共知,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巧妙地运用语言,才能为建立良好的学习情境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应该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但是,中学数学教师在使用语言方面的情况不尽如人意。为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的语言问题做了课题研究,指出我们的任务至少有以下几条:
第一,注意数学中某些词句的规范化。比如中学数学课里的“或”、“和”、“当”等字的使用,还有一些符号的读法。
第二,要掌握带有数学特点的词语。有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是有定论的,但是有些数学教师语言修养膛高,用错了词,说错了话,使意思正巧相反,或者引起歧义,或者文不对题,词不达意。
第三,研究中学生在数学课中产生语言障碍的表现和原因,研究帮助中学生克服语言障碍的方法和途径。因为规范数学语言,提高数学教师的语言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当然要研究怎样帮助中学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的问题。
我认为,有效教学是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理念和策略。理念是教师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观念,具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具有以学生获得的发展的状况测量教学效益的理念;策略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过程中所形成的既相对稳定又随教学情境灵活调整的基本范式。
一、有效教学的形成
1、有利的学习环境形成有效教学。学习环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非常重要。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即教室布置、教学设备、教具设置等,软环境包括班风学风的好坏、学生素质的优劣、教师教学艺术和专业知识的程度等。但并不是所有环境都起到了正面作用,只有那些有利于相应的教学内容、课堂目标要求的环境才能促进有效教学的形成。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只有在学生理解困难时适时呈现才可以起到良好的解释和辅助理解的效果,过滥使用只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降低。而且软环境重于硬环境,因为“名校不是因为名教学楼,而是因为名教师”。
2、有效的专注时间产生有效教学。学生是各不相同的主体,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有否学进去,学习的专注程度,而专注并不一定产生有效教学,只有有效的专注时间才产生有效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就要提出相关的要求,即指导学生听课时的专注方向。
二、有效教学的误区
1、表面热闹,浅层参与。新课程倡导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可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提问次数,却产生了大量的无效提问,孩子们回答要么不加思索,要么非此即彼;真正思考的不多,探究的不多,忽视了孩子们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指导和情感的熏陶。还有的教师并没有将一个问题做任何铺垫,便直接说“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同学们立即将小脑袋凑到一起,窃窃私语一两分钟,老师就已经宣布讨论结束,以至于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即使交流也是浅层次的,根本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其效果可想而知。活而不乱、有效参与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2、忽视预设,教师缺席。新课程强调问题的生成,“解决一个问题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强调百花齐放,“答案不是唯一的”,可有些老师忽略预设,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跟着感觉走”,课前既无法预知课堂上会出现些什么,课后便无法测量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另外一些教师缺席,谈“讲”色变,将“少讲”甚至“不讲”定为教学的原则,一个简单问题,却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不停地重复“你说!”“你说!”,怕担上“灌输”、“填鸭”的罪名。孰不知新课程还特别强调教师的“首席”地位,“教学的奥妙就在于该讲的讲、该问的问。”
我们可以进行条件控制式的有效教学,也可以对其产生的不利因素进行干扰,减少或杜绝其产生负面影响,以提高有效教学的成份比例。下面我就数学学科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的、任务,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课堂教学目标是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成份,是确定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人类任何社会活动总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朝着某个方向进行,同样课堂教学活动也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越来越被广大教师重视,并形成共识和认可。但是对待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教学大纲已经确定了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指出了重点难点,似乎再搞教学目标没有必要。实际上这些认识没有弄清教学目标与大纲规定的要求的区别。我们必须端正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急学生之急,想学生之想,自觉地依据学生的认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制定贴近学生,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布鲁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数学教学目标,通常指的是这三个主要领域的学习目标,即与学生智力发展相关的知识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目标和与学生应用发展有关的技能目标。因此,在备课时首先要确定本堂课的这三个目标,然后才能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要有适当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在这方面,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容易的问题让差生回答,较难的问题让好学生回答,好、中、差生都调动起来。针对数学课堂提问,可以提出许多的对策与建议,诸如:每个定理、例题的分析讲解,要设计好主问句系列;要重视提问设计的层次性;让教师掌握各种提问的基本技巧;别让学生为“无米之炊”;学会指导学生答问;教师要掌握好教学中追问艺术;教师要学会聆听学生的回答。
四、要重视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
人所共知,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巧妙地运用语言,才能为建立良好的学习情境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应该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但是,中学数学教师在使用语言方面的情况不尽如人意。为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的语言问题做了课题研究,指出我们的任务至少有以下几条:
第一,注意数学中某些词句的规范化。比如中学数学课里的“或”、“和”、“当”等字的使用,还有一些符号的读法。
第二,要掌握带有数学特点的词语。有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是有定论的,但是有些数学教师语言修养膛高,用错了词,说错了话,使意思正巧相反,或者引起歧义,或者文不对题,词不达意。
第三,研究中学生在数学课中产生语言障碍的表现和原因,研究帮助中学生克服语言障碍的方法和途径。因为规范数学语言,提高数学教师的语言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当然要研究怎样帮助中学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