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变身”淀粉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换句话说,相当于凭空也能造馒头.rn2021年9月24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性进展.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
其他文献
2021年1月7日,我国科研团队宣布成功实现了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rn网友经常用“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来调侃量子通信的高深莫测.那怎么解释量子保密通信?从古至今,人类创造出很多密码体系,但没有一个在原理上能保证安全,直到量子保密通信的出现.传统的密码总是需要派信使去送密码本,被传送的密码本在专业中被称作“密钥”,信使若被抓或叛变,损失巨大.后来,密码学家们发明了用数学难题加密的方法,解密因此变成了数学挑战赛,但依旧存在被解密的风险.量子保密通
期刊
中国科学家在北半球、大西洋东岸找到了一处国际一流的天文台台址,这将是世界天文学家和粒子物理学家的“福音”.rn2021年8月18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了一项重大科学进展.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天文系系主任邓李才研究团队发现,青海冷湖赛什腾台址的光学观测条件比肩国际一流大型天文台.
期刊
2021年5月17日,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锁”(LHAASO)国际合作组在北京宣布,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记录到1.4拍电子伏的伽马光子(拍=千万亿),这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时代.
期刊
2021年4月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中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了深海海底钻机的世界纪录.这一深海试验的成功,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期刊
列车吊挂在轨道上,悬浮于半空中,穿梭在城市间,这不是科幻大片里的场景,这是中国的“兴国号”!rn2021年12月14日,国内首条磁浮空轨车辆“兴国号”在中铁科工武汉江夏基地下线,将用于江西兴国永磁磁浮技术工程示范线.
期刊
2021年9月17日,由中交天和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创高寒高海拔、大深度、超大直径硬岩竖向掘进机“首创号”下线.同年11月21日,“首创号”刀盘于新疆乌尉高速公路天山胜利隧道2号竖井工程施工现场顺利下井组装.rn“首创号”刀盘直径11.4米,主要由主机部分、吊盘部分、井上设备组成,主机长约24米,重约1100吨,竖向掘进深度达800米,采用全智能化掘进技术,可实现井下掘进无人化操作,零部件实现全国产化.
期刊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83533.2万剂次.rn当下,新冠病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中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力实施疫苗免费接种,着力构建自身“免疫长城”,为人民的生命安全提供根本保障.远超28亿的接种数据来之不易,离不开千千万万一线医护工作者的辛勤奉献,更离不开广大人民对于国家的信赖与支持,这是民之所想,亦是民心所向.
期刊
冬奥在即,众多新技术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惊艳亮相,与冬奥赛事深度融合.“冰丝带”高颜值背后,凝结了科技创新的“中国智慧”.rn22条高低盘旋的“丝带”,宛如速滑运动员冰刀划过冰面的痕迹.在天安门以北14公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侧,有着“冰丝带”之称的国家速滑馆与鸟巢、水立方遥相呼应,成为北京城的新地标.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唯一的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冰丝带”曾被业内称为“世界级建造难题”.2020年明,它以最高分荣获“2019年度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这是国内钢结构行业的最高奖项.
期刊
2021年11月初,《美国数学会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物理中心创始主任陈秀雄与合作者程经睿在偏微分方程和复几何领域取得的“里程碑式结果”.rn他们解出了一个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成功证明了“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这两个国际数学界6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解决了若干有关凯勒流形上常标量曲率度量和卡拉比极值度量的著名问题.
期刊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2021年,我国杂交水稻再创记录!rn2021年10月26日,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双季稻测产结果公布,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达1586.86公斤,创造海南双季稻亩产最高纪录,实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