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语言是一种艺术,它随时都在向人们绽放它的光芒,展现它的美,我们教师正是和这种艺术天天打交道的语言工作者,是不断探索这种艺术奥秘的教育工作者。
小学语文 教师 语言艺术 情感 通俗易懂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语文这个用途广泛的学科,教师课堂语言艺术化能启发学生思维,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保证教学更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掌握语言的技巧,更多地体现语言的艺术性。我认为:教师应保持良好的情绪,每个教师在课堂中,都应带着满意的情绪去对待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要始终带着愉悦的情绪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的思维。生动形象、自然得体、幽默诙谐、悦耳动听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接收信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美的感受,并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语文教学赢得长青的生命。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到让教学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用语应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单调的声音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乐音却能有效持久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使其处于兴奋状态。教学语言要具有节奏感,主要是通过句式的整散长短,语言的高低起伏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获得。因此语文课中,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错落有致,主要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安排。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深奥抽象的内容,应一字一顿,声音响亮;过渡语言及背景介绍应自然稍快一些,音调可低缓一些;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慷慨激昂;表现宁静、优美、深郁、悲哀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温情脉脉。有时,还可合理安排“静音”,以其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课堂教学结束时,如果是故事可用设问,给学生留下意犹未尽之感;如果是散文,可在把学生领进意境中时,悄无声息地下课,达到沉醉其间的艺术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所以,只要我们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就不愁学生学不好我们的语文。
二、教学中语言须讲究和谐流畅、舒缓连贯,切忌说话句不连贯、词不达意。但也不能一路紧锣密鼓,没有停顿。流畅而富有节奏变化的语言才能调动和刺激学生学习的兴奋。老师应有意识地调配信息的疏密安排。信息的疏密对应语言的急缓,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效果。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而过于松弛,则注意力又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舒缓连贯,才能抑扬顿挫,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平常我们上课都要设计导语,其实,导语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开始新课之前稍休息,然后逐渐进入状态。随着老师不急不缓的讲述,学生进入到课文,然后教师启人心智地提出问题,跟学生一起展开激烈的讨论,达到对新课的深入理解。期间,教师还可以穿插板书、提问,使学生的大脑不至于被抑制,使自己的声音不至于成为噪音。
三、在课堂中教师应带着感情、理解、感悟去合理运用语言,激发出沉积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源泉,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兴奋点,从而产生有效的、积极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古人曰:心明,言才明;心善,言才善。教授者只有对所教内容深思熟虑、熟记于心,才能绘声绘色地加以运用和发挥。课堂中老师的语言表达有无激情、有无感召力,能否营造热烈而富有生命活力的情感氛围,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价。教学如果能饱含深情,你就会把课堂演绎成音乐厅,学生像听音乐一样地听课,自然会感觉轻松,吸收自然会容易。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这样才能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有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提高教学效果。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愿课堂语言艺术最终成为缤纷教坛的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四、教师语言应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那么,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取喻贴切、出言有章。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内部语言”迅速且准确地转换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外部语言”,就会“言在此,而意在彼”。这样,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和教学目的。如果教师不善言辞,讲起课来吞吞吐吐、语无伦次,正像“茶壶倒饺子”一样,那么即使是知识渊博,也很难完成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较强的号召力、饱满的激情、严密的逻辑性。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应当逐渐形成自己的語言特色,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强有力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准确规范、生动形象、真挚感人、抑扬顿挫、意味深长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敏捷,而且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 教师 语言艺术 情感 通俗易懂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语文这个用途广泛的学科,教师课堂语言艺术化能启发学生思维,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保证教学更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掌握语言的技巧,更多地体现语言的艺术性。我认为:教师应保持良好的情绪,每个教师在课堂中,都应带着满意的情绪去对待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要始终带着愉悦的情绪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的思维。生动形象、自然得体、幽默诙谐、悦耳动听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接收信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美的感受,并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语文教学赢得长青的生命。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到让教学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用语应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单调的声音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乐音却能有效持久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使其处于兴奋状态。教学语言要具有节奏感,主要是通过句式的整散长短,语言的高低起伏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获得。因此语文课中,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错落有致,主要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安排。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深奥抽象的内容,应一字一顿,声音响亮;过渡语言及背景介绍应自然稍快一些,音调可低缓一些;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慷慨激昂;表现宁静、优美、深郁、悲哀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温情脉脉。有时,还可合理安排“静音”,以其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课堂教学结束时,如果是故事可用设问,给学生留下意犹未尽之感;如果是散文,可在把学生领进意境中时,悄无声息地下课,达到沉醉其间的艺术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所以,只要我们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就不愁学生学不好我们的语文。
二、教学中语言须讲究和谐流畅、舒缓连贯,切忌说话句不连贯、词不达意。但也不能一路紧锣密鼓,没有停顿。流畅而富有节奏变化的语言才能调动和刺激学生学习的兴奋。老师应有意识地调配信息的疏密安排。信息的疏密对应语言的急缓,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效果。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而过于松弛,则注意力又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舒缓连贯,才能抑扬顿挫,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平常我们上课都要设计导语,其实,导语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开始新课之前稍休息,然后逐渐进入状态。随着老师不急不缓的讲述,学生进入到课文,然后教师启人心智地提出问题,跟学生一起展开激烈的讨论,达到对新课的深入理解。期间,教师还可以穿插板书、提问,使学生的大脑不至于被抑制,使自己的声音不至于成为噪音。
三、在课堂中教师应带着感情、理解、感悟去合理运用语言,激发出沉积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源泉,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兴奋点,从而产生有效的、积极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古人曰:心明,言才明;心善,言才善。教授者只有对所教内容深思熟虑、熟记于心,才能绘声绘色地加以运用和发挥。课堂中老师的语言表达有无激情、有无感召力,能否营造热烈而富有生命活力的情感氛围,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价。教学如果能饱含深情,你就会把课堂演绎成音乐厅,学生像听音乐一样地听课,自然会感觉轻松,吸收自然会容易。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这样才能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有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提高教学效果。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愿课堂语言艺术最终成为缤纷教坛的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四、教师语言应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那么,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取喻贴切、出言有章。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内部语言”迅速且准确地转换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外部语言”,就会“言在此,而意在彼”。这样,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和教学目的。如果教师不善言辞,讲起课来吞吞吐吐、语无伦次,正像“茶壶倒饺子”一样,那么即使是知识渊博,也很难完成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较强的号召力、饱满的激情、严密的逻辑性。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应当逐渐形成自己的語言特色,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强有力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准确规范、生动形象、真挚感人、抑扬顿挫、意味深长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敏捷,而且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