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是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开展的以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是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一)操作的流程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包括四个环节,即情境导入、自主探索、网络交流和归纳练习。该模式始于问题情境的创设,终于归纳练习。其操作流程如下:
情境导入——自主探索——网络交流——归纳练习
1. 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帮助学生明确问题所在,展开积极思维。
2. 自主探索
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与课件进行交互,边操作,边思考,在互动中形成求解的方法。教师通过控制面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 网络交流
学生把自己的思考结果公布到小组讨论栏中,与同组的同学在线交流,取长补短。学生还可以就自己想不通的问题求助于同学,或与同学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除了在线交流,小组学生还可以通过话筒进行语音交流,以提高沟通的效率。
4. 归纳练习
教师通过控制面板监控学生的讨论,把学生讨论的结果投射在大屏幕上,并归纳出问题的一般性解法。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提出补充,并对学习过程提出建议。
(二)教学模式的实例
在教学《周长与面积》时,某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1.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创设情境
一个叫史霍姆的人,想在草原上买一块地,卖地人说:“你如果愿出 1000卢布,那么你从日出到日落走过的路围成的地就都归你。不过你日落之前必须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否则你的钱就算白花了。” 巴霍姆觉得很划算,就付了钱,他想走出最远的路线,得到尽可能多的土地。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他就开始在大草原上奔跑起来。巴霍姆会怎样围地呢?
2. 自主探索——学生提出假设,探究并验证假设
经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学生们提出一个学术性问题,即周长一定时,什么图形面积最大?学生们开始构想解决问题的思路:同一周长围成的各种平面图形,究竟哪个面积最大呢?最终每组提出了自己的假设。
学生们分别运用“几何画板”开发的探究工具,设定周长的长度,然后围成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课件系统可以显示设定周长的不同的图形的面积的数值,学生在电子表格里记录历次实验的数据,进行归纳比较。
3. 网络交流——小组集体讨论,概括规律
各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比较课件界面中各种典型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数值,比较表格中记录的历次数据,在周长为12厘米时,看看是否验证了本组的假设;还就这些实际数据归纳、概括出一些有关周长和面积的规律性的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描述。
4. 归纳练习——教师总结评价,使知识系统化
各组代表将本组课件的界面通过实物投影仪将表格展示出来,并讲解本组的结论。有的小组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有的小组否定了自己的假设,但都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周长一定时,圆形的面积最大。而且,各组还报告了其它发现,例如“在同一种多边形之中,周长一定时,等边多边形面积最大”、“当等边多边形的边越来越多时,它的面积就越来越接近圆”等。在交流过程中,各组展开评议,观点完全相同者不得重复发言。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评析各组交流出来的观念,从中梳理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知识,例如“周长一定时,圆形面积最大”、“正多边形面积最大”、“正多边形边数越多,其面积越接近圆”等。
二、网络环境下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功能分析
(一)知识获得功能
从教学的时间构成看,该模式既有学生的个别探究学习,又有小组合作研讨,还有教师的集中讲授。几种学习形式共存,有助于形成优势互补。个别探究学习时,学生能按自己的认知方式探索,根据自己的进度学习,避免了齐步走,从而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差异。小组合作研讨时,学生之间积极交流,阐明自己的观点,质疑别人的思路,从而取长补短。教师集中讲授时,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补充自己的论点,带领学生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从师生角色行为看,教师兼多种角色于一身,在不同的时间段,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而帮助,时而组织,时而评估。学生相应地体会不同角色的要求,形成相应的角色反应,或者作为问题情境的探索者,或者作为小组合作的参与者,或者作为忠实的听众。所以,该模式在促进学生获得陈述性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策略性知识。
从教学资源角度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一种可用于探索与发现的教学情境,通过任意改变问题条件,自由输入各种参数,观察、比较实验结果,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找出问题的焦点,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教学管理角度看,这个模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运用控制面板,锁定学生的键盘和鼠标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帮助。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因为能更好地监控学生的学习,因而对于提升后进生的学习往往更加有效。
但从沟通网络角度看,通过网络的交往与面对面的交往相比,虽然少了一些干扰因素,但沟通效率却不见得提高。
(二)社会化功能
信息技术革命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也导致了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实际上是适应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未来的一代有新的适应世界的行为方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帮助学生适应新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环境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资源,在海量的信息资源状况下,新生一代必须学会辨别、选择,合理利用资源,这是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人格发展功能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形成创新人格。该模式设置了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在此环节,学生们阐明自己的观点,对同伴的思路提出疑问,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批判精神。同时,小组学生之间相互激励、启发、理解,有助于合作意识的养成。在该模式中,教师控制学生的行为是隐性的,而非显性的,因为教师不是通过纪律来约束学生,而是通过生动的呈现知识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地学习,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意识。
责任编辑 罗峰
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一)操作的流程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包括四个环节,即情境导入、自主探索、网络交流和归纳练习。该模式始于问题情境的创设,终于归纳练习。其操作流程如下:
情境导入——自主探索——网络交流——归纳练习
1. 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帮助学生明确问题所在,展开积极思维。
2. 自主探索
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与课件进行交互,边操作,边思考,在互动中形成求解的方法。教师通过控制面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 网络交流
学生把自己的思考结果公布到小组讨论栏中,与同组的同学在线交流,取长补短。学生还可以就自己想不通的问题求助于同学,或与同学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除了在线交流,小组学生还可以通过话筒进行语音交流,以提高沟通的效率。
4. 归纳练习
教师通过控制面板监控学生的讨论,把学生讨论的结果投射在大屏幕上,并归纳出问题的一般性解法。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提出补充,并对学习过程提出建议。
(二)教学模式的实例
在教学《周长与面积》时,某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1.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创设情境
一个叫史霍姆的人,想在草原上买一块地,卖地人说:“你如果愿出 1000卢布,那么你从日出到日落走过的路围成的地就都归你。不过你日落之前必须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否则你的钱就算白花了。” 巴霍姆觉得很划算,就付了钱,他想走出最远的路线,得到尽可能多的土地。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他就开始在大草原上奔跑起来。巴霍姆会怎样围地呢?
2. 自主探索——学生提出假设,探究并验证假设
经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学生们提出一个学术性问题,即周长一定时,什么图形面积最大?学生们开始构想解决问题的思路:同一周长围成的各种平面图形,究竟哪个面积最大呢?最终每组提出了自己的假设。
学生们分别运用“几何画板”开发的探究工具,设定周长的长度,然后围成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课件系统可以显示设定周长的不同的图形的面积的数值,学生在电子表格里记录历次实验的数据,进行归纳比较。
3. 网络交流——小组集体讨论,概括规律
各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比较课件界面中各种典型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数值,比较表格中记录的历次数据,在周长为12厘米时,看看是否验证了本组的假设;还就这些实际数据归纳、概括出一些有关周长和面积的规律性的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描述。
4. 归纳练习——教师总结评价,使知识系统化
各组代表将本组课件的界面通过实物投影仪将表格展示出来,并讲解本组的结论。有的小组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有的小组否定了自己的假设,但都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周长一定时,圆形的面积最大。而且,各组还报告了其它发现,例如“在同一种多边形之中,周长一定时,等边多边形面积最大”、“当等边多边形的边越来越多时,它的面积就越来越接近圆”等。在交流过程中,各组展开评议,观点完全相同者不得重复发言。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评析各组交流出来的观念,从中梳理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知识,例如“周长一定时,圆形面积最大”、“正多边形面积最大”、“正多边形边数越多,其面积越接近圆”等。
二、网络环境下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功能分析
(一)知识获得功能
从教学的时间构成看,该模式既有学生的个别探究学习,又有小组合作研讨,还有教师的集中讲授。几种学习形式共存,有助于形成优势互补。个别探究学习时,学生能按自己的认知方式探索,根据自己的进度学习,避免了齐步走,从而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差异。小组合作研讨时,学生之间积极交流,阐明自己的观点,质疑别人的思路,从而取长补短。教师集中讲授时,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补充自己的论点,带领学生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从师生角色行为看,教师兼多种角色于一身,在不同的时间段,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而帮助,时而组织,时而评估。学生相应地体会不同角色的要求,形成相应的角色反应,或者作为问题情境的探索者,或者作为小组合作的参与者,或者作为忠实的听众。所以,该模式在促进学生获得陈述性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策略性知识。
从教学资源角度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一种可用于探索与发现的教学情境,通过任意改变问题条件,自由输入各种参数,观察、比较实验结果,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找出问题的焦点,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教学管理角度看,这个模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运用控制面板,锁定学生的键盘和鼠标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帮助。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因为能更好地监控学生的学习,因而对于提升后进生的学习往往更加有效。
但从沟通网络角度看,通过网络的交往与面对面的交往相比,虽然少了一些干扰因素,但沟通效率却不见得提高。
(二)社会化功能
信息技术革命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也导致了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实际上是适应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未来的一代有新的适应世界的行为方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帮助学生适应新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环境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资源,在海量的信息资源状况下,新生一代必须学会辨别、选择,合理利用资源,这是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人格发展功能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形成创新人格。该模式设置了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在此环节,学生们阐明自己的观点,对同伴的思路提出疑问,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批判精神。同时,小组学生之间相互激励、启发、理解,有助于合作意识的养成。在该模式中,教师控制学生的行为是隐性的,而非显性的,因为教师不是通过纪律来约束学生,而是通过生动的呈现知识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地学习,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意识。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