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五脏脉法浅析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时五脏脉法是源于《黄帝内经》的脉法,根据“脏气法时”的理念,天人相应,年、月、日之“四时”均与五脏相应,通过对四时五脏相关、脉法诊断思维模式、脉法常变、脉法应用等进行整理总结,析四时五脏之疑惑,明脏气法时之内涵.推广吕俊知医师所悟四时五脏脉法,加深对疾病转归预后的了解,从而指导中医的临床诊疗.
其他文献
病例 女,34岁,因经期延长,经量减少伴少量血块来诊.妇科检查:子宫前壁下段近宫颈处扪及一直径约6 cm的肿物,活动欠佳,压痛.经腹及经阴道联合超声检查:宫颈区探及混合性回声,大小约6.6 cm×4.3 cm×6.7 cm,边界尚清,周边见低回声晕,内以中等回声为主,见少许低回声及无回声.CDFI示混合性回声周边见少许血流信号(图1).MRI检查(图2):宫颈前壁见囊实性肿块,大小约7.2 cm×6.2 cm×7.8 cm,边界清,信号混杂,囊性部分呈血性囊液信号,实性部分呈等T1长T2信号,DWI实性成
病例女,19岁,因“月经不规律半年,发现盆腔包块3天”就诊入院.体格检查:外阴发育正常;肛诊:子宫平位,正常大小,子宫左后方触及一直径约6 cm包块,边界清,光滑,活动可,无压痛,右侧附件未触及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睾酮5.1 nmol/L(正常参考值0.2~2.86 nmol/L),CEA(癌胚抗原)1.53 ng/mL(0~3.4 ng/mL),CA125(糖类抗原)9.94 U/mL(正常参考值0~35 U/mL).
病例 女,29岁.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及左下肢放射痛,呈间歇性,经期加重,经期后减轻.手术记录:L3椎体左侧神经根水肿明显,见椎间孔区及椎间孔外局部组织变韧,失去正常肌肉形态,无明显边界.腰椎CT平扫(图1):L3椎体左侧椎间孔区可见不规则形稍高密度影,边界欠清.
骨外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临床病变.笔者回顾分析1例骨外ABC的临床、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骨外ABC的认识.rn病例 男,8岁8月,因“发现右上臂肿物20余天入院”.患儿入院前20余天无明显诱因发现右上臂肿物,不伴发热、疼痛及右手活动障碍,未予治疗.近日偶诉上臂疼痛,为求进一步诊治收住院.否认外伤史,专科检查:右上臂近端前侧可及皮下肿物,质稍硬,无压痛,活动度差,大小约3 cm×3 cm.
病例 孕妇32 岁,孕2 产1,第一胎足月顺产,月经规律,无遗传病及传染病史,孕31周于外院检查发现胎儿左肾肿物.超声检查:胎儿双肾实质回声增强,左肾大小约59 mm× 39 mm×33 mm,左肾下极实质内可见大小约40 mm×25 mm的等回声包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未压迫周围血管,左侧肠管受压向右移位.CDFI:周边及内部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阻力指数0.77,右肾及双侧肾上腺未见明显异常.胎儿后颅窝池宽13 mm;胎盘位于后壁,Ⅰ度成熟,厚36 mm;羊水最大深度56 mm,内
病例女,11岁,主因右髋及右踝关节间断性疼痛4月就诊.现病史:患儿于4月前出现右髋及右踝关节间断性疼痛,活动后加重,不伴发热,遂就诊于当地医院,CT检查示右股骨近端及右胫骨远端病变.现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及二便均正常.既往史:无特殊记载.
目的:将藏医体质学与中医体质学进行对比,分析藏医体质对应中医五行体质的异同,对临床治疗、养生保健以及人的禀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通过梳理《黄帝内经》《四部医典》中体质相关内容,对中医五行体质、藏医三种体质进行阐释.结果:藏医体质在理论上对应中医五行体质,可互为参考.结论:中医五行学说影响了藏医五源三因理论,所以中医体质与藏医体质在划分依据方面有其共性,同时存在细微差别.
目前中医关于心力衰竭的致病特点及辨证论治并没有产生一致性的标准,文章基于“血不利则为水”角度探讨心力衰竭的病机特点及分型论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以期指导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拓展诊疗思路.
《黄帝内经》中消渴病有不同的病名及机理.文章通过结合相关原文,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等进行阐述及分析.结果 表明内经对消渴病的病因认识,主要涉及到饮食偏嗜、情志失调、外感六淫,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心、肺、肾,病理因素有寒、热、湿,病性大多属虚实夹杂,病机有湿热壅滞、肝郁化火、心火乘金、胃热炽盛、肾阴亏损、心脾两虚之区别.内经中消渴病的不同病名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周易》是中国智慧的结晶,也是最古老的哲学,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璀璨文明.《易经》认为天地成形,阴阳初分,三为本,六为宗,而演绎万物;也认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多则惑,少则明,古人认识事物多用归纳推理法,注重宏观把握.秦汉以降,文人士仕深受易经归纳、推演的哲学思维影响,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应是受《周易》阴阳爻变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结合《黄帝内经》脏腑经络理论,创设六经之病,将复杂多变的病症按类归纳,由博返约.用六爻之变阐释六经之病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相争,阴阳进退所表现出的病理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