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自主创新的本质及其动力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tou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自主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创新,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方面。从创新的演进路径来看,原始创新是区域个人、群体、组织拥有的隐性知识通过外部化实现隐性知识创新,集成创新则是区域个人、群体、组织所掌握的显性知识通过组合化方式实现显性知识的创新,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区域个人、群体、组织拥有的隐性知识通过内部化实现隐性知识创新。在这个意义上,构建知识创新网络成为区域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
   关键词:区域自主创新;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8-0024-05
  
  区域自主创新是区域创新主体在创新投入的支持下,创造出新的技术知识,根据新的技术知识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商业化的过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区域创新主体通过相互作用,形成错综复杂的创新网络,区域自主创新发生在各种思想的交界处,而不是某一种知识和技能基础的局限内。区域自主创新过程可以分为较宽泛并互有重叠的子过程(而不是阶段),即技术知识的产生;技术知识转化为“制品”包括产品系统、工艺和服务;制品与市场需求不断地相匹配①。创新概念产生以来,中外学者一直关注区域自主创新的本质。早期学者通过解释创新在某一地域出现的原因,将区域自主创新的本质归结为创新与空间的密切关系。如马歇尔认为,空间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使得在特定区域内的技术创新变得更为经济。帕鲁认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弗里曼认为,产业在特定区域集聚形成的网络对技术创新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特定区域内,企业可以通过地域相邻的优势使其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最小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创新进化论的出现,中外学者提出对于空间和技术创新关系的解释必须结合大企业和小企业的不同作用来考虑,也必须考虑核心大城市的作用,认为区域自主创新的本质是创新主体进化。如Lamboy和Boschma认为,企业所面对的环境的多样性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创新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克服不确定性的时候会做出选择并形成路径依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网络理论在区域创新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许多学者认为区域自主创新的本质是一种网络现象。
  一、区域自主创新的具体内涵
  区域自主创新的本质是技术知识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述三种技术知识创新分别与隐性知识外在化、显性知识组合化、显性知识内部化相对应。所以,区域自主创新实质上是创新主体拥有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在个人、群体、组织内部或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如图1)。
  知识创新是区域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目标,区域创新主体在研究网络中的相互关系和交易都是围绕知识价值链形成的。知识创新概念最早由戴布拉·艾米顿在1993年提出②,他认为知识创新是指为了企业的成功而创造、演化、分配和应用新思想,使其转变为市场化的商品和服务的过程③。其中,区域创新主体在研究网络中的主要任务是创造新的知识。在知识创新过程中,个人、团体与组织通过内部或之间知识形式的不断转化,产生新的知识。
  国内外对知识创新的研究主要是从对知识创新起源的探讨开始的,并逐步扩展到关注知识创新过程,同时也越来越强调知识创新过程中信息技术工具和组织管理的作用,即对如何进行知识创新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实体到过程、从静态到动态的历程,其研究范围也由知识本身拓展到与知识创新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组织管理的研究④。Polanyi根据知识的可表述程度,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⑤,Nonaka认为,显性知识可以用语言和数字进行表达,能脱离原有的情景,借助数据、科学公式、规范、手册等形式加以交流和共享。这种知识可以通过系统、正规的方式在人们之间进行传播,它存放在各种文献中。而隐性知识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其难以交流的特征,它产生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以经验知识为主要组成部分,是高度个性化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具有不可言说性,与人们的直觉、灵感、技能、洞察力、经历、行动、理想、价值、情感密切相关,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只有通过体验和行动才能获得,通过互动的对话、故事以及共同的经历才能交换和共享,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Nonaka和 Takeuchi首次提出了知识创新过程的SECI模型⑥。与知识分类相对应,知识创新可分为显性知识创新和隐性知识创新。
  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组合及其外部化
  显性知识创新是指知识创新主体通过显性知识组合化和隐性知识外在化创造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显性知识组合化和隐性知识外在化是显性知识创新的两条重要途径。
  1. 显性知识组合化
  显性知识组合化是通过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创造新知识。组合是将概念系统化为一个知识系统的过程,个人通过文档、会议、电话对话或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形式交流和组合知识,组织通过知识产权交易、组织学习等形式组合知识,知识创新主体通过选择、添加、组合和分类来重构显性知识,可以产生新的知识。显性知识组合化是集成创新的重要途径。朱孔来、李俊杰认为,集成创新是指以系统理论方法为指导,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创造性地将不同创新主体的知识、技术、市场、管理、文化以及制度等各种创新要素、创新内容进行综合选择和优化集成,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方式组合在一起,为实现创新目的而形成功能倍增性和适应进化性的有机整体的实践过程。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自从20世纪70年代R.Nelson和S.Winter在生物进化论的启示和借鉴下创造创新进化论以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融合研究发展很快,创新管理的集成化研究趋势明显增强。集成创新主体从其他创新主体集成的知识主要是各种显性知识(如图2),明确显性知识组合化的动力、途径、空间约束对研究区域集成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图2 显性知识组合化的途径
  
  
  首先,显性知识组合化的动力。企业是区域集成创新的主要主体,企业为集成创新将其他创新主体拥有的显性知识创造性地集成起来,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或新的生产模式。企业显性知识组合的外部动力主要有制度力量、产业力量;企业显性知识组合的内部动力主要有企业知识存量、企业战略方向、企业管理理念、企业创新能力等。市场需求是企业显性知识组合化的第一动力。集成创新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不是技术供给本身,而是多种复杂的技术资源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脫节⑦。它要求企业从市场需求出发,把握技术的需求环节,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与丰富的技术资源供给之间形成匹配。在企业已有技术与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对特定目标的各要素和各层面的系统集成,集成创新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产品并占领市场,特别是用于复杂产品创新⑧。技术进步的加速是产品生命周期迅速缩短,单一技术难以给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它们的有机结合和协同作用才能促进企业长期持续发展。要增强企业竞争力,必须利用集成创新创建和吸收新知识⑨。企业战略是企业显性知识组合化的第二动力。企业在一定时期有特定的战略发展目标,企业组合资源、集成知识都是基于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企业只有以战略为核心从其他创新主体那里集成知识,才能沿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形成竞争合力,创造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工艺或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约束是企业显性知识组合化的第三动力。在企业自主创新的三种形式中,原始性创新偏重于基础研究和重大技术开发,对创新者的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要求标准较高,大型、特大型企业多从事原始性创新,多数企业受资源禀赋和创新能力限制,很难直接从事原始性创新。从事集成创新,通过从其他创新主体那里创造性地集成新技术、新知识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自主创新之路。
  其次,显性知识组合化的途径。通过图2可以看出,企业对显性知识进行组合,实现集成创新,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创新范畴。企业进行显性知识组合化的途径主要有科研院所或大学、其他企业、区域自主创新联盟、政府等。科研院所或大学是许多技术创新的发源地,企业从科研院所或大学集成知识,主要是获取它们的原创性技术知识,如专利等。除此之外,根据企业技术发展需求,及时将技术创新过程中发现的技术问题反馈给科研院所或大学,并从它们那里获取技术问题解决方案,是企业从科研院所或大学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途径。企业从其他企业组合显性知识既包括从互补性企业组合显性知识,也包括从竞争性企业组合显性知识。企业从互补性企业组合的显性知识主要是各种互补性知识,如与企业配套产品相关的各种知识;企业从竞争性企业组合的显性知识主要是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本企业缺乏、其他企业具备的异质性技术知识。企业从同行竞争企业组合的异质性技术知识,必须具备竞争企业需要、本企业具备、而竞争企业不具备的异质性资源,这种知识组合方式实质上是一种知识交易。企业通常通过各种自主创新联盟从竞争性成员中获取互补性显性知识。政府作为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是企业显性知识组合过程中重要的知识供给者,但企业从政府组合的显性知识不同于从科研院所或大学、企业组合的显性知识,企业从政府获取的显性知识主要是各种制度性知识。企业从政府组合制度知识也是有条件的,主要是企业必须能为政府创造一定的税收。
  第三,显性知识组合化的空间约束。显性知识可以用语言、图形、数字等表达,而且可以通过“硬”数据、数学公式、成文的程序或通用的原则等形式交流和共享⑩。显性知识组合化是知识创新主体从其他创新主体那里获取或共享显性知识的过程,所以,显性知识组合化受空间约束较小。马歇尔提出“产业空气”,认为知识在集群内传播犹如空气般自由、均衡、免费地扩散?輥?輯?訛。就显性知识而言,上述观点有一定道理。企业间的知识交流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已积累的知识存量;二是能够识别和吸收来自其他企业可潜在转移的知识的能力。知识交流遵循一些行为结构规则,即由企业吸收能力的相对值(即企业间的认知距离)所决定。具备高级知识禀赋的企业有可能被集群其他企业视为当地的“技术领导者”或技术“早期试用者”,这些企业经常被技术落后的或边缘企业当作技术和知识信息的源泉。一些企业转移的知识可能比起从其他企业那里所获的知识更多,它们在集群知识体系里充当净“源”?輥?輰?訛。所以,显性知识在一定区域的流动是非均衡的,主要在一部分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核心企业之间流动。企业组合显性知识,实现集成化创新,必须提高自身知识创新和组织学习的能力。
  2. 隐性知识外部化
  隐性知识外部化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隐性知识是非常个性化的,很难将其外部化,很难用语言、数字表达,因此隐性知识难以和他人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途径,原始创新意味着在研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做出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推出创新成果。它不是延长一个创新周期,而是开辟新的创新周期和掀起新的创新高潮?輥?輱?訛。
  隐性知识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技术维度,包括“诀窍”所致的非正式和难以记录下来的技巧、技艺;第二个维度是认知维度,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维度,它包括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通常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心智模式、信念和认知等。隐性知识的认知维度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的印象(是什么)以及人们对未来的愿景(应该怎样)?輥?輲?訛。根据Roy Lubit的分类,组织中有四种类型的隐性知识:一是难以表达的技术诀窍;二是心智模式;三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四是组织管理?輥?輳?訛。不同类型隐性知识外部化的动力、途徑和空间约束也不同。
  基于不同动力通过不同途径,个人和组织的隐性知识外部化,形成个体显性知识或组织显性知识,是组织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来源。原始创新偏重于基础研究和重大技术开发,在实际应用方面可能考虑不周或离实际应用还有距离,消费者可能无法直接观测到原始性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的成果?輥?輴?訛。由于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一个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显性化前的隐性知识信息非常弱,所以,如何从隐性知识着手,针对不同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动力,选择切实可行的显性化途径,是区域自主技术创新的关键。
  三、知识创新的社会化与内部化动力
  隐性知识创新是通过隐性知识社会化和显性知识内在化两种途径实现的。区域创新能力在表面上体现为显性知识,但形成区域显性知识的基础是区域有关创新主体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所以,隐性知识创新是区域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的基础,是区域研究网络形成的重要前提条件。
  1. 隐性知识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分享经验、创造隐性知识的过程,获得隐性知识的关键是体验,没有一定程度的共同体验,一个人很难将自己的想法投影到另外一个人的思维过程中去。如果将共同体验从相关的环境和情绪中分离出来进行简单的信息传递,这样做的效果甚微。对区域而言,隐性知识社会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区域创新文化形成的过程。明确区域创新文化形成的动力、途径和空间约束规律,是揭示隐性知识社会化规律的关键。
  首先,隐性知识社会化的动力。隐性知识具有技术维度、认知维度、问题维度、组织维度四个维度。就技术维度而言,技巧、技艺社会化,技巧、技艺拥有者在价值观取向上必须具备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利他主义价值观鼓励成员积极贡献自己的知识,促进成员之间的隐性知识交流;而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则使成员停滞在“信息询问者”或“浏览者”阶段,只享受资源而不给予。组织价值观取向对成员机会主义行为和知识共享行为发生的概率起决定作用?輥?輵?訛。就技巧、技艺学习者而言,信任机制是隐性知识社会化的重要动力。Chowdhury通过研究信任在复杂知识共享中的作用,指出信任是连接组织成员的情感纽带,对知识共享活动的发生起推动作用?輥?輶?訛。McEvily等通过测试信任在组织设置中的角色,验证了信任程度与组织各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正向相关性?輥?輷?訛。所以,高度信任的组织文化氛围,能够有力地促进技巧、技艺性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基于共同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是成员具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地区等形成的,区域创新文化就是这种隐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共同的信仰、历史、区域是隐性知识社会化、组织成员共享心智模式的重要动力。
  其次,隐性知识社会化的途径。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知识,隐性知识社会化的途径主要通过共同文化环境下的组织学习;基于技术维度的隐性知识社会化主要通过从经验中学习、干中学学习、交互式学习、知识冲突学习。基于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社会化主要通过成员共享体验、共享心智模式。组织共享心智模式是指一个组织的全体成员共享关于共同认知对象的知识与意义的有组织的利己和心理表征,它可以是各成员在认知过程与工作过程中对问题的界定、对情景采取的反应以及对未来的预期表现出协调一致性?輦?輮?訛。基于问题维度的隐性知识社会化主要通过问题科学决策习惯化来实现,基于组织维度的隐性知识社会化主要通过组织创新习惯化来实现。
  第三,隐性知识社会化的空间约束。隐性知识是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知识,隐性知识社会化不但受到个体异质性的约束,还受个体所在空间约束很大。基于技术维度的隐性知识社会化,受技巧、技艺拥有者个体异质性和技巧、技艺拥有者所在的空间约束较大;基于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社会化,受组织文化氛围约束较大,知识需求者和知识供给者的异质性特征都影响着隐性知识的社会化程度;基于问题维度的隐性知识社会化,受决策主体的知识存量和决策习惯约束较大;基于组织维度的隐性知识社会化,受组织历史约束较大。
  2. 显性知识内部化问题
  显性知识内部化是将显性知识具体到隐性化的过程。当通过社会化、外部化和组合化得到的经验内部化到个人,形成以共同知识或技术“诀窍”形式存在的隐性知识时,它们便成为宝贵的资产。为了促进组织知识的创新,个人积累的隐性知识需要和其他组织成员社会化,从而引发新一轮知识创新的螺旋上升过程。从复杂性科学角度讲,混沌——有序——混沌是隐性知识产生的基本过程,显性知识内部化是上述过程中从有序到混沌的重要环节。显性知识内在化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显性知识内部化,组织或个人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实现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三种自主创新中最低层次的自主创新形式,这种创新模式的主要意义在于发展中国家形成技术后发优势。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历程表明,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可以使引进技术在引进国条件下快速商业化,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自主创新能力。
  就技术性知识而言,显性知识内部化的主要动力在于后发国家和后发区域缺乏自主技术知识,同时在技术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实现技术追赶,缩短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距离。就认知性知识而言,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这类显性知识内在化的重要动力,显性知识内在化的主要途径是对外开放,通过学习外部显性认知知识实现外部显性知识隐性化。显性知识可以以语言、文字、数字等形式表达,便于交流和共享,所以,显性知识隐性化时,显性知识的来源受空间约束较小,但显性知识隐形化受创新个体隐性知识基础的影响,创新个体的隐性知识受空间约束较大。
  注释:
  ① 法朗博格等:《牛顿创新手册》,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② D. M. Amidon, Innovation Strategy: The Common Language,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Epsilon Pitau, Fall 1993, p.218.
  ③ D. M. Amidon,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 Butter Worth-Heinemann, Boston, MA, USA, 1997, p.124.
  ④ 林山:《知识创新研究述评》,《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6期。
  ⑤ M. Polanyi, The Tacit Dimensi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66.
  ⑥⑩ Nonaka,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11), pp.96-104.
  ⑦ H. Tang,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Technovation, 1998, 18(5), pp.297-309.
  ⑧ 胡树华、李荣:《产业联盟中的企业集成创新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3期。
  ⑨ 李文博、郑文哲:《企业集成创新的内涵、动因及层面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9期。
  ?輥?輯?訛 A. Marshall, Industry and Trade, Macmillan, London, 1919.
  ?輥?輰?訛 董颖等:《集群内知识流动的空间不均衡性》,《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4期。
  ?輥?輱?訛 徐冠華:《加强高校原始性创新能力建设》,《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2年第8期。
  ?輥?輲?訛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等:《透视动态企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177页。
  ?輥?輳?訛 Roy Lubit,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Keys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001(4), pp.164-178.
  ?輥?輴?訛 杨燕、高山行:《基于知识观的三种自主创新模式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4期。
  ?輥?輵?訛 张红兵、和金生:《基于WiKi的知识共享系统研究》,《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5期。
  ?輥?輶?訛 S. Chowdhury, The Role of Affect and Cogniti On- Based Trust in Complex Knowledge Sharing,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2005(17), pp.310-326.
  ?輥?輷?訛 B. McEvily, V. Perrone, A Trust as an Organizing P rinciple,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3(14), pp.91-103.
  ?輦?輮?訛 龙飞、戴昌钧:《基于组织共享心智模型的组织知识创新成果内部传播效率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年第4期。
  作者简介:鲁铭,男,1971年生,河南淮阳人,江苏大学财经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镇江,212013。
  (责任编辑 陈孝兵)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四十年,现代意识、人道主义的思潮和童心主义的观念,借助政府对儿童文学和儿童读物的重视,而得以再现与张扬。新时期之初,儿童文学迎来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次崛起
宋康教授从医三十余年,临床治疗肺系疾病强调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以法统方治疗各种肺系疾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对宋师治疗肺系疾病的方法进行整理与归纳,主要有以下16
目的:观察抗复感合剂对脾虚兼Ⅱ度菌群失调小鼠胃肠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清洁级小鼠随机分为6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5组均予游泳力竭及饥饱失常。同时予氨苄青霉素造成Ⅱ
2002年1~11月期间,笔者采用麻杏石甘汤合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小儿肺炎30例,并设立对照组30例进行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在1950年开始的新解放区地改过程中,地主、富农、中农、贫、雇农表现出各自复杂的心理样态,这是对他们传统地权观的颠覆。土改工作组通过打破传统植入阶级意识等政治动员方式
自代表先锋文学初露锋芒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到被各方“经典化”了的《活着》,再到晚近毁誉参半的《第七天》,余华的文学创作之路几经转向,嬗变不已又辩证发展。从“十八岁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SM)和甲基强的松龙(MP)联合治疗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及脊髓前角诱导型一氧化氯合酶表达的影响。方法:用30只2月龄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MP治疗组(A)、MP
在真德秀的工夫论中,主教作为“百圣相传”的“圣门心法”,是修养心性的根本工夫。而主静一方面指敬贯动静之义下的“静时之敬”与夜晚之时的主敬工夫,另一方面又含有以静时与夜
《艺术公赏力》是一部艺术公共性理论的跨理论的著作。它体现了一种现代性艺术公共理念的构成,是中国艺术公共空间里的一次有雄心的构造,称得上中国艺术公共性理论的杰出建构
土地交易和流转促成的资源配置和土地收益,是中国传统经济长期领先于西方的重要原因。受革命史观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土地买卖和租佃造成地权分配不均,导致劳动力与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