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抗币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bb5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鬼天气,让不让人活了?望着漫天飘舞的雪花,秀梅的眉头拧成了疙瘩。
  进入腊月后,大成的哮喘越发严重了,喉咙里呼噜呼噜的像拉风箱,每呼吸一次,胸口就重重地起伏一次。尤其是死冷天,病情越发严重,坐也不是,躺也不是,凄厉的哮喘,三里外都听得见。
  秀梅咬了咬牙,再一次牵起了小锁。
  你,你干吗去?大成支起身子紧张地问。
  还是送人吧,胡先生心善,家境又好,孩子到了那里,会有好日子过的。
  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咱一家人,活要活在一起,死也要死在一起!大成一着急,又剧烈地喘起来。
  可你的病……
  死不了,你把草药再熬一下,喝了药出身汗就好了,咳,咳,咳……话未说完,大成就又咳又喘地蜷成一团。
  你别急,我听你的,这就熬药去。
  转过身子,秀梅的泪哗哗地流。去年秋收时,大成还像个壮牛似的,三百来斤的担子搁肩上健步如飞,五百多斤的碾子能举过头顶。谁料想,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不仅冲毁了自家的草房,还冲垮了大成的身体。为了保住何老财三进三出的四合院子,大成在冰冷的洪水中奋战了两天两夜。结果何老财的院子保住了,大成却患上了重疾,咳嗽声惊天动地,高烧发到四十多摄氏度。后经郎中救治,烧虽然退了,哮喘仍如影随形、日益加重,好端端的壮汉子,转眼成了病秧子。何老财见大成再无油水可榨,就以看草荡的两间破棚子为工钱,将大成打发了事。如今一家老少五张嘴,还有大成的看病费用,全靠秀梅替人缝缝补补挣点小钱。这点钱别说看病,肚子都填不饱。没办法,秀梅只好挖些甘草、洋金花、麻黄根等药草回来,给大成煎服下去。由于治疗跟不上,大成的病已发展成肺气肿。郎中说,中药压不住了,得看西医,用抗生素。
  那天,秀梅正在医院门前徘徊,开私塾的胡先生将她拉到一边轻声说:锁他娘,大成的病不能再拖了,你看这样可好,你把小锁过继给我,我出钱给大成看病。你放心,我没有孩子,会把小锁当亲生儿子待的。
  秀梅一听魂飞魄散,然而静下来心想想,胡先生的话没有错,大成不能再耽搁了,家不可一日无主啊。可是当她把想法一说,大成就恼了,怎么解释都没用。眼见着丈夫一天天衰弱下来,秀梅急得满嘴起泡。
  老乡,能借你家的锅烧饭吗?
  正痛苦着,耳边传来轻轻地询问。秀梅抬头一看,是新四军战士,为首的是位女同志,20多岁,穿着军装,打着绑腿,剪着齐耳短发。
  快,快请进,秀梅连忙站起身。在这之前,秀梅就已知道,新四军是来打鬼子的,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
  大成,新四军来了!一进门,秀梅就兴奋地嚷起来。
  是吗?快,快请同志们坐坐!大成精神一振,病痛立时减轻许多。
  战士们一放下行李,就忙着担水、扫地、抹桌子,亲热得跟一家人似的。
  秀梅将锅子又细细洗了一遍,才添上水烧起来。为首的那位女同志解开背包,从小布包里倒出大半碗玉米面。三个孩子立刻围过来,小眼睛铜铃似的瞪着,喉咙里咕噜咕噜地直咽口水,女同志见状又倒出一些面粉来。不一会儿,粥煮好了,女同志先给三个孩子各盛了一碗粥,第四碗粥则给了床上的大成。大成再三推托,女同志说:咱们都是穷苦人,天下穷人是一家,一家人还客气啥?大成问:大姐,你腰里有盒子枪,一定是个官吧?女同志笑道:在革命的队伍里,大家都是同志,我姓张,你就喊我张同志吧。
  言语间,屋外雪花稠密起来。秀梅连忙走出门,把张同志的马牵到屋檐背风的地方。刚拴好缰绳,张同志也跟了出来。张同志问:大姐,大哥得的什么病?
  他,他……秀梅一下子哭出声来。
  听着秀梅的哭诉,张同志也落下了泪。
  翌日凌晨,秀梅想给马喂点草料,却发现张同志他们已出发了,破烂的桌子上留着一只口袋,打开一看,玉米面。袋子旁还有一张六元面值的抗币,显然是给大成治病的。
  雪已悄然停止,一行腳印,沿着朝霞升起的东方蜿蜒而去。望着坚实的足印,秀梅流下了感激的泪。
  后来,秀梅和大成也参加了革命,并打听到救他们性命的张同志叫张茜,是陈毅军长的夫人。
  选自《军事故事会》
其他文献
嘉庆年间,山西运城遭遇旱灾,颗粒无收。所有粮号的存粮被抢购一空。为了能够买到一点儿救命粮,大批灾民仍源源不断地涌向粮号。  泰兴粮号掌柜杨再昌心急如焚,带上银子,连夜赶赴河南赊店购粮。  一日早晨,赊店隆盛粮号掌柜赵长信刚摘下板搭门,便来了一位熟客,此人正是杨再昌。隆盛与泰兴粮号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往来,赵长信和杨再昌也是老相识。二人寒暄后,杨再昌简要说了运城的灾情,要赵长信组织五万斤库粮,马上运
期刊
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行进在草地上,远远的,一个人走在前头,他的影子在天际线下,是一个小黑点,后面,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打着军旗行进的红军。  从茨坪出发,过湘江,一直走到这一眼看不到边的草地,陆青一直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头,因为他是号手,军号一响,红军战士就要向前冲锋。陆青19岁,曾经是茨坪小井的一个喇叭匠,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老表们都叫他喇叭青。那年,镇上闹红,他跟了私塾的教书先生一起投了红军
期刊
县令王昌灵弯腰从脚下抓起一把泥土,缓慢松开,微风拂过,手中泥土便随风而去,望了望早已荒芜的万亩田地,他有些心疼。  三年大旱,万亩良田早已是寸草不生,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身为一县之令,怎能不心急如焚?可朝廷救灾粮还是没有影子。他想,怕是救灾的粮与钱在来的路上就早已被州府瓜分完了吧?一群硕鼠,完全不顾百姓们的死活。想到这里,他对王朝失望极了,想,算了,任由着贪官污吏闹吧,看你这赵氏江山还能挺多久
期刊
汴梁城乃书画名城,文人墨客齐聚,能写会画者云集。有人做过统计,仅国家级的书画家就有数百人之众。  書画繁盛,催生了另一个产业的兴旺,那就是装裱业。汴梁城的御街、书店街都零散分布着一些古色古香的装裱店,最集中的地方是南京巷,一街两行,门挨门,店挨店,全是搞装裱的,走进去,纸香墨香,直往人的鼻孔里钻。  装裱字画是传统手艺,裱画也裱字。这些年,书展多,画展也多,加之字画收藏市场火爆,装裱业就比较兴隆。
期刊
开春了,老街富商海爷要南下跑趟生意。  上了马,海爷却坐不住,马背上跟有着啥硌着他屁股似的,海爷下马招呼大奶奶,说,这一趟回来,保不准牡丹花都开了。娘就交给你了,好生照料着。特别是府上的大事小事,勤和她商量点。我说的,你可都记住了?  大奶奶头点得跟捣蒜似的。  说起海爷府上的老太太,那可不是一般的女人!男人死得早,没改嫁,愣是一人忍饥挨饿,挑着个薄粉摊儿,风餐露宿,把海爷拉扯大,直至今天这样的家
期刊
胡图的胡子约二十公分长,纹丝不乱,下尖、中间饱满,酷似笔毫。  我这胡子和大胡子爷爷的胡子一模一样。胡图对六指说。  时光回到胡图的少年。  牧童胡图在桃树下遇见大胡子爷爷。  牛背上的胡图赤裸上身,箍一圈柳枝帽,吹一管芦笛,优哉游哉在大胡子爺爷的画纸上。  你喜欢画画?  胡图牵着大胡子爷爷的手,回家看“画展”。  破陋的泥瓦屋里,墙壁上、家具和农具上,都画着用木炭画的画。  大胡子爷爷对胡图父
期刊
萧三爷救的秀才,有土匪的嫌疑,这让管家心里很不安。  萧家冲是雪峰山腹地一个村庄。萧三爷有良田百亩,是村里的大户人家。他乐善好施,修桥铺路,赈灾救民,乐此不疲。人送绰号:萧大善人。  那一天,是个风雪夜,管家在巡查院落时,发现一个人倒卧在大门前。萧三爷细细端详这个人,二十来岁,一副秀才装扮,虽然衣裳单薄,神情憔悴,身上有几处刀伤,倒也是眉清目秀,不像是寻常人家的子弟,顿时动了恻隐之心。便令人将他抬
期刊
酒一醒,孟浩然就后悔了,他知道又一次失去了求仕的机会。  几天前,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孟浩然吃酒吟诗,交谈甚欢。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的才学,决定把他举荐给皇上,为朝廷效力。说好两天后一起赴长安去见皇上。  第三天,韩朝宗派人前来孟家,唤他一同进京。孟浩然正和朋友喝得醉醺醺的,就说:“喝酒呢,哪有时间管他。”来人见劝不走孟浩然,回去禀告刺史。韩朝宗很生气,一个人进京去了。  说来,这已经不是头一回了。六年
期刊
风,刀一样从温庭筠的脸上刮过来刮过去,蓝色的棉袍左一下右一下地摆动。棉袍看得出穿了很多年,呈灰白色。温庭筠牵着毛驴在官道上彳亍着。毛驴背上,除了几捆书,还是那几捆书。公元866年的腊月,温庭筠被陷害贬谪到方城县去做县尉。  年初,作为国子助教的他,骨子里是想为晚唐办点有益的事。在监试时,他以真才实学录取人才,对于那些才学不佳甚至没有才学的贵族子弟坚决不予录取。这就恼了当朝宰相杨收,他的孙子落榜了。
期刊
空旷的竹林琴声飘荡,音色清冽孤绝。黄昏,琴声正跌宕澎湃之时,男子一抹琴弦,琴声戛然而止,清酒灌肚,酣畅淋漓,道:“好酒!”  余光瞥到一袭红衫身影,男子笑得越发张狂。那身影恼怒地冲出竹林,一把夺过酒壶,大口饮下,柳眉皱起,痛心地说:“你弹琴这般好听,却不愿用心,爱灌这黄汤,这世上可还有真正奏琴之人?”  其实男子故意在一曲激昂之时霎时停手,想看她做何反应。  “你为何爱听我弹琴?”男子眉眼盈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