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召开儒释道与民族精神研讨会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wfq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召开儒释道与民族精神研讨会由江苏省科学史与哲学史学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科联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等四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儒释道与中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于11月23日至27日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议收到论文20余篇。会议主要讨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及其历史和现实的价值。代表们指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固然是由儒家文化所酿就的,但道释两家也有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佛教所倡导的佛性平等、道家所鼓吹的“无待”与自由,不仅吻合了儒学的“人皆尧舜”与“乘搓浮海”的意境,而且也为早期儒家所宣扬的原始平等与博爱,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也成为传统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因素;在个案研究上,代表们对传统哲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对“谦德”,有代表认为它能和谐人际关系,也展现了先贤的坚韧与坚毅品格追求,但也有代表认为,“谦德”妨碍个性的发展与权利意识的萌生,尤其是易导致对暴政、强权的屈从。与会代表认为,凡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族文化都应当发扬,在当前尤其应着力宣扬民族精神中的自强精神、重德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爱国精神。(胡发贵)南京召开儒释道与民族精
其他文献
<正> 原台湾大学校长,现淡江大学教授盛庆峡先生日前应邀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作学术讲演。盛教授多年来潜心于功利主义理论的研究,并卓有建树。他以英文写作的《Unified Utilitarianism》(《统合的效用主义》)一书已于1993年由荷兰出版。盛教授此次讲演即以其书名“统合的效用主义”为题阐述他的功利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盛教授指出,古典的效用主义最招致批评之点是它只强调令效用最大化的方面,而忽视对效用的公正分配的方面。古典效用主义,尤其是边沁的理论的这一缺点之难以克服,首先在于
<正> 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署名文章,题为《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国学研究》第一卷为基础,报道了北京大学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和成果。时隔一天,《人民日报》又在头版“今日说”栏目发表了署名文章《久违了,“国学”》。此后,由于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国学”成了传统文化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个概念,似乎有一股“国学热”。近年来对于“国学”开展了一些讨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现概述如下。
<正> 1、社会发展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历史观意义上的发展,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运动的过程;二是指“后发展”,即非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运动过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如何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因此,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属于“后发展”范畴。实际上,整个当代社会发展理论都是在“后发展”的层面上展开的。无论是“现代化”理论、“发展主义”,还是“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关注的都是“后发式”的现代化,即“后发展”问题。
<正> 受国家教委的派遣,我曾于1988年10月去前苏联的列宁格勒大学(现名圣彼得堡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11月学成回国。1994年10月再度赴俄罗斯考察。近些年来俄国哲学界惊人的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择要介绍于下。 1、对过去的反思。前苏联改革一开始就使哲学处于不利的地位。哲学界还未来得及“参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便被冷落了。哲学界对此十分茫然,而且,对从事多年哲学研究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面对危机,哲学界作出的最快的反应是对过去进行反思,对几十年来苏联哲学历程
我的几点浅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吴江第一,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究竟哪些值得提倡和发扬,国内文化界讨论已有时日,大都从传统文化角度,列出一些条目(古训),这是必要的,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确实培育、积累了许多优秀传统和即使在今天也值得继承发扬的优良民族精神。继承发扬这些,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有助于缔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是,我认为,还不能仅限于此。我们还必须十分重视中国人民从19世纪中叶以后被压迫被欺凌的历史中所培育起来的团结御侮、热爱祖国、热爱国家统一、奋发图强这些十分可贵的精神。从林则徐到孙中
新加坡独立后华人民族精神与凝聚力异化的个案分析新加坡共和国教育部杨瑞文新加坡共和国自1965年独立以来,因3百万人口中有75%是华人,有人戏称为第三中国。因26年来各种族杂处,又继承了英殖民政府官僚体制,英语为唯一共同行政语,华校消失,遂形成“受英文教育者”与“受华文教育者”(包括老一辈华族移民),在华族精神文化上与民族凝聚力上分裂、割绝与对立的文化现象。一小部分受英文教育者要全盘西化,学英语,用刀叉,吃西餐,唾弃华人母族精神传统,反对华人语言文化,提出“新加坡华人非华人”,应成为“世界公民”的论调。他们
东亚符号学研讨会概述陈道德东亚符号学研讨会于1992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在湖北大学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逻辑学符号学专业委员会、日本记号学会和湖北大学联合举办的。国内外5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收到了学术论文40余篇,先后有41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宣读论文。世界著名符号学家,国际符号学会会长、波兰华沙大学教授佩尔茨(JerzyPelc)先生和国际符号学会秘书长、法国佩皮尼扬大学教授德雷达尔(G’erardDeledalle)先生也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研讨会对符号学领域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现将研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学术讨论会观点述要唐永进由云南省民族伦理研究会、云南民族学院主办的“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1月24lH至12月3日分别在昆明市和德宏州召开。来自上海、广乐、湖北、湖南、安徽、河北、四川和云南的代表与会。会议就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步伐和道德建设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择要概述如下:(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会同志认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理论和实践都反复证明:越是深化改革,越是
弗罗洛夫谈俄罗斯哲学研究概况俄罗斯著名哲学家、科学院院士弗罗洛夫1992年12月15日和2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介绍了前苏联和俄罗斯哲学研究的概况:本世纪40年代,前苏联哲学界盛行政治哲学。以李森科为代表的一些假马克思主义者,用政治(如无产阶级遗传学、资产阶级遗传学)来干涉自然科学尤其遗传学的研究,在国际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这种情况在50年代得到了纠正。随后,一大批科学家和哲学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研究自然科学中具有共性、普遍意义的东西,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哈贝马斯怎样看待理性的“危机”与“乌托邦”的“终结”童世骏1某某东西的“终结”(theendof…)就象某某东西“之后”(post-)一样,可以说是当代西方思想界的最热门话题之一。从50年代的“意识形态的终结”,一直到70、80年代的“哲学的终结”、“历史的终结”、“启蒙的终结”、“个人的终结”,甚至“人的终结”、“西方文明的终结”;越靠近20世纪的尾声,上一世纪下半期出现过的所谓“世纪末”(fin-de-siecle)心态就越是明显。所有这些“终结”(ends),就象无数的“之后”,其核心就是一些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