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远望号”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千年来,每当夜幕降临、皓月当空的时候,依偎在妈妈身边的孩子,望着天上的月亮禁不住发问:“妈妈,月亮上有人吗?我们可以上去玩吗?”慈祥的妈妈抚摸着孩子的头,将“嫦娥奔月”的故事娓娓地讲给他(她)听:月亮上的广寒宫中住着嫦娥和玉兔,还有吴刚和那棵永远砍不倒的大树……美好动听的神话故事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2007年“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发射成功,终于圆了中国人数千年的奔月梦,使“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变成了现实。
  
  慰问海上卫星测控部
  
  位于我国长江某地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的英雄们,30年来,肩负着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奋战在茫茫的大海里。他们头枕蓝天,脚踏波涛,克服艰难险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绕月卫星的发射成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8年春节期间,为了祝贺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工程技术人员为祖国和人民创立的新功,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中国烟酒茶文化协会、中国收藏家协会烟酒茶艺收藏委员会、山东古贝春有限公司、浙江上虞三雄陶瓷有限公司、北京爱晚书画院、中国《收藏界》杂志社等单位联合组成的慰问团一行10人,带着数千万收藏爱好者和烟酒茶企业职工对人民功臣的无限敬意,带着为英雄们特制的“远望庆功收藏酒”和《收藏界》杂志,登上“远望号”测量船向常年奋战在三大洋的功臣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最亲切的慰问。
  我们到达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后,受到该部领导和全体职工的热情接待,他们放弃春节的休息和与家人团聚的短暂时机,召开了隆重而又热烈的座谈会,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的情况,测控部的主要领导亲自陪同我们参观声名远播的“远望号”测量船。
  
  英雄团队铸就“远望”精神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成立于1978年,是中国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卫星、飞船和其他航天飞行器提供海上跟踪测控服务。现有“远望”一至六号共六艘万吨级航天远洋测量船,装有先进的航海、气象、船舶动力、无线电测量控制、计算机、卫星通信等设备以及数据处理和指挥显示系统,可航行在全球除两极以外南北纬60度以内的任何海域。
  该部建成30年以来,“远望号”测量船队先后56次远征三大洋,安全停靠10余个国家的港口,65次出色地完成了远程运载火箭、地球同步卫星、各类应用卫星、国际商用卫星和“神舟”号飞船发射的海上测控通信任务,安全航行130多万里,实现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水面到水下、从国内卫星到国际卫星、从海上测量到海上测控、从卫星到飞船的五大历史性跨越,测控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30年的征程中,该部形成了“奉献、团结、拼搏、严谨、开拓”的“远望”精神,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海上航天测控之路,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继美国、俄罗斯、法国之后,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海上测量船的第四个国家,跻身于世界航天事业的强国之林。
  
  登上“远望号”
  
  尽管在慰问前我长时间在网上查看了“远望号”测量船的所有资料和照片,但当登上这艘现代化的测量船后,眼前的一切仍然让人十分震惊。测量船全长200多米,高40多米,宽20多米,上下共十层,“建筑面积”数万平方米,就像一座耸立在海上的庞大楼房。甲板上安装着许多密集的大型测控通信天线,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随时准备起航去执行新的测控任务。测量船除集船舶、电子、航海、气象、通信、计算机、卫星通信等高科技尖端技术外,整体设计理念以人为本:宽敞的会议室、餐厅、健身房和舒适的宿舍,让人仿佛入住五星级宾馆;篮球场、乒乓室、俱乐部、图书室更让人流连忘返;一流的装修和全环保的建筑材料,以及室内温度调控在恒温摄氏25度(正负相差一度),就连最豪华的游轮也无法与之媲美。
  该部简主任和陈船长带领我们参观了船上的主控室、驾驶室、船长办公室……长江的波涛阵阵袭来,拍打着船身发出巨响,但船内的隔音设备非常好,几乎听不到船外的声音。悠扬的乐曲回荡在耳边,呼吸着江中吹来的清新空气,让人荡气回肠。我们为英雄们能工作在这样优雅的环境中由衷地高兴。
  
  “远望收藏酒”
  
  慰问团的主要礼品是“远望庆功收藏酒”和《收藏界》杂志。“远望庆功收藏酒”选用江西景德镇三雄陶瓷有限公司仿照“远望号”测量船的外型精心制作的酒瓶,内装的是山东古贝春有限公司生产的优质白酒,由中国收藏家协会烟酒茶艺收藏委员会监制。“远望庆功收藏酒”倾注了数千名陶瓷和酒业制作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充盈着数千万收藏爱好者对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全体职工的款款深情,作为珍贵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礼物,敬献给祖国的功臣、人民的优秀儿女们。
  “远望庆功收藏酒”共生产了1000瓶,除慰问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外,其余的将赠送给国家博物馆和各地的收藏组织或收藏机构,以便人们世世代代传承、收藏“远望庆功收藏酒”。它上面铭记着“远望号”测量船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彰显着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航天战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为发展航天事业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取得的丰硕成果;记载着“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升空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因此,“远望收藏酒”是值得每一个收藏爱好者、所有的收藏组织和收藏机构收藏的酒。慰问团团长、中国收藏家协会烟酒茶艺收藏委员会主任钱宪顺先生将珍贵的礼品亲手交给测控部主任简先生和书记饶先生,并代表慰问团的全体成员宣读了充满深情的慰问信。
  
  收藏是启迪人类智慧的钥匙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的干部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科技工作,测控部汇集了一批电子、通讯、测控、气象、航海、天文等领域的高科技人才。在紧张的学习和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们的业余活动是十分丰富的,有不少人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喜欢收藏古董艺术品,从事书法和绘画创作。测控部有一群喜爱书画收藏的爱好者,他们一起成立了远望书画院,沈鸦先生欣然为书画院题词并担任顾问,李铎先生担任名誉院长,宫卫国先生担任院长。这些把卫星和飞船掌控在手中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同样是行书作画的行家里手。测控部收藏爱好者收藏的藏品中,既有数千年前的玉器、瓷器、青铜器,又有高科技的卫星、飞船模型;既有传统的绘画和书法,又有引领时代的当代艺术品。收藏爱好者们经常一起鉴赏藏品,使中国的传统艺术在高科技的航天海上“科学城”中得到了传承,同时也丰富了航天科技人员的文化生活。这些相隔几千年的器物交融在一起,共同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收藏不仅仅是一种乐趣和爱好,更是启迪人们弘扬历史文化,传承人类古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最直观的表现方式。一个美好的令人神往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写在书上、錾刻在陶瓷等古玩艺术品上,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激励着人们去思索、去研究、去实践“奔月”的种种奇思妙想。正是这一大胆而又离奇的“设想”,正是这数千年传承延续的“收藏”,最终打开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大门。
  再见了“远望号”!再见了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的英雄们! “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在你们的指挥下正在邀游太空,“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你们的控制下不久将升上太空。月球仅仅是你们远望到的第一个星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太空中无数星球都将是你们远望的目标。亿万人民时刻在关注着你们,期待着你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再立新功。祖国因你们而更加强盛,祖国为你们而倍感骄傲。
其他文献
桂林的谢天成,是我近年来结识的诸多青年画家中颇具自己面貌的一个。1982年,我正在广州休假作画,在湖南宾馆大厅看到了他所绘的《奇峰醉墨》《漓江云意》,笔力浑厚而自成天趣,画风泼辣而别有韵致,我当即喝彩。见了面才知道,他原来竟是三十有二的青年。  当年夏秋,我九上黄山,天成紧随左右。我们老小同游于奇峰叠峦之间。我看了他画的《黄山松雾图》,知其画业日进,已然从前贤的圈子里跳了出来,立定精神,自张一军。
期刊
黄小玲,1968年出生于湖南醴陵。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协会副理事、湖南省陶瓷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人大代表、株洲市工商联执委、醴陵市工商联副会长、醴陵市文联副主席、醴泉窑艺总设计师。2006、2007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2007年被评为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2008年被评为湖南三八红旗手、湖南省十佳创业成功女性。
期刊
融汇古今,妙手精琢,器成天下    2009年11月120,美国精英杂志《时代周刊》刊登文章发出“向中国学习”的声音。西方国家从进口中国工业产品,到如今越来越多的进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而处在高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也重新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料。传统艺术品作为中华文明的最佳载体,它的拍卖转手,屡屡成为国际性的文化事件。传统的,才是经典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国传统艺术正迎来伟大复兴的春天。  国
期刊
二十年的生命,异常灿烂又异常短暂,犹如昙花一现,更犹如划破黑夜的一颗耀眼流星,令人赞美又令人痛惜。翻检中国瓷器烧造历史,如此生命短暂而又成就不凡的,大概只有北宋汝官瓷器与之相似。但两者相比,文化背景及文化价值意义大相径庭。我觉得,近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价值意义与历史地位更重要一些。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王莉英  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与江西接壤。此地交通便利,水陆相连,制
期刊
釉下五彩,是清末湖南醴陵窑创烧的一种瓷器装饰技法,它以五彩缤纷的色调,优美清新的艺术风格,精致巧妙的工艺技法,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在中国瓷坛独树一帜。1915年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拿回了金质奖章,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但由于烧造历史短,传世作品稀少,半个多世纪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至于翻遍解放后出版的种种中国陶瓷史著作,也很难见到她的踪影。人们不禁要问:她当时究竟达到了
期刊
2009年12月16日,河北省曲阳定窑“六合同春”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收藏仪式在“国博”贵宾厅隆重举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先生,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蔺占献先生,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和焕女士,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先生、馆长办公室主任李向平女士、藏品保管部主任朱珠女士,中共曲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银蜂女士,曲阳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金明先生,中国《收藏界》杂志社社长高玉涛先生等,出席了收藏
期刊
编者按:2009年12月19日风云聚会,由“全国工商联古玩商会鉴定中心”、中国《收藏界》杂志社、《收藏快报》及河南洛阳居业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单位联合发起“全国文物鉴定专家洛阳高峰论坛”在洛阳八方阁鉴宝中心隆重举行。席间众多国内顶尖专家、学者、收藏家高屋建瓴、各抒己见,围绕着“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鉴定家”主题展开讨论,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弘扬正气、解析时弊、立论鲜明、振聋发聩。本次会议由活动的倡导者、
期刊
汪寅仙女士与我同庚,生于1943年,论月份稍小于我,都属羊。几去宜兴,虽未谋面,因同是66岁,心里便亲近了许多。此文刊发时,恰是汪女士的生月,喜上加喜也!  66是一个吉祥的数字,双六与双八都算得上大寿年。俗话常说: “六六大顺”,她的事业、她的生活、她的家庭,在吉祥六六的陪伴下,一定会一片和谐、一片美满、一片兴旺。  在紫砂行业里,汪寅仙声名在外,许多年前即已是蟾宫折桂,大名鼎鼎了。  紫砂产
期刊
粥罐,作为一种盛放米饭器皿名称的出现,始于二百多年前的清朝康熙之时。康熙一朝是我国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当时以景德镇为主的制瓷业迅速发展,创造出许多新的形制,粥罐即是其中一种新的器型。由于粥罐的造型优美,画工精细,使用方便,不仅作为实用器,还作为观赏器登堂入室,进入百姓之家。康熙时期所创制的粥罐器型一直沿用到清朝中晚期,至嘉庆时稍有变化。嘉庆时粥罐的器型至民国初年才渐行消失。现今传世的粥罐,康熙朝的
期刊
三、吉州窑“碎纹素地加青花者”    《景德镇陶录》(卷六)载:“碎器窑——南宋时所烧造者,本吉安之庐邑永和镇另一种窑。土粗坚,体厚质重,亦具米色,粉青样。用滑石配釉,走纹如块碎,以低墨土赭搽熏既成之器,然后揩净,遂隐含红黑纹痕,冰碎可观。亦有碎纹素地加青花者。”    笔者浅见以为,这里的细碎纹地“加”青花者,很可能是指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青花瓷器,只不过这里的“加”字,是指以如剪纸贴花等方式在碎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