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悲悯视角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萧红香港时期的创作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区,一方面是对于故乡童年的回忆;另一方面是战争形态下的国民性书写。看似毫不相干的两条叙事主线,在内里却有着殊途同归的精神内核,饱含着作家内心对于人性的无力和体味人生百态后日渐生出的同情。
  关键词:香港创作;人物分析;悲悯视角
  香港作为萧红创作转型的一个基地,在萧红创作生涯中的作用不可估量。香港的稳定和它的自由的政治环境以及文坛的包容,让萧红可以充分展现个性,不依附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只是单纯的书写自我。正是因为有了它,她才不会被国内的左翼思潮淹没,读者才能看到她真正的内心书写和较为复杂的人性解读。这些篇章,无关信仰,无关政治,只是她来自灵魂的一声慨叹或是一句幽怨,是她本就该有的模样。本篇主要针对其小说《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山下》及《马伯乐》进行角色分析,努力呈现萧红对于人性所暗含的悲悯。
  一、作品典型人物代表
  萧红十分擅长塑造人物,其散文化的笔触,诗一样的语言以及特立独行的结构较为立体地呈现了人物形象,具有清晰的辨识度。她香港时期的作品在塑造人物上开创了一个新高度,对于人的复杂性又有了更为深层次的挖掘。几部小说中的人物虽天差地别,但究其根本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一)以林姑娘、翠姨为代表的单纯、软弱类
  《小城三月》中的翠姨单纯,漂亮,因白小没有受过教育,故有着对于读书人的崇拜和对外部世界的期待。翠姨本身是犹豫的,不敢轻易有主见的。买东西的时候,“也许她心里边早已经喜欢了,但是看上去她都像反对似的,好像她都不接受。”“她必得等到许多人都开始采办了,这时候,看样子她才稍稍有点动心。”而后与“我”一起去买绒绳鞋,两次都没有买到,便深深地哀叹到“我的命,不会好的。”
  《山下》中11岁的林姑娘虽然年幼,但由于在山下人那里洗衣服挣地比同龄人多,逐渐产生了一定的优越感。后来雇主减薪,她的妈妈特地去与雇主讲价,导致林姑娘失去了差事,从此,这件事成为了这林姑娘心中的隐痛。
  两篇小说字数都不多,故事也很简单。两个姑娘虽说经历不同,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翠姨一直住在“我”家,不大回去。家庭聚会她都会参加,崇拜羡慕读书人的生活,定亲之后想方设法地接受教育,心底默默爱恋着哥哥。林姑娘自从给山下人打工,渐渐与同伴生出嫌隙,对家中所有也不大上心,只惦念着先生的交代。同样都是出自较为落后的家庭,在看到了外部世界的丰富和精彩之后都产生了融入的欲望。然而在企图与另一个世界靠近时,都遇到了很多身不由己。翠姨最终还是要嫁人,被家里人接回去。林姑娘的母亲因为贪图那两块钱的便宜,去和东家谈判,最终让林姑娘丢了差事。封闭渺小无知让她们在企图靠近新兴世界的过程中产生了太多无力感。
  (二)以马伯乐为代表的自欺欺人类
  马伯乐和《呼兰河传》中的有二伯是萧红小说中国民性人物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鲁迅先生的遗风。他们都自欺欺人、怨天尤人,活在一个狭隘的自我下。馬伯乐自私、小气、懦弱、荒诞却天天白以为是,觉得中国民众愚昧无知,崇洋媚外,没有骨气。口头禅就是“真他妈的中国人”。但他自己在遇见外国人时总是下意识的点头哈腰,一把年纪没有赚过一分钱,成为彻底的啃老族。逃难期间,看到中国官兵伤亡惨重,“那满车子染着血渍的光荣的中华民族的战士,不知不觉让马伯乐深深地瞪了一眼。”这样一个集所有矛盾于一身的人,在家里受人嫌弃,在外不被人待见,他变得悲观敏感,焦躁易怒。《呼兰河传》中的有二伯自私、小气、软弱、没有底线,还经常偷东西。喜欢别人叫他“有二爷”,若有人叫他小名他会跟人打架。他没有同情心,也没有羞耻心,却成天一副别人不懂他的样子,在小孩子面前吹牛,在老爷面前又低声下气。
  两个人物的灵魂从根本上都是弱小卑劣的,没有任何温情可言。这种极端的不完美让他们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明,具有众生相。但即便是这样,萧红对于马伯乐这个人物还是充满同情的,她因为生病中断了写作,向索稿的袁大顿惋惜地表示,“还没有把那忧伤的马伯乐,提出一个光明的交代。”她口中的“光明的交代”,透露了她渴望给马伯乐一个较为可观的结局。换句话说,马伯乐在萧红眼中不再是一个代表卑劣国民性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想要看到未来的人物。从这一点来看,萧红对于人性呈现出来的卑琐是抱有悲悯和宽容的态度的。她此时的国民性书写,再也没有鲁迅的“恨铁不成钢”,更多的是原封不动地呈现人性,尊重人性。
  二、两类人物的共通性
  以上列举的两类人物看似天差地别,但却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两类人物都客观上或主观上认为在自己的同辈中与众不同,对于自己的原生环境都产生厌恶或渴望逃离的夙愿。但他们在逃离过程中往往会被原生环境牵绊,不论是自身灵魂无法摆脱的卑劣或是骨子里无法改变的无知都让他们在前进的过程中处处掣肘,感到深深的无力和失落。几个人物在内心的脆弱和卑劣方面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萧红成功地通过他们表达出自己对于人性的无力,悲悯。人想要摆脱过去,走向另一个自己太难,总有一些内在的不可规避的因素在牵绊着打扰着,例如那些融入骨血的自卑、软弱和灵魂中无法逃离的卑琐。她对于他们悲苦的结局没有过多的评论,反而是以一种幽咽的悲怆结束,语调中还透露着些许的无奈和无法忽视的同情。她深感每个人都有无法摆脱的内心困境,但这不妨碍他们有权利获得一个相对光明的未来。
  【结语】:萧红香港作品中塑造的人物,饱含着她乱世流离当中对于人性的重新解读,是她思想的又一深入。看似散乱的情节构造,却有着萧红内心对于社会人生的自我映射。无所谓悲喜,更多的是她对于人事的释然和宽容。茫茫苍生,皆有自己要走的路,多少恩怨,即使摆脱不了,也不妨碍他们走向一个光明的未来。这种悲悯闪耀着她历经磨难过后内心始终不灭的善良。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创造出较为轻松的氛围,进而逐渐推进教学效率的逐渐提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本文在论述了思维导图概念以及优势的基础上论述了其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训练中的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高年级;写作  在2011年教育部出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之中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以及其在不同阶段的分级标准。依据其中的标准,英语教学有着工
期刊
摘要:晚清以来,社会转型。李伯元寄身上海主动放弃科举之路,在文化市场中办报卖文为生,完成了从传统文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转换。李伯元以游戏之笔写戏谑之文满足市民阶层休闲娱乐的需要,追求商业价值重视报刊的经营策略,探索出了一条知识分子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道路。  关键词:编辑思想;小说刊载;社会转型  一、社会转型中的身份转变  晚清以来,社会转型,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中原有的社会结构开始松动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学习成绩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总体成绩的好坏。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翻转课堂是在近些年逐渐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将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翻转课堂的有
期刊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在许三观的中文版自序中提及“作者对长度的迷恋”,延续了《活着》的风格,作者把人生的长度在本书里用平淡无奇的对白形式娓娓道来,与揭示了人生哲学至高点为活着不同,《许》更多的展现了作者“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态度。  11次卖血,2个中心人物,在新中国伊始的蒙昧年代里,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对中职写作教学生活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就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进行详细论述,旨在为相关领域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字: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实践  引言  中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在日常应用文的写作上,同其他类型的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别,中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需要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因此,中职院校对
期刊
摘要: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放在首位,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并提示阅读方法,要充分开辟多种信息源,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  关键词:激发兴趣;阅读习惯;扩大阅读;终生受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
期刊
摘要:同为俄批判现实主义的巅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列夫·托尔斯泰两人的作品一直被人比较讨论。文章主要从人性视角下比较两者的异同,从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是其观察人性的视角以及小说中道德观作为人性表征的具体倾向。  关键词:人性描写;比较;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列夫·托尔斯泰同为俄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并称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双峰”。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坚持以文学作
期刊
摘要:梭罗隐居两年所著的《瓦尔登湖》批判了工业时代的人类过分追逐物质生活而导致精神生活贫乏的现状,并提出了保护自然,追寻心灵本真的命题。一方面,从梭罗对自给自足的生活的描写及瓦尔登湖生态环境的刻画,与城市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比,显现了科技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从深入自然的程度的递进,对现世的反省与对生命本源的追溯更值得注意,这种精神的收获可以转化成生活的智慧,有较大的现世意义。  关键
期刊
摘要:《上海往事》以“上海”为名,主体部分(高潮和结局)却在水乡小镇和一座孤岛上展开,并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的大量描写,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饱含乡土元素。本文从“想象”和“现实”两个角度切入,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关系、环境描写以及情节设置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上海往事》中的城乡关系,提出“乡土‘永远’是城市的精神故乡”。  关键词:人物;环境;情节;城乡关系;精神故鄉  一、“想象”——城市与乡村的
期刊
摘要: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学界至今尚无定论。本文主要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意图为“讽喻说”提供更多参考材料,同时对“爱情说”的部分观点进行反驳。  关键词:《长恨歌》主题思想;讽喻说;爱情说  《长恨歌》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但关于其主题思想的争论在学术界从未止息。综其要者,主要有“爱情说”、“讽喻说”和“双重及多重主题说”三种。本文通过对诗歌创作背景、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