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简单介绍了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和危害,并分别分析了针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测技术。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技术;预测技术
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对于天气的依赖性较大,就算是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在持续进步,先进的农业设备在持续使用,但在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农业发展对于气象的依赖性依然很高。有数据统计表明,各类气象灾害的发生对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新时期,要想有效避免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就要做到科学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测工作,这是农业气象领域研究的重点,对于未来农业发展有十分积极的研究意义。
一、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以及危害
我国地域广阔,地势和地形条件复杂,气候多种多样,因此可能的农业气象灾害也有多种。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雨量分布十分不均匀,同一地区不同季节或者同一季节不同地区之间的降雨量差距很大,因此可能发生干旱、洪涝等灾害。根据过往我国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数据统计,我国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几种: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高温热害等。
干旱在我国来说十分普遍,并且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征;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比如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省份;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干旱区,另外南方部分地区虽然降雨较多,但水土保持能力较差,因此也会发生干旱。考虑到我国的气候夏季降雨较多,冬季或春秋季节降雨较少,因此干旱有十分明显的季节特征。
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南方,比如四川、湖南、浙江等省份,还有黑龙江地区,主要是南方的降雨量较高,特别是夏天的雨季,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受灾面积和损失程度也一般比较严重。
低温冷害的地域性也比较明显,主要发生在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份,尤其是冬季。
高温热害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夏季高温区,很多水稻种植区都可能发生高温热害。
二、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技术研究
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技术主要集中在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两个方面。
1.地面监测
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地面监测,主要涉及到地面上的水分、土壤、空气和生物四个大指标,然后在具体的小指标,比如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和温度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监测,与不同农作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阶段、生长环境要求等的需求含量做出对比,以此分析当前的气候条件对该类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或者为气象条件的改变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地面监测技术的要求,主要是准确、实时、高效,但考虑到我国地广物博,进行地面监测工作的工作量十分大,而且要求的技术十分复杂,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支持,因此难以频繁进行,一般也就隔一定时期开展一次,或者针对某个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地面监测技术涉及到的主要有GIS技术、气候学模型技术、农作物模拟研究技术、蒸散量模型等。
在这里,蒸散量模型主要针对干旱气候进行监测,是对过去某地区土壤的蒸散量进行预测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平流-干旱模型,然后借助蒸散方程等计算模式以及信息技术,建立蒸散量模型,GIS技术和气候学模型的研究,为新时期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技术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借助GIS技术可以收集地面上的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信息,并借助这些信息内容对气象模型进行修正,重新监测和计算气温,这样不仅丰富了监测指标的种类,也降低了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
将GIS技术与气候学模型相结合,可以实时监测某地区农作物的生长,绘制出生长曲线,分析该农作物的生长强度。进行农作物模拟模式研究,是在农作物的生长模型基础上,参考历年来的数据,比如说干旱数据等,借此分析新的一年农作物可能受到农业气象灾害的时间、程度以及与农作物生长阶段的联系等。
新时期,“互联网 ”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农作物的实时监测工作,不仅可以实现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数据的实时监测,还可以实现气象数据的远程、准确、高效传输,提升了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
2.遥感监测
遥感监测就是借助遥感技术实现的监测,遥感技术是早年间兴起的探测技术,是借助人造卫星、飞机或者其他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在农业方面来说,使用遥感技术可以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类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具体的生长信息,可以获得精确的田间数据,用于农作物的长势监测、灾害监测以及精准管理。
近年来,高空间、时间和光谱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发展,为遥感监测农业气象灾害带来新的机遇。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方面,过去的监测方法只能获取某个‘点’上发生的灾害信息,无法实现‘面’上对气象灾害的大面积防控,因此难以准确控制大面积地区的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带来的影响。但新时期的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大面积、快速、动态、无损的灾害监测。比如东北农业大学土地遥感团队与企业合作,实现对黑龙江省接近8000万亩耕地农业气象灾害的逐旬、具体到田块尺度的时空动态精准监测,实现了农业保险理赔的定量化、科学化。在智慧農业发展方面,过去的监测方法只能进行网格采样,大量测试土壤养分,以便于进行精准管理分区,耗时、耗力,而且成本很高。而遥感技术可以准确获得某块田块的土壤养分、不同时期作物的长势和产量等数据,从而建立快速、低成本的精准管理分区技术体系,使得定时、定位、定量、定配方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成为可能。
三、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技术研究
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技术,需要建立在上述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数据基础上,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确定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可能,做好有效的预防,从而减少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当前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技术主要是基于数据统计的思想,在完整的灾害指标体系的指导下,借助适宜的统计学方法,模拟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建立科学的预测模型。常用的方法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等。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方面取得较高的研究成果,已建成相对完善的不同农作物品种的监测预测系统,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说风险评估机制还不完善,监测预测系统的应用还未实现覆盖全面,防范措施有效性不强等。新时期要注意加强这些内容的研究,健全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系统。
参考文献:
[1]孙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技术研究[J].科技风,2017,(26):109.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技术;预测技术
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对于天气的依赖性较大,就算是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在持续进步,先进的农业设备在持续使用,但在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农业发展对于气象的依赖性依然很高。有数据统计表明,各类气象灾害的发生对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新时期,要想有效避免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就要做到科学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测工作,这是农业气象领域研究的重点,对于未来农业发展有十分积极的研究意义。
一、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以及危害
我国地域广阔,地势和地形条件复杂,气候多种多样,因此可能的农业气象灾害也有多种。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雨量分布十分不均匀,同一地区不同季节或者同一季节不同地区之间的降雨量差距很大,因此可能发生干旱、洪涝等灾害。根据过往我国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数据统计,我国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几种: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高温热害等。
干旱在我国来说十分普遍,并且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征;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比如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省份;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干旱区,另外南方部分地区虽然降雨较多,但水土保持能力较差,因此也会发生干旱。考虑到我国的气候夏季降雨较多,冬季或春秋季节降雨较少,因此干旱有十分明显的季节特征。
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南方,比如四川、湖南、浙江等省份,还有黑龙江地区,主要是南方的降雨量较高,特别是夏天的雨季,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受灾面积和损失程度也一般比较严重。
低温冷害的地域性也比较明显,主要发生在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份,尤其是冬季。
高温热害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夏季高温区,很多水稻种植区都可能发生高温热害。
二、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技术研究
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技术主要集中在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两个方面。
1.地面监测
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地面监测,主要涉及到地面上的水分、土壤、空气和生物四个大指标,然后在具体的小指标,比如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和温度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监测,与不同农作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阶段、生长环境要求等的需求含量做出对比,以此分析当前的气候条件对该类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或者为气象条件的改变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地面监测技术的要求,主要是准确、实时、高效,但考虑到我国地广物博,进行地面监测工作的工作量十分大,而且要求的技术十分复杂,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支持,因此难以频繁进行,一般也就隔一定时期开展一次,或者针对某个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地面监测技术涉及到的主要有GIS技术、气候学模型技术、农作物模拟研究技术、蒸散量模型等。
在这里,蒸散量模型主要针对干旱气候进行监测,是对过去某地区土壤的蒸散量进行预测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平流-干旱模型,然后借助蒸散方程等计算模式以及信息技术,建立蒸散量模型,GIS技术和气候学模型的研究,为新时期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技术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借助GIS技术可以收集地面上的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信息,并借助这些信息内容对气象模型进行修正,重新监测和计算气温,这样不仅丰富了监测指标的种类,也降低了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
将GIS技术与气候学模型相结合,可以实时监测某地区农作物的生长,绘制出生长曲线,分析该农作物的生长强度。进行农作物模拟模式研究,是在农作物的生长模型基础上,参考历年来的数据,比如说干旱数据等,借此分析新的一年农作物可能受到农业气象灾害的时间、程度以及与农作物生长阶段的联系等。
新时期,“互联网 ”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农作物的实时监测工作,不仅可以实现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数据的实时监测,还可以实现气象数据的远程、准确、高效传输,提升了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
2.遥感监测
遥感监测就是借助遥感技术实现的监测,遥感技术是早年间兴起的探测技术,是借助人造卫星、飞机或者其他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在农业方面来说,使用遥感技术可以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类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具体的生长信息,可以获得精确的田间数据,用于农作物的长势监测、灾害监测以及精准管理。
近年来,高空间、时间和光谱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发展,为遥感监测农业气象灾害带来新的机遇。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方面,过去的监测方法只能获取某个‘点’上发生的灾害信息,无法实现‘面’上对气象灾害的大面积防控,因此难以准确控制大面积地区的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带来的影响。但新时期的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大面积、快速、动态、无损的灾害监测。比如东北农业大学土地遥感团队与企业合作,实现对黑龙江省接近8000万亩耕地农业气象灾害的逐旬、具体到田块尺度的时空动态精准监测,实现了农业保险理赔的定量化、科学化。在智慧農业发展方面,过去的监测方法只能进行网格采样,大量测试土壤养分,以便于进行精准管理分区,耗时、耗力,而且成本很高。而遥感技术可以准确获得某块田块的土壤养分、不同时期作物的长势和产量等数据,从而建立快速、低成本的精准管理分区技术体系,使得定时、定位、定量、定配方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成为可能。
三、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技术研究
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技术,需要建立在上述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数据基础上,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确定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可能,做好有效的预防,从而减少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当前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技术主要是基于数据统计的思想,在完整的灾害指标体系的指导下,借助适宜的统计学方法,模拟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建立科学的预测模型。常用的方法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等。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方面取得较高的研究成果,已建成相对完善的不同农作物品种的监测预测系统,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说风险评估机制还不完善,监测预测系统的应用还未实现覆盖全面,防范措施有效性不强等。新时期要注意加强这些内容的研究,健全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系统。
参考文献:
[1]孙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技术研究[J].科技风,2017,(2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