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姜马察回音乐文化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qie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姜马村的姜马察回音乐是中国地方音乐的典型代表,2007年已被陕西省文化厅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姜马察回音乐是一种以笛子齐奏为主,打击类乐器作为伴奏民间鼓吹乐乐种,历史悠久,是当地文化风俗和文化特色的重要代表形式之一。本文从姜马察回音乐的曲牌文化、旋律文化和民俗文化三个方面解析了姜马察回音乐独特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姜马察回音乐 地方音乐 鼓吹乐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姜马察回音乐是一种以笛子齐奏为主,打击乐器为辅的民间鼓吹乐乐种。由于经常在当地的茶会演奏所以被当地称为“茶会”或“察回”,又由于该音乐现在仅保留在中国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姜马村,所以称之为姜马察回音乐。2007年,陕西省文化厅评定姜马察回音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虽然姜马察回音乐现在流传的地域并不广泛,但却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而当地的人们更是将姜马察回音乐与他们的民俗和文化紧密联系起来。作为当地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姜马察回音乐已经成为当地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并以它独特的音乐美丽丰富着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人民生活。为此本文将从姜马察回音乐的曲牌文化、旋律文化和民俗文化三个方面解析姜马察回音乐独特的民族文化。
  一 姜马察回音乐的曲牌文化
  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在古曲的创作中,人们将一些动听的、广为流传的曲调记录、保存下来,并以曲调歌词中的词句进行命名用以揭示曲调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样人们在进行下次创作的时候,只要根据曲牌的曲调进行填词创作就可以了。曲牌不仅是中国特有的音乐题材形式,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每一个曲牌的形成和传承都代表着一份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
  姜马察回音乐的曲牌曾经有70多首,来源于地方的民间音乐。明清俗曲、当地戏曲、曲艺等都是姜马察回音乐曲牌的主要来源。多样性的曲牌来源也从文化的角度丰富了姜马察回音乐的文化表现形式。从横向上看,不同的曲牌展现的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从纵向上看,不同的曲牌展现的又是不同的年代文化。姜马察回音乐正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记载了和这样一个民族交汇地区的文化历史和变迁,下面本文举例进行论述。
  《八板》是一首非常流行的传统器乐曲牌,最早起源于清朝乾隆时期,后来演变成老八板、老六板、花六板等变化。此曲牌由于上下句对称,又分为八个小节,所以很符合中国传统词曲的写作风格,因此流传广泛。姜马察回音乐中的八板则在原有曲调的基本旋律上对音乐进行更加灵活的处理,从而使得曲牌的表现更加丰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在姜马察回音乐中便是通过对五声音阶的扩展与微调来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曲调变化。其中的基调还是运用起、承、转、合四句体,但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淡化了每个部分的开始和结尾,使得整个音乐更加的完整和圆满,而不像原曲牌曲调那样格式化。此外,对于原曲牌中一些略显突兀的细节在姜马察回音乐中也进行了微调,使得曲牌既保留了原曲牌的基调和情感,又更加符合当地民族音乐的唱腔和唱法。
  《罗江怨》是姜马察回音乐中最古老的一首曲牌。该曲牌最早源于明代。明代文学家沈德符在其著作《万历野获编》中对于《罗江怨》曲牌有过记载。明代戏曲音乐家沈宠绥对《罗江怨》这个曲牌十分推崇。《罗江怨》的题材形式多为曲艺、歌曲为主,陕西地区的鼓吹乐中也有使用。在姜马察回音乐曲牌中《罗江怨》是演出次数最多、最熟悉的曲牌。并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引伸出《高调 罗江怨》这一更具姜马察回文化特色的曲牌。陕西淳朴、豪迈的民族性格形成了其民族音乐中独特的高腔艺术。正因如此,将原有的曲牌和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融合而形成的新的《高调 罗江怨》既代表了对于古典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代表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二 姜马察回音乐的旋律文化
  音乐本身便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任何一种音乐风格的形成都源于特定的地域和民族文化对该音乐的影响。姜马察回音乐之所以能够被评定为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便在于音乐背后所代表的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并不是任何一种民族音乐都能够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姜马察回音乐的文化厚度体现在音乐的方方面面,比如其中的旋律就和中国传统的文化表现手法相对应。如果说上文对于曲牌文化的解读是从历史的纵向上解析姜马察回音乐文化的历史传承,那么现在对于旋律文化的解读则是从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横向上解析姜马察回音乐所体现的不同民族音乐文化乃至不同民俗文化的融合。
  1 叠句
  叠句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是指通过对乐句的重复、叠加来起到对旋律的强化作用。叠句是姜马察回音乐中最常见的旋律表现手法,这里的叠句并不是对乐句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对乐句和乐段进行扩充和重叠,从而达到对乐曲旋律强化的作用。由于乐曲的起首句往往奠定了整个曲调的曲风和旋律,所以在姜马察回音乐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曲牌的首句都是叠句,而正是通过这种乐句和乐段的叠加,曲牌中的旋律和主题得到了强化。如在《花套将》中,几乎每一个长乐句都是叠句,形成“句句双”结构。在这样一种稳定的叠句节奏中,音乐的曲调稳定、平缓展开,一步步将曲牌的旋律推向高潮,更具震撼力。
  2 对句
  对句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又一重要的修辞方法,在姜马察回音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样极具中国文化的表现手法。音乐中的对句是指通过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变化与照应表达出的特有的对比和映衬等音乐效果。姜马察回音乐中的对句又可分为相同旋律的对比和不同旋律的对比两种。通过对比一方面可以使音乐表达的情感更加突出,更能渲染气氛,一方面也可以使得旋律的节奏感更加平衡,更加稳重。例如,在《上下轮》中的对句虽然从形式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全对称,但上下句均采用相同的节奏类型,下句的旋律是在对上句旋律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在音阶上使用上句旋律中高八度的音程,这样既增加了表演音乐强度和活力也保证了上下句节奏之间的对句关系。   3 垛句
  垛句是中国民族声乐中经常采用的乐曲创作手法和演唱方法。在我国很多的民族唱腔中,作曲者或者演唱者在乐句的前面或者中间添加一个简短的垛句,从而实现对乐句的延伸和扩充。垛句的使用同样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就好比我国很多地方的方言都有着独特的口头语一样。这源于当地几千年来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独特的发音习惯和唱腔习惯。姜马察回音乐中的垛句便是通过对某个乐句中某个片段进行有规律的重复,这样便在整个连串的乐句中增加了一些戏剧性的元素,使得整个乐句更具民族特色。
  4 变奏
  变奏是中国民族音乐中应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姜马察回音乐根植于陕西这片地理面貌独特的土地,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得这块土地上的音乐既有着陕西民风特有的豪放和悠扬,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婉转和变化。变奏便是其最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法之一。姜马察回音乐通过对乐句进行旋转变尾、衍展、紧缩等变奏手法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例如,在《步步敲》的曲调变化上就是通过紧缩、分裂等表现手法将全曲的旋律节奏始终处在变化的过程,从而更好地表现出曲牌名字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而陕西民族音乐中特有的婉转和豪放更是将这首曲子演绎得淋漓尽致,婉转悠扬。
  三 姜马察回音乐的民俗文化
  姜马察回音乐根植于姜马村这片带有浓郁陕西特色的土地。在几个世纪的音乐传承过程中,是当地民俗文化的力量支撑着这种独特的音乐演奏方式和曲调相传至今。姜马察回音乐中的察回是茶会的谐音,这也反映了这种音乐的民俗背景。在当地早些时候,茶会和庙会是一个意思。每逢重大节日或者到了茶会的日子,当地的人们便演奏这种独特的民族音乐并配合一些节目表演来表达心中美好的祝愿和情感。姜马察回音乐已经融入到了当地的节日民俗,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姜马村的村历中对于庙会有着统一、严格的规定。每到庙会的日子便是姜马村的节日,全村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参加。在庙会上不但姜马村的乐班会演奏多少代人口口相传下来的曲目,一些村外的戏班或者团体也会前来演出助兴。姜马察回音乐便是这样流传开来的。庙会中人们虽然会拜祭中国传统文化中王母娘娘、关帝和无良天师三位神灵,但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多的人已经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想要的生活才是正道。但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或者作为一种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方式,姜马村的庙会仍然延续了下来,以此作为重要载体的姜马察回音乐也因此得到了传承,而且已经延伸到平日里凡有重大事情便都可演奏。而这种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演奏形式也很快便流传开来。姜马察回音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早期姜马村的庙会,而是成为当地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中一种必不可少的音乐形式,成为了当地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独特的音乐表演中,人们的身心得到了放松,人们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姜马察回音乐和其他的地方文化形式一起支撑着这片土地上勤劳人们的劳作和生活。
  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必然需要有群众的需求和文化的助推。姜马察回音乐中的民俗文化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姜马察回音乐符合陕西当地民族文化中的审美意识能够愉悦人们的心境,陶冶人们的情操,沟通人们的情感,促进社会的融合,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需求。姜马村的乐班不仅起着对姜马察回音乐的表演作用,而且还负责着对该音乐的传承。乐班的人员并不固定,村里的每个人都能弹奏其中的一两首曲子。广泛的群众基础保证了乐班的人员储备。人们在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建立了学习和合作关系。在这样的互相学习,互相协作的表演过程中,人们之间的情感进行了交流,彼此的关系得到了加强。而当这一音乐在当地文化体系中被有目的、有选择的使用之后,则又展现出新的含义。也就是从文化特色的角度,姜马察回音乐渐渐成为了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地沉厚的民俗文化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丰富的文化内容,而姜马察回音乐也为当地的民俗文化提供了更加生动的表现形式。无论人们是在庙中祈福、焚香、朝拜活动,还是在乡间道路上的迎神赛会巡游活动,“姜马察回音乐”相伴始终,无论当地人是否在聆听这一音乐,还是将它忽略不计,这一音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表演,已经完全地融入成为信仰活动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构成要素。其次就是沟通情感与促进社会融合的功能,“姜马察回音乐”辅助民间信仰活动的正常进行,民间信仰通过音乐传递出祈福、祥和、融洽的意义,沟通着人们的情感。
  结语
  根植于陕西这片富有文化底蕴热土之中的姜马察回音乐以其独特的形式记录下一个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使得我们能够有幸在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中拾到一片美丽的贝壳。由于历史的长度和文化的宽度,姜马察回音乐以中国地方民族音乐活化石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姜马察回音乐的曲牌文化、旋律文化和民俗文化三个方面对其所包涵的文化内涵进行论述。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地方民族音乐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探索作用。
  参考文献:
  [1] 闫若彧:《“姜马察回音乐”的文化生存空间考略》,《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2] 王志军:《京杭大运河地区民俗文化与民歌〈茉莉花〉艺术风格的流变》,《艺术百家》,2011年第4期。
  [3] 蒲亨强:《民族音乐学在当代中国之命运》,《艺术百家》,2010年第6期。
  [4] 李卫红:《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初探》,《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2期。
  [5] 杜亚雄:《为建立民族音乐学的中国学派而奋斗——纪念南京会议召开30周年》,《艺术百家》,2010年第4期。
  作者简介:张晓慧,女,1973—,河南商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音乐,工作单位: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河北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育岳等同志,1987年6月在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真菌遗传室,开始选育草菇低温菌株,通过对大量低温驯化处理的草菇孢子反复筛选,终于选出了抗
鲎试验法检查复方枸橼酸钠注射液细菌内毒素马凤秋,王忠秋(龙口265700龙口矿务局中心医院)据报道[刘云海,鲎法检查热原时应注意的问题。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0,10(1):40],血液保养液(ACD)不宜用鲨试验法检查热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复制家兔急性肺损伤模型,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测定血浆及肺组织匀浆丙二醛含量;用薄层层析及无机磷定量法测定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功能成分卵磷脂含量。结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的有效途径是注重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整合以及注重网络道德的培养;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氢醌制剂是治疗黄褐斑等色素增多性皮肤病的一种有效药物。但氢醌在某些基质中,尤其是o/w型乳膏中不够稳定,在室内通常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易于氧化变色,含量下降, Hydroq
应用体外全胚胎培养模型并结合电镜技术探讨了硒暴露不同时间对大鼠胚胎的致畸作用,染毒剂量为4.0μg/ml。结果显示硒对器官形成早期的胚胎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早期暴露12h,胚胎干重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开始注重孩子多种能力的培养,钢琴这件乐器已进入到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众多的儿童开始学习钢琴。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现象
抗生素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因受条件限制,某些抗生素不能用有效成分的重量来表示它的含量,而必须通过微生物或生物检定的方法,用效价单位来表示药物的抗菌效力。但在药品生产和
上世纪后期,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许多学校纷纷将舞蹈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来抓。时至今日,有一些学校纷纷开设了与舞蹈相关的专业,其中包括一批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