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穆的文学创作

来源 :南都学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_wp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穆,东汉南阳郡宛人,出身缨冠世家,方正不阿,文学上颇多建树.现存作品主要包括《奏记大将军梁冀》《再奏梁冀》《又奏记梁冀》《上疏请罢省宦官》《崇厚论》《与刘伯宗绝交书》《绝交论》,以及《绝交诗》《郁金赋》等.这些作品涵盖散文、诗歌、辞赋等各个领域.朱穆散文的特点是引经据典、纡徐委婉,关注社会问题、反复求证、富有逻辑性,有的作品也有犀利冷峻、金刚怒目的一面.朱穆诗歌的特点是隶事用典、刻画形象、长于比兴.朱穆辞赋的特点是清新淡雅、描写细致、文辞华美.朱穆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较有影响.
其他文献
在场景为王的时代,以开放银行为底层思维构建起来的场景金融,越来越成为各金融机构的现实选择,但由于开放银行是以场景的构建为前提,场景的完善也就成为开放银行能否成功的关键.基于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开放银行的实践,“场景”主要为原来存量客户的转换,且由于体制与机制等原因导致责任不明、动力不足,使得开放银行的功能大受影响.因此,“场景”生态圈专业化建设便被适时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目前,“场景”生态圈建设的目标模式也较多,但基于存量金融科技公司的转型或新设金融科技公司金融实践,以顺应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大趋势,将场景金融中
中国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确保中国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根本法制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为“八二宪法”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法制基础,而“八二宪法”也是一部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好宪法,在宪法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国家机构等宪法规范中,都鲜明地表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八二宪法”历经五次修改,主要的目的就是将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写入宪法.在宪法的保障下,坚定“四个自信”,走好中国特
伊维德教授热衷于话本、杂剧、戏曲、女性文学、民间传说等中国俗文学的考证、论述与翻译工作,主张结合编者动机、评论人视角、文学文体演变、表演场景等综合考察中国俗文学传统.文章聚焦于伊维德教授对于西方中国戏曲、话本与说书研究的述评,对于俗文学作品创作背景、版本、主题、翻译等的辩证,以及对于杂剧、诸宫调、平话等文学形式的见解,以为管窥国外中国俗文学研究及译介,传播及弘扬中国俗文学遗产,尽一己微薄之力.
蒙汉民族文化交流中,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初期的汉文古代小说蒙译活动占有重要地位.海内外现存汉文古代小说蒙古文译本文献量大,内涵丰富.目前学界对海内外今存汉文古代小说蒙译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情况尚未进行系统性考察和整体性梳理.据考察,由于资料数量庞大,分散在海内外,兼有跨民族、跨语言等诸多原因,学界对海内外所藏汉文古代小说蒙译文献尚未开展全方位的搜集和整理.以往的蒙古文古籍目录对汉文古代小说蒙译文献的著录过于零散,漏录、误录、误收问题极为普遍,整理出版的成果也寥寥无几,少数研究成果深度广度亦尚嫌不够.海内外今存汉文
宋明帝即位之初,就任命自己五戒师释僧谨为僧正,给予超常规待遇,建立兴皇寺,择选有旧交的高僧释道猛任纲领,给予僧正的待遇,优礼有加;在全国范围内征请高僧大德入京传法,检饬孝武帝庄严寺僧众,重新确定法会讲论法主等等.这中间的一些举措带有明显的急迫性,有着鲜明的政治诉求.明帝意图借助佛教和僧众的社会政治影响力,延伸和扩展皇权在佛教政治秩序上的权威,塑造和强化皇权及自身地位的合法性,这源于明帝承统的合法性不足.前废帝刘子业凶狂无道,朝野笼罩在恐怖的政治氛围中,明帝被迫发动宫廷政变,仓促之间被拥立为帝;因法统性不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展反贪污斗争,严惩贪污分子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巩固新生政权的重要举措.历时半年多的反贪污斗争成效显著,与《人民日报》运用广泛影响力开展卓有成效的政策宣传密不可分.《人民日报》运用专栏文章、社论、漫画等形式,宣传反贪污斗争方针政策、重要指示,群众检举揭发和贪污分子检讨坦白情况,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认识到反贪污斗争开展的紧迫性、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政治意义,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有效实现社会问题治理的同时,亦推动了增产节约等社会运动的开展.
南水北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党百年视野下研究南水北调精神的廉政建设价值,是新时代南水北调精神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南水北调精神的研究议题主要集中在孕育生成、内涵阐释、时代意义及比较分析等方面.南水北调精神蕴含廉政建设价值,内藏丰富而深刻的廉政元素,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源泉、重要内容和最新载体,能够增强党员干部党性观念,持续有效净化党风政风.在新时代彰显南水北调精神的廉政建设价值,应当深度解读南水北调精神的廉政意蕴、丰富河南精神的多维内涵,依托高校开展纵深研究、将南水北调精神廉政
《史记》民族书写体现出司马迁已初步产生了将天下各族视为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体现在创设少数民族专传的民族传记书写、主张少数民族与华夏族祖出一脉的民族同源书写、倡导和平处理民族纠纷的民族关系书写等三个方面.司马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两汉大一统格局的完成与巩固、家国一体与和合大同的儒家观念以及著家本人的著史意愿与品格三者的交互作用下生成,影响深远,促成了古代中国多民族友好大家庭的建构以及当代中国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局面的稳固.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凝聚上升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各族干部群众都要重视这一科学判断和理论成果,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中华民族主人翁的姿态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和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持续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发展,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各族人民在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所淬炼和保留下来的先进文化因子,包括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方面的光荣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红色基因的润化作用,新时代要溯源基因历史,在历史意识中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起点;解码基因特质,在情感认同中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支撑;书写基因精神,在信念坚定中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合力;激活基因活力,在学史实践中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