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63年,安东尼奥尼用黑白胶片完成了九部故事片和七部短片后开始转向彩色电影的制作,其首部彩色影片《红色沙漠》摄制的完成,标志着安东尼奥尼在现代主义电影探索的道路上迈出了出“色”的一步,这部作品后来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不仅如此,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安东尼奥尼对现代主义电影语言的探索和革新,这对以后电影形态的完善起到了重大影响。本文试结合现代主义特征对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展开分析。
【关键词】红色沙漠;现代主义;叙事;形式;悲观
1963年,安东尼奥尼用黑白胶片完成了九部故事片和七部短片后开始转向彩色电影的制作,其首部彩色影片《红色沙漠》摄制的完成,标志着安东尼奥尼在现代主义电影探索的道路上迈出了出“色”的一步,这部作品后来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不仅如此,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安东尼奥尼对现代主义电影语言的探索和革新,这对以后电影形态的完善起到了重大影响。
一、现代主义概述
现代主义运动发起于十九世纪末,“终结”于1960年代。[1]在此期间,现代主义曾两次掀起电影运动浪潮,一次始于二十年代先锋派电影运动,一次为六十年代新浪潮电影运动。这两次电影运动不仅引起世界范围内电影语言革新,也为当代电影导演创作提供参照。五、六十年代的现代派代表人物诸多,如法国“电影手册派”的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左岸派”的阿伦·雷乃、玛格丽特·杜拉;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的费德里科·费里尼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等。
从学理上说,现代主义是源自西方一种电影观念,它涵盖了诸多电影流派特征,包括反电影和地下电影,而且现代主义集中关注美学和艺术建构问题,对于形式的关注往往突显在内容的表达上,这也使得许多现代主义影片呈现叛逆姿势。《红色沙漠》中,安东尼奥尼试图用色彩象征人物内心的焦虑与惶惑;《广岛之恋》打破传统时空观念,将现实时空和过去时空交叉叙事;《堤》在形式上一改传统电影形态,全片除了一个五秒钟的运动镜头外全部由静态画面构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延伸了现代主义的理论内涵,即实验电影也成其探讨范围。
二、《红色沙漠》现代主义特征
(一)“无情节电影”[2]
如果说费里尼是这时期意大利现代主义意识流电影的代表人物,那么,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则显示出另一种风格——“生活流”电影的代表。[3]当然,这里的“生活流”并非以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客观纪录生活日常,而是对导演思想观念的物化,并无具体情节缝合,在这方面,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更接近心理现实主义。
对传统情节结构的否定,向来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电影最基本的形式特征。[4]在《红色沙漠》这部影片中,没有具体的叙事线索,唯一线索就是车祸后脑震荡的女主角朱莉安娜情感变化,影片以碎片方式拼凑出主人的公内心世界,观众的情绪也随她起伏不定。导演用几个拼凑的场景和段落来表现女主角情感变化:虚构医院小女孩的故事来点明之前的朱莉安娜的情感状态和家庭关系;雾中对峙将朱莉安娜与丈夫用海边大雾分割为两个世界的人,表明此时二者关系已泾渭分明,而与她站在同一侧的则是甘愿冒险为她回去取包的科拉多;轮船上科拉多与朱莉安娜袒露心迹,也是朱莉安娜对他依赖关系的开始;讲给儿子的故事是女主角内心情感的期待和外化。这些场景与故事发展并无特大联系,更像是随意摄取的不连续生活录像,然而在这些不连续的片段下却连着一条紧密的情感线索,不仅出现在这部电影中,也暗藏在他之后的电影中。安东尼奥尼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的无情节性,有人说,看完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就很快忘记,可是唯一能记得的是唯美的画面。他用一种哲理诗的方式为观众勾勒出会讲话的电影画面,使“失语症”变得更加沉重也更意味深长。
(二)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究
打破传统叙事观念,注重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是现代主义电影的另一重要特征。现代主义电影追求电影自由性,主张多种形式的艺术表达。在电影《红色沙漠》中,安东尼奥尼对电影语言做出的最有意义的探索就是色彩的运用。斯坦利·考夫曼曾指出,使得这部影片有别于以前任何一部彩色电影在于他“使色彩环境成为了剧中的一个人物”[5],并通过色彩来帮助叙事。
影片中最醒目的莫过于红色,与片名相对应的是朱莉安娜讲述故事中的那片粉红色沙滩,海水干净澄澈,沙滩浪漫柔和,一个小女孩在水里自由自在,然后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任烈日把肤色晒成古铜,女主角对这片红色沙漠的向往即对安全与依赖的渴望,是导演想要表述的主题之一。红色除此以外非常醒目的地方是在海边小木房内,三对青年男女讨论关于性与爱的话题,女孩米莉的头发如同烈火般鲜艳,这几个人中,米莉也是性格最为鲜明最大胆的一个人物,而女主角发色略淡,意在表达她隐藏的欲望,而科拉多发色最浅,导演用这种方式表现他懦弱的性格。在这部影片中,红色即欲望的化身。
而除了红色以外,导演在开场用女主角身穿绿色大衣与工厂排放出的黄烟形成对比,即工业文明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碰撞,又在结尾以绿色大衣象征的希望收尾,在这里,黄色被铺垫为肮脏危险的信号,这一颜色的象征意义在海边(下转第59页)(上接第57页)小屋外轮船升起黄色旗帜作为警告时也有体现。
(三)悲观主义的焦虑
现代主义电影关心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常常表现为异化的人物情绪和自我分裂。身份认知也是现代主义电影忽视的一个元素,人物通常没有身份甚至没有姓名,如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除此之外,现代主义电影对科技和生存往往持悲观态度,结局以悲剧收尾。
《红色沙漠》的开场是一片吐着黄烟的巨大烟囱,是安东尼奥尼现代主义电影对工业文明下的生存焦虑和悲观主义思考。女主角身着鲜艳绿色大衣出现在工厂罢工人群前,神色惶恐不安,她买下别人吃一半的面包躲到偏僻处正要享用时,发现被污染的环境里满是工厂废墟和淤泥,这与之后她埋怨河流被污染导致不敢食用鳗鱼相呼应,不仅是朱莉安娜对生存不安的表现,也是导演在质疑。
如果说马丁·斯科塞斯是“社会学家”,那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应该是名符其实的“精神学家”。在他的电影里无时无刻不在表现出对人物精神的探究和关怀,尤其是工业化发达的现代社会,处于心灵孤独和精神空虚中的人逐渐迷失自我,救赎成为新的追求。人和人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变幻暧昧状态,逃避是最佳解决方式,但是关于爱情,迷失似乎是永恒的主题。
注释:
《电影关键词》,苏珊·海沃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309页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两次浪潮》,孙钦华,思想战线,1988年02期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两次浪潮》,孙钦华,思想战线,1988年02期
《略论西方电影中的现代主义》,邵牧君,53页
《一个艺术家在前进》,斯坦利·考夫曼,新共和,第152卷第30页,1965年2月20日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电影关键词》,苏珊·海沃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3]《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两次浪潮》,孙钦华,思想战线,1988年02期
[4]《西方电影史论》,邵牧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5]《一个艺术家在前进》,斯坦利·考夫曼,新共和,第152卷第30页,1965年2月20日
[6]《<放大>·试论安东尼奥尼影片色彩的非象征性》,娄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6年2月
[7]《电影人物:安东尼奥尼在1980年——一次访谈》,(美)S·查特曼著,刘月译,世界电影,1999
[8]《<红色沙漠>中的色彩表现》,(美)奈德·里夫金著,戴锦华、巩如梅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9]《存在的恐慌,情感的焦虑——从<红色沙漠>看安东尼奥尼的非理性主义情节》,陈玥言,电影评介,2009年04期
[10]《安东尼奥尼电影情感表达分析》,吕琦,大众文艺,2011年19期
[11]《安东尼奥尼式的精神觉悟》,章明 宁二,南风窗,2007年16期
【关键词】红色沙漠;现代主义;叙事;形式;悲观
1963年,安东尼奥尼用黑白胶片完成了九部故事片和七部短片后开始转向彩色电影的制作,其首部彩色影片《红色沙漠》摄制的完成,标志着安东尼奥尼在现代主义电影探索的道路上迈出了出“色”的一步,这部作品后来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不仅如此,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安东尼奥尼对现代主义电影语言的探索和革新,这对以后电影形态的完善起到了重大影响。
一、现代主义概述
现代主义运动发起于十九世纪末,“终结”于1960年代。[1]在此期间,现代主义曾两次掀起电影运动浪潮,一次始于二十年代先锋派电影运动,一次为六十年代新浪潮电影运动。这两次电影运动不仅引起世界范围内电影语言革新,也为当代电影导演创作提供参照。五、六十年代的现代派代表人物诸多,如法国“电影手册派”的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左岸派”的阿伦·雷乃、玛格丽特·杜拉;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的费德里科·费里尼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等。
从学理上说,现代主义是源自西方一种电影观念,它涵盖了诸多电影流派特征,包括反电影和地下电影,而且现代主义集中关注美学和艺术建构问题,对于形式的关注往往突显在内容的表达上,这也使得许多现代主义影片呈现叛逆姿势。《红色沙漠》中,安东尼奥尼试图用色彩象征人物内心的焦虑与惶惑;《广岛之恋》打破传统时空观念,将现实时空和过去时空交叉叙事;《堤》在形式上一改传统电影形态,全片除了一个五秒钟的运动镜头外全部由静态画面构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延伸了现代主义的理论内涵,即实验电影也成其探讨范围。
二、《红色沙漠》现代主义特征
(一)“无情节电影”[2]
如果说费里尼是这时期意大利现代主义意识流电影的代表人物,那么,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则显示出另一种风格——“生活流”电影的代表。[3]当然,这里的“生活流”并非以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客观纪录生活日常,而是对导演思想观念的物化,并无具体情节缝合,在这方面,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更接近心理现实主义。
对传统情节结构的否定,向来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电影最基本的形式特征。[4]在《红色沙漠》这部影片中,没有具体的叙事线索,唯一线索就是车祸后脑震荡的女主角朱莉安娜情感变化,影片以碎片方式拼凑出主人的公内心世界,观众的情绪也随她起伏不定。导演用几个拼凑的场景和段落来表现女主角情感变化:虚构医院小女孩的故事来点明之前的朱莉安娜的情感状态和家庭关系;雾中对峙将朱莉安娜与丈夫用海边大雾分割为两个世界的人,表明此时二者关系已泾渭分明,而与她站在同一侧的则是甘愿冒险为她回去取包的科拉多;轮船上科拉多与朱莉安娜袒露心迹,也是朱莉安娜对他依赖关系的开始;讲给儿子的故事是女主角内心情感的期待和外化。这些场景与故事发展并无特大联系,更像是随意摄取的不连续生活录像,然而在这些不连续的片段下却连着一条紧密的情感线索,不仅出现在这部电影中,也暗藏在他之后的电影中。安东尼奥尼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的无情节性,有人说,看完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就很快忘记,可是唯一能记得的是唯美的画面。他用一种哲理诗的方式为观众勾勒出会讲话的电影画面,使“失语症”变得更加沉重也更意味深长。
(二)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究
打破传统叙事观念,注重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是现代主义电影的另一重要特征。现代主义电影追求电影自由性,主张多种形式的艺术表达。在电影《红色沙漠》中,安东尼奥尼对电影语言做出的最有意义的探索就是色彩的运用。斯坦利·考夫曼曾指出,使得这部影片有别于以前任何一部彩色电影在于他“使色彩环境成为了剧中的一个人物”[5],并通过色彩来帮助叙事。
影片中最醒目的莫过于红色,与片名相对应的是朱莉安娜讲述故事中的那片粉红色沙滩,海水干净澄澈,沙滩浪漫柔和,一个小女孩在水里自由自在,然后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任烈日把肤色晒成古铜,女主角对这片红色沙漠的向往即对安全与依赖的渴望,是导演想要表述的主题之一。红色除此以外非常醒目的地方是在海边小木房内,三对青年男女讨论关于性与爱的话题,女孩米莉的头发如同烈火般鲜艳,这几个人中,米莉也是性格最为鲜明最大胆的一个人物,而女主角发色略淡,意在表达她隐藏的欲望,而科拉多发色最浅,导演用这种方式表现他懦弱的性格。在这部影片中,红色即欲望的化身。
而除了红色以外,导演在开场用女主角身穿绿色大衣与工厂排放出的黄烟形成对比,即工业文明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碰撞,又在结尾以绿色大衣象征的希望收尾,在这里,黄色被铺垫为肮脏危险的信号,这一颜色的象征意义在海边(下转第59页)(上接第57页)小屋外轮船升起黄色旗帜作为警告时也有体现。
(三)悲观主义的焦虑
现代主义电影关心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常常表现为异化的人物情绪和自我分裂。身份认知也是现代主义电影忽视的一个元素,人物通常没有身份甚至没有姓名,如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除此之外,现代主义电影对科技和生存往往持悲观态度,结局以悲剧收尾。
《红色沙漠》的开场是一片吐着黄烟的巨大烟囱,是安东尼奥尼现代主义电影对工业文明下的生存焦虑和悲观主义思考。女主角身着鲜艳绿色大衣出现在工厂罢工人群前,神色惶恐不安,她买下别人吃一半的面包躲到偏僻处正要享用时,发现被污染的环境里满是工厂废墟和淤泥,这与之后她埋怨河流被污染导致不敢食用鳗鱼相呼应,不仅是朱莉安娜对生存不安的表现,也是导演在质疑。
如果说马丁·斯科塞斯是“社会学家”,那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应该是名符其实的“精神学家”。在他的电影里无时无刻不在表现出对人物精神的探究和关怀,尤其是工业化发达的现代社会,处于心灵孤独和精神空虚中的人逐渐迷失自我,救赎成为新的追求。人和人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变幻暧昧状态,逃避是最佳解决方式,但是关于爱情,迷失似乎是永恒的主题。
注释:
《电影关键词》,苏珊·海沃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309页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两次浪潮》,孙钦华,思想战线,1988年02期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两次浪潮》,孙钦华,思想战线,1988年02期
《略论西方电影中的现代主义》,邵牧君,53页
《一个艺术家在前进》,斯坦利·考夫曼,新共和,第152卷第30页,1965年2月20日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电影关键词》,苏珊·海沃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3]《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两次浪潮》,孙钦华,思想战线,1988年02期
[4]《西方电影史论》,邵牧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5]《一个艺术家在前进》,斯坦利·考夫曼,新共和,第152卷第30页,1965年2月20日
[6]《<放大>·试论安东尼奥尼影片色彩的非象征性》,娄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6年2月
[7]《电影人物:安东尼奥尼在1980年——一次访谈》,(美)S·查特曼著,刘月译,世界电影,1999
[8]《<红色沙漠>中的色彩表现》,(美)奈德·里夫金著,戴锦华、巩如梅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9]《存在的恐慌,情感的焦虑——从<红色沙漠>看安东尼奥尼的非理性主义情节》,陈玥言,电影评介,2009年04期
[10]《安东尼奥尼电影情感表达分析》,吕琦,大众文艺,2011年19期
[11]《安东尼奥尼式的精神觉悟》,章明 宁二,南风窗,2007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