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活动:边界与准则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2580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评议论文】黄伟《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边界问题的思考》,原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9期。
  【原文提要】本文从语文的原点出发,分析了综合性学习“泛语文”产生的内在根源:第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展开的广度导源于对“语文”的认识;第二,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的理解,影响综合的深度和力度;第三,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中重形式不重实质。并进一步划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边界,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整体训练当作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线。
  “语文综合性学习”自被新课标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以来,它就成了语文课程内容中一个亮点,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也许是新生事物,它在实践层面出现的一系列偏误也就在所难免。这其中,有人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上成了综合性实践活动而出现“泛语文”,也有人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同于阅读、写作而出现“唯语文”。造成这一系列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是边界不明确,还是本体内涵不清晰?
  有没有一个边界的问题其实牵涉到对内涵的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内涵清晰了,其边界也就自然明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内涵涉及到对“语文”与“综合”的理解,它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逻辑归属和设置意图上。
  从逻辑归属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内容“五个板块”中的一块,它首先必须姓“语”,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出发点。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历史等许多领域,但是这些内容必须和语文结合在一起,它们在某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听、说、读、写的理解,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发展,它们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的,也即这些内容具有语文性。如果综合的内容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整体训练”无关,那么就出现了“泛语文”的误区,落入了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的”就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和其他课程教学区分了开来,因此可以说“语文性”是一条“科际边界”,它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其他学科区别了开来。但是仅仅具有语文性还不足以界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特征,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区别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具有“综合”的特征。在学习内容上,它强调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社会、生活实践的综合。在学习方法上,它强调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实践性学习与体验性学习的相互综合。在学习效果上,它注重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并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如果说“语文性”是一条“科际边界”的话,那么“综合性”就是一条“科内边界”,它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单纯的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区别了开来。
  从设置意图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综合”仅仅是一种手段,它是为语文服务的,无论是和什么领域、什么学科内容的综合,或是采用多种综合的学习方式,其落脚点都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即“泛语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综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养成语文能力,达成语文素养。
  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是语文的,其次还是为了语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有一条“语文的”主线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出现泛语文的状况皆因为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逻辑归属(“科际边界”)不清楚,对综合的意图不了解,从而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线,出现了泛语文的偏误。
  作者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主线的划定实质上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质属性的揭示,他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是“语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什么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泛语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这同以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特点的泛泛而论,无疑又深入了一步。一方面,语文学科的根本旨归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理应是语文基本能力”,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促成的结果。另一方面,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综合的特性,它包括语文科内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综合、语文和生活的综合等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从一开始就背负着人们对“综合”的美好诉求,人们希望借助综合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人们的初衷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综合”的过分倚重,使综合性学习走入了“语文”迷失的误途,人们抓住了“综合的”,却忘记了“语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出现了本性已改,江山已移的局面。本文划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边界,牵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线,无疑匡正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偏误,指明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正途。如果真能握着综合的缰绳,走在语文的路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则幸甚至哉。
  这篇论文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搭建了一个研究的平台。作为新出现的事物,人们对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
  【评述论文】李海林《活动量、活动对象和活动成果的语文性》,原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9期)
  【原文提要】本文从国外的一个教学案例出发,提出了判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三个标准,也即三条边界:第一,活动量,主要是看它是不是有充分的语文活动。第二,活动对象,主要看它的活动对象是不是“语文的”;第三,活动成果,是不是语文的成果。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这一视角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更多地要求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更直接地要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更明确地要求培养学生今后在生活中直接需要用到的技能和素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和生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但长期以来,语文的外延却不断地被压缩,语文和生活之间逐渐产生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在许多人的眼里,“语文学习就是上语文课,上语文课就是学习语文课本,学习语文课本就是学习字词句和几个关键的语段”。语文学习被严重地窄化了。针对这一现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次课程改革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无疑是这一理念的现实反照。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与生活相互联系与贯通的一座桥梁,它一头连着语文,一头连着生活,“综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属于语文课程内容中的一个板块,这个“综合”就不是随意的综合,它是有一个原点的,这个原点就是语文。一旦脱离这个原点,或者将综合与语文对立起来,那么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如同断线的风筝,最终会弃离语文的天空,而进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地。可见,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与语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但是语文的综合,而且是为语文的综合,综合具有“语文性”的特点。
  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相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就在于“综合”,这种综合就是针对以前语文课程的“唯语文化”而提出来的,“综合”是关涉到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解的一个关键概念,下面谈谈对“综合”的理解。
  如果从构成要素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综合”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习内容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突破了听说读写分而治之的限制,突破了单纯选文学习即文本学习的限制,突破了课堂的限制,它强调语文学科内部各要素之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等多层次的融会与贯通,学习内容呈现出一种综合的形态;第二,学习方式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以往课堂上仅仅是知识灌输、习题训练、文本讲读的单一学习方式,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等多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结合;第三,学习结果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取得的学习效果也是综合的。设置之初,它就载负着人们美好的诉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从应然的状态上规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结果的综合性。语文素养本身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融合体,语文综合性学习结果不是这其中某一个方面的提高,而是整体的共同发展。总之,“‘综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反映了人们力图跳出“唯语文”的羁绊,在生活中以综合的方式找寻语文新的出路。
  但是,教学实践中,或许是对综合的过分倚重,或许是对综合的狭义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却出现了“我们‘综合了’、‘实践了’,却由此不再‘语文了’”,而且还有一部分教师“坚持以综合性来反对语文性,人为地将综合性与语文性对立起来。”这都缘由于对“综合”的误解,我们说,在语文这个大的学科背景下,综合是以语文为原点的综合,它不但是语文的综合,而且是为语文的综合,具有语文的特点。下面我们就结合“综合”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分析“综合”的“语文性”特点。
  第一、什么和什么的综合。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综合”是“把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个定义至少告诉我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各部分内容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才能综合;其次,综合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见,综合首先要明确事物或事物之间什么要素和什么要素有内在的关联性,然后才能利用这种关联性,通过综合使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必然是语文中的某一要素和其他学科、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有内在的联系,才能实现某种程度的综合,并且在这种综合中,语文中的某一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且占有“半边天”的地位,否则所谓的综合就是其他学科之间或者其他学科与生活的综合,这就落入了泛科意义上的综合实践课程内容之列,出现了“泛语文”的弊病。鉴于此,李海林老师在文章中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的三种类别:科内综合、科际综合和泛科综合。“科内综合即语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综合”。科内综合是利用语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将各要素综合到一起来学习,从而达到都提高的目的。如利用句式的同与异作为内在的联系,实现文言文和白话文的综合,通过二者句式的对比分析,发现文言文句式的特点,探寻文言文句式发展演变的规律,这二者综合的内容都是语文的内容;“科际综合即跨学科的综合,它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科际综合不是两门学科的泛泛的综合,它同样需要两门学科在某一要素上有共同的联系。如关于战争的综合性学习,教师可以从叙述的手法着手,将文学作品中关于战争的描写与历史书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做一对比,通过对比理解文学作品叙述手法与历史叙述手法的差异,从而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中叙述手法的特点。在科际综合中,语文的要素在综合的内容中同样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其他科目中的某一要素是为语文中的某一要素服务的;“泛科综合,即打破语文学科的固有界限,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如在“认识我们的社区”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区而认识社区,认识社区必须和语文要素中的某一点有内在的联系,这样才能实现二者的综合,如可以以调查时的口语表达方式和相关礼仪作为二者的内在关联点,通过认识社区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其中口语表达能力就属于语文中的一个要素。在泛科综合中,语文也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表述,三种类型的综合可以分别表述为:语文+语文的综合、语文+其他学科的综合、语文+生活的综合。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种综合都含有语文的成分,语文至少占有“半边天”的地位,如果失去了语文,那么语文综合性学习就不是一种真正的综合,它就仅仅是一种其他学科内容或者仅仅是生活知识的教学。李海林老师提出的三条边界中,前两条边界都对综合性学习的学习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活动对象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内容应该是语文的内容,活动量则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文内容应占的地位作出了规定,李老师认为,一看它(语文)在这个设计中是不是主要的,一看它是不是不可替代的。在综合性学习的学习内容上,语文是综合的一个原点,脱离了语文这个原点,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失去了语文的本色而落入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领域。
  第二,为什么综合。有综合就必有分析,综合是与分析相对应的。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分析是指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它们共同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同样,在语文教学中,人们最初将语文与生活区分开来,将语文听说读写分割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但是其局限性也日渐显现出来,语文失去了生活的活水,沦落为学生考试的工具,语文应有的生活本色消失殆尽。正是基于此,人们又将希望寄托于综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目的在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综合”的一个根本目的是寄希望以一条新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是“为语文”的综合,是指向语文的。如“了解我们的社区”,其主要目的不是去要真正了解我们的社区,而是希望借助了解社区这种语文和生活综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或者训练学生的调查报告写作能力,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社区是必不可少的,但它是附带的,它的最终指向却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判断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学生相关方面的语文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在“乘着音乐的翅膀”的综合性学习中,不是以是否掌握了音乐知识,学会欣赏音乐作为判断这次综合性学习成败的标志,而要看“它的主要学习成果是不是在语文的范围内,是不是语文的成果”。也即看它的活动成果是不是语文的,是不是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发展。
  “综合”是语文的综合,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该把握的一个逻辑起点。李海林老师提出的三个标准则是我们判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是否具有语文性的特点的准则。有了边界和准则,在实践中正确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具有了明确的方向。
  [作者通联: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其往往是以“朗读”方式开展落实的,但受各种因素的影響,现阶段朗读并未真正、适切地落实到语文阅读课堂的实处,导致学生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不甚理想,甚至使学生闻“读”起“恶”。那么,如何让学生走进语文世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呢?成为了目前一线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和探究的问题。笔者作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初中生心里特征和认知需求,构建了朗读“五”阶梯
话题作文体裁不限,虽给考生作文自由发挥和自主创造留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文体范围的不确定性,同时也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困惑,他们面对话题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无法将作文的才华发挥到极致,有许多学生只好将题就题,信手涂抹,写上一篇平庸之作交卷了事。针对此,本文试图从构思方面总结七种方式,希望广大考生见好择之,以应对作文考试。  联想(串联)式 根据文艺心理学家的诠释,联想是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回忆起有关
高考语文试卷往往提供一些注释。据笔者统计,2007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卷中,共给了64条注释,平均每套卷约3.5条;2006年17套试卷中共有注释63条,平均每套卷约3.7条。这些注释绝大部分是给文言文阅读文本和古诗鉴赏文本作注的,少数是给现代文阅读文本作注的。  众所周知,高考考场如战场,时间极其宝贵,命题者决不会无端耗费考生时间,因而,试卷上所给的任何一个字符都是有用意、有用途的,都是为考生能
郁达夫的经典之作《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以一个平民化的文人姿态,怀着忧郁、优美的情怀观察、体验故都之秋,将北国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的秋姿秋态秋声秋色流于笔下,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神韵——清、静、悲凉。整篇散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本文写于1934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已将近有50多年的历史。一代代的学子们读着这篇课文走进北国故都恬静安谧、幽静深邃又带着悲凉的秋
现在有一类人叫“淘衣族”,顾名思义,就是买衣服的人。她们为了追求时尚品牌,觉得买正品不划算,就去市场淘“A货”。  “A货”的概念最早来自耐克公司。说的是耐克公司给厂家一千双鞋的生产任务,但一般会给一千一百双鞋的材料,为了防止货物外流,只给一千个鞋盒。那么装盒上柜的那一千双鞋就叫A鞋,而利用剩余材料做的流落出去的鞋子就叫B鞋。后来服装厂家借用了这个概念,把仿制的比较好的叫“A货”,不好的叫“B货”
文字是充满生命力的。因为穿越这些记录历史、承载生命的语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历史长河中生命个体挥洒过的生存轨迹。它或是鲜活生命的全程,或是剪辑出的某一个驿站。  走近唐朝大文豪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我们会看到那正是柳宗元生命历程中十年“湖南永州一驿”的记录。资料记载,“永州十年”确切所指他三十三岁至四十三岁的十年。那原本是一个人个体生命最旺盛、最勃发、最辉煌、最想有所为、也最易有所为的十年,可是他
“玉米”、“凉粉”两大阵营的摇旗呐喊,为超级女声的舞台营造了热力四射的强烈氛围,同时,也给我们的语言视界增设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玉米”谐音“宇迷”,即指“李宇春的歌迷”,“凉粉”谐音“靓fans”亦即“张靓颖的fans”。“迷”和“粉”都是fan(s)的翻译,“迷”是意译,“粉”是音译。  意译与音译是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两种基本形式。汉语外来词理论认为,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形式以意译为主。20世纪5
在中国古典散文中,《项脊轩志》堪称悲情美的绝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首先是“悲”的背景。《项》开头写道:“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字里行间笼罩着衰旧、破败、局促、阴暗的气氛。这三句不但交代了项脊轩作为南阁子的过去,也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悲”的基调。  对母亲和祖母的怀念,作
《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入参与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加以创设,融合听说读写,打通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整,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由此可以
最近市青年教师大比武语文赛课活动在我校举办,执教课文为《幽径悲剧》《明天不封阳台》《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展示了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崭新面貌。但其中不少教师往往热衷于教学形式的创新,重视拓展延伸,在课件设计上下的工夫往往较多,忽视了对文本的仔细研读,对于文本的解读显得粗糙肤浅,甚至误解,使得课堂的“语文味”不浓,学生的有效学习因素不高。相反,其中特别“出彩”的几节课,正是源于教师文本细读的能力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