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印象

来源 :脊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xueguan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来真的有点汗颜,作为广东省会的广州,我来的次数竟屈指可数。并且至今还不清楚白云山、陈家祠、西关、北京路具体的位置。这对一个旅游爱好者来说,委实有点交代不过去。对精神殿堂的喜爱与大都市的这种漠然在我心中形成鲜明对比,我不断地追问这种漠然的原因,那是对来自繁华、喧华、快节奏、空气指数差等等附加条件的排斥么?然而,有谁又能拒绝大城市那种大气、开阔、包容、海纳百川以及小城市所无法比拟的高度?
  我们依赖城市,但内心又对城市充满抵触。不知谁说过的话,竟为我这种困惑找到了一种确认。她诱惑着你,但并不令你感到放松和亲切。
  这一次,我走近她,她又会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呢?
  
  打的
  
  初进广州最为不习惯的便是“打的”,明明是服务业,人家付款你服务。不是说纳税人是衣食父母,是上帝么。但广州的“的哥”就是牛,他比上帝还上帝,你要搭他的车,还得看他高兴不高兴。在这一方面,我有过多次被拒载的经历。
  那次会议入住的是广东大厦,报告后离晚餐还有三个多小时,我想利用时间探访一位朋友。人约好了,就等车过去,因是大牌酒店,门口车流不断,拉链般轮转。一辆一辆的的士从我身边“嘎”地停下,客人还没从车里钻出来,打车的已凑上去守着。不知是我太斯文还是没经验,开始是站在我前面的上了,后来是排在我后面的也上了,连续来了近十辆,就是没我的份。我越站越出界,后来干脆走到的士出口的马路边守。约半个多钟头,才有打着“空车”的的士出来,我如获至宝,拉了车门马上蹭上去,许久,车子愣是不动,以为是目的地说不明确,我放大声音又报了一次。却听到对方闷声回话“不去!”“咋不去?”“交班!”晕,我倒成赖客了,灰溜溜下来。又有两三辆空客径直而去,我想应该又是“交班”的原因了。
  终于又来一辆,总算愿意摇下车窗搭腔,听我报出目的地又把车窗摇下,“太绕了。”绕也成理由?!真的不可理喻。
  后来的情况与此类似,不再复述。领教了广州“的哥”的牛气,我总会拿去跟汕头对比。
  在汕头打车,除了公交车不拉客抢客外,的士、三轮车、摩的从来都是逢客就抢。只要你往路边一站,便不时有人把车刹到你面前,问你“要去哪里?”半小时内绝不少于10次。其中便有不少是黑的士、黑三轮,“摩的”的更不用说了,全是交警禁止载客的,但他们依然生存。僧多粥少,势必抢嘛。尤其是车站码头,他们省了兜客的麻烦,干脆就在那守株待兔,一有客车下客,即从四面八方蜂涌而上,又是拉又是扯。
  热情不足与热情过度,都令人感到不适。
  最近在广州搭的那次的士,给我留下的却是别样感受。午后的天河北路人特别旺,那天也是饱尝了久等的滋味,一个多钟的等待把天气从晴等到阴,最后下起了小雨。一辆红色的士在我面前刹下来,我正在庆幸,原来却是有客要下,歪打正着。一上车,雨顿时噼哩叭啦打落在车玻璃上。我不敢去看身后那些抢不到车而懊恼的脸。我甚至有点心怀感恩。因庆幸而愉悦,便与“的哥”聊起来。师傅是山东曲阜人,姓陈。到广州奋斗了5年,今年两个孩子才迁到这里读书。我说到大城市受教育好。他说不好,这里一切都要钱,赚没花快。虽说到生活的艰难,但陈师傅脸上始终洋溢着爽朗的笑。见过不少职业司机僵化的表情,聊起来,就嫌工作累嫌路挤嫌开车危险,似有满肚子怨。我便问陈师傅是不是天天这样快乐?他笑呵呵说,天天开车是很枯燥的,如果自己不制造快乐,生活会多么无趣。又怎能使你的乘客愉快乘坐你的车?隔着车栏,我看到那张谈笑风生的侧脸,虽人已中年,却一脸阳光,黝红而结实。窗外的雨越下越大,雨水淤堵在车玻璃前板上,雨刷吃力地扫个不停。陈师傅努力把脸凑近认路。嘴里却欢快自语着,“终于下雨啦。干旱了很久啊!”我想他说这话时思绪一定飘到了他的家乡。
  我要找的华丽路到了。因为下雨,我让陈师傅再开进去点,他很乐意帮忙。只是我要找的门牌号一直没找着,他不断摇下车窗问路,后面便有被堵住的车猛按喇叭。陈师傅逮住一位过马路的姑娘问,我想姑娘肯定帮不上忙的。在广州问路,我领教过多次“不跟陌生人说话”的冷漠和躲闪。没想姑娘收回了已迈出两步的距离,倒回来问“什么事?”我看到她在摆手,然后向前快步走。以为没辙了,陈师傅告诉我,姑娘去保安亭那边问。我纳闷这师傅怎么这样天真呀!
  俄忽,便见姑娘从100多米远的保安亭折回来,指点着后面那座楼。“好的哩!”陈师傅谢了姑娘掉转车头。才开出两百多米,路边有一“袋鼠”妈妈在招手,胸前背一个,手里还牵一个,在雨中显得很焦急。陈师傅商量着说,“搭她一程吧?带娃娃不容易!”我爽快的答应。
  带小孩的母亲于是蹭上来,水滴顺着收拢的雨伞脊成串滑到我的脚上,湿了我的丝袜,脚背凉凉的,她并不知觉。而我只是把脚挪了挪,一点不介意。目的地就在前方,下车时,我像朋友一样向他们挥手。一只袜子湿了走路有点不舒服,但心里很舒服。我想感恩的心情是能够互相传染的。生活没有固定的一种态度。
  
  上 街
  
  “广州的冬天是从夏天一下子踹进来的。”惠州的朋友说,我很同感地附和。一周的时间,我准备的都是秋装。前几天还嫌热,找不到适合的薄衣。借了室友的“指间沙”上课,凉爽是凉爽了。就是浑身不自在,整场课听不进去,心思全放在身上。这哪里是我呀?大红的花热烈地怒放,少许绿叶点缀其间,两种耀眼的大红大绿几乎盖住了黑色的底。不行,肯定得上街找回我自己!
  几乎每次来,我都能为自己找到一个上街的理由。上街已成了我感受这片土地,也是最享受的乐趣。往龙口西路向前走第一个路口便是天润路,走第二个路口是天河北路,当然还有第三第四个路口。但我习惯固定于这段距离,可收可放。这也是我偷闲释放心情的距离。
  这是一条单向道,因车稀而相对幽静。树高不过三楼,从住宿的十八楼俯视,一直延伸至无限,这一道浓绿,为灰色的楼群画上一道清秀的眉,滋润了我心中对水泥森林的印象。二千多米的路段,透着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银行、便利店、超市、走鬼商贩,阳春白雪与市井小民,兼而有之。大都会的现代文明与流光溢彩的气派,恐怕每一座城市都很相似。倒是寻常的小街小巷,各具个性,耐人寻味。因此喜欢。
  楼下马路拐角居民区中有家洗发店。头次去是蛮打蛮撞进去的,因为近,足以让我赴一场晚会。感觉洗头工手法不错。收费也便宜,十元。是路边品牌店的十分之一。
  又去,这一次小店排了两三人。对比中,同样付出的十块钱,我被省略掉半个多钟,这半个多钟包括:再上一次洗发水,在头上背上手上按摩拍打揉捏,尽管我心里不甚接受这无章法的动作,还是感到遭遇不平等。凭什么同样的价位,我却短了服务。我必须揭穿老板欺生,表达不满。而表达不满是为了下次再去。我想老板如果不想失去我这个顾客的话,她就必须改进。
  试着再去,老板果然认出了我,很客气。这次做足了全部程式。事实证明我的抗争是有效的。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表达不满,而采取隐忍,看似超脱,却在心里把双方推向对立。结果双方心里都堵。
  傍晚的时光是溜街的好时机,人行道上不知从哪冒出了杂七杂八的小摊档。趁警察没瞅紧,出来赶场子。卖水果的,小货车屁股一掀开,生意就做起来。里头多的装了五六种水果,少则两三样,新鲜便宜自是商场无可比拟。卖饰品的,则在路边铺了张一米见长的薄膜,上边密密麻麻摆上各式小玩意,椰壳做的项链、裙带,钥匙扣、吊坠、小公仔等,琳琅满目。民间手艺在坊间的流传,总在像我一样的怀旧者心里泛起些许涟漪,延续它们的生命力。也有最新版的影院盗版碟,有着不错的音像效果,他们用一比十的廉价分走了票房的收入,换来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者同等的感官娱乐享受,这是否也是一种折衷的协调。
  炒板栗和烤地瓜的香气就像一种无声的招睐,远远便闻到,教饿着的肚子更加饥肠辘辘。烫烧卖更是那些在大都会中游走着的打工仔填肚子的便当,随便指点几样东西,鱼、肉、菜都有,串在竹签上,手到之处卖主即如鸡啄米拿起便往沸腾的卤汤里汆,左右开弓,几个来回,香喷喷的味道馋得人口水都快流出来。卖玉米棒的,剥去一半的绿壳,就像露肩露玉臂的美女,展示金黄诱人的卖相。卖香蕉的,扛着成串的香蕉沿街走,有客问价才放下来,用月型镰刀割下来卖。还有卖鲜花的,成簇的姜花和套在花膜纸里的单枝玫瑰,让人不由去猜想购主的身份,主妇或情侣。
  走在街心中,不期然,从你面前吹来一串串五彩的泡泡,那不是哪个顽皮的小男孩,而是街边卖儿童玩具的大叔的行为艺术。而在这些很民间的游走摊档周边,便是流光溢彩、乐韵悠扬的便利店、士多店和大型购物广场,它们各自生存,各有需求者。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在这个大都会再次呈现其各自生存的方式。对于一个匆匆的过客来说,在市井的世俗中,我看到的却是一种平民化的亲切。无疑,它与现代文明是对立的,但对立并不意味着非此则彼势不两立,恰恰是这种无论合理与否的兼容,更加彰显出一个城市的多元性和有容乃大。我喜欢的正是它的个性。也许再给我一些时间,我会喜欢上广州的。
其他文献
炼铁工人    一种精神在铁水和生活之间徘徊  等了很久,凝聚  它们的火红在飞溅中抬起头  模型,弯转,屈服,那些脊梁  从矿井到成品的人格  走过乡野,走过昏暗的街道,在菜场  在车间的空气中  你裂开了童年,青年,中年的脸。  在铁水之间,看生活如何在挣扎中  一段一段地掉下来,拉着铁的锁链  一个扣一个扣地循环,有一天它们的碎裂  回到骨头中间,你们的情和爱能否抵达  命运的身边。看古铜色
期刊
编者按: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12130多人受伤。本刊特推出诗歌小辑,表达对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和对玉树人民的慰问之情。    玉树临风  临风在高原  风里的玉树  养育了三江源     高原是我的仰望  地震突然袭击  想把四千米的挺拔  夷成平地  本来稀薄的
期刊
裂 缝    艾略特说,四月是残忍的季节  是的,当一条悲哀的裂缝把大地撕开  把生和死分开  把欢笑和痛哭分开,把我和同胞分开  把一个人所有的忍耐和痛恨撕开    现在,裂缝是我们心中最大的伤痕  是一个肇事者,它撕裂一切  在读书的孩子回到教室的途中  在深睡未醒的梦里  涌动着最猛烈的泥石流    我的肝胆和血脉,都出现裂缝了  顶着四月的雨水  我心如刀绞  裂缝呀裂缝,我能把你填平  
期刊
那一年离开家     父亲蹲在堂屋前吸着卷烟  他是想将烟和自己一起烧完  那样他眼里的溪泉就有了涌动的理由  母亲还在往我牛仔包里塞衣服  所有温度在她粗糙的手间温柔地被翻折    春天柔嫩的树叶折叠成深雪中两双脚印  一双大,一双小,大的在前,小的在后  奶奶叫唤着:“满崽,早点回家啊!”    我跪在堂屋爷爷的遗像前  听他最后一次叫我名字  画像下他的犁还在  我的名字与犁一样古老至少  
期刊
一    老书记白干森紧紧抓住我的手:“小严,我死后,一切从简,让我入土为安。”我心如刀绞,含着泪违心地说:“书记,别多想,您会好起来的!”  我是看着白书记咽下最后一口气的。  按处级干部待遇,白书记病故后,厂闭路电视台发了消息和生平介绍,《江南石油报》在第三版用指甲盖大的地方发了三句话的讣告。遗体告别仪式安排在医院殡仪馆大院内。头天下午,我组织党办、工会、老年科的人布置会场,很简单地按惯例横挂
期刊
淘 金 者    隔着一片落叶的寂寞,一把凉风惊醒故乡。  这个致命的盛夏,随处淋漓着快乐和忧伤。  谁炒了谁的鱿鱼?谁是豹子的下一顿美餐?  谁是黄雀的囊中之物?左边是一撇  右边是一捺  要握住哪一笔才能不错过好时光?     即将干涸的池塘,满目疮痍,岸上花草齐放。  连乞丐都掌握了生存的秘诀,伪装成一株  毕恭毕敬的千年矮。玫瑰形迹可疑地红。  越来越多的追梦者放弃土地赶来朝拜  淘金。 
期刊
每次出行,慈悲的老天都会为我特意送行。准备再次进高原时,前一天晚上晴朗的天空,第二天的早上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这是今年的第一场春雨,注视着被雨水洗得清爽的大地、房屋、树木,使人心中涌动着不言自明的舒心和惬意。  兴冲冲准备出发时,手机来了一条短信“今天早上北京时间7点49分,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脑袋“嗡”地一下,手中的东西落地,握着手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那种慌乱无以言表,感觉心已
期刊
华灯初上的时候,我看到凉水塔   像一个春天的感叹号   在资水河畔,我热爱着的第二故乡   这里不是极地,为何也没有黑夜     这是一个需要光明和温暖的年代   电与火扮演着热心人的角色   你看,那对劳动者的爱情   通过如火如荼的情话,让一股电流   以光的速度点亮两盏害羞的灯   在冷水江,我的兄弟姐妹   就在电与火的光芒里生活着     他们离光明很近,离黑暗也很近   他们的生命炽
期刊
寻找    我一直在寻找一块铁   安放在心里   大风一吹,它就沉默   大雨一下,它就生锈   一层层的伤疤   裹着,不愿意说话   只是把灵魂   沉下去      锻 工 房    年轻的锻工师傅在锻工房打铁   鼓风机嗡嗡作响,气锤砸下时   一双手高高举起,跟着就是叮叮当当和歌   眼要瞄准,心要集中,不然找不到姑娘   铁锭一声一声口齿清楚   太阳从窗户直射进来   游移的光线挤
期刊
有位多年前的同事告诉我,当年我们供职的那家小电厂终于倒闭了。对于这座从画蓝图开始就已经落伍,最终证明只让一小部分人发财而让国家和更多工人受损的企业的倒掉,我是不感觉意外的,这种结局,似乎在14年前我离开那里时,就已清晰地看到了。   即便如此,我的内心仍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毕竟,我在那里呆了7年,那几乎是我的整个青春。那里有过我的孤独、绝望和失意,也有过我的激情、冲动与喜悦。我甚至可以这么认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