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堂,必须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能真真实实地进行数学阅读,使学生在不断的数学阅读中逐步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数学阅读;数学素养
一、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阅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机械阅读为意义阅读.
【案例】 “正比例”(西师版六年级下)课本概念阅读导入片断
教师以生活中用水量与水费的数量关系作引入,引导学生进行类似数学现象的举例. 说明:具有这样关系的两个量可以称为成正比例的量. 根据你刚才的学习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的两个量可以称为成正比例的量.
生1:应该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生2:随着一个数量的增大,另一个量也在增大.
生3:也可以是一个数量缩小,另一个数量也在缩小啊!
生4:那么我与爸爸的年龄也是一个数量增大(或缩小),另一个数量也增大(或缩小). 我觉得不应该称为成正比例的量.
生5:我发现所有的数据记录在方格纸中的图像都能成为一条直线.
……
师:同学们对于成正比例的意义都有了自己的理解. 怎样表达可以把我们的数学理解更全面、清晰地表达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书本,看看课本对于正比例的意义是如何定义的.
(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数学课本)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教学明训同样适用于阅读情境的创设. 在丰富的数学事实刺激下,学生对于“正比例的意义”已经有了自己的数学感悟,然而他们的数学认知还是模糊的、不完整的,陷入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 在这种数学表达出现障碍后再引导学生进入阅读,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时更多地将自己的语言表达障碍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作对比,在人本对话中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完善原有的数学语言系统,从而提高数学的交流能力.
二、教给数学阅读的方法,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阅读技巧
1. 咬文嚼字法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关键字词的讲解必须准确、透彻,要注重对“各”、“分别”、“占”、“相当于”等词义的处理. 在解决问题的启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象“一共”、“剩下”、“飞走了”、“又来了”等词,让孩子们圈起来,并让他们想象题中相应的情境,描述情境后,再列式计算. 如:在平行线的概念教学中(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圈一圈,点一点”等方式圈出关键词. 通过对“同一、不相交、两条”的关键词的点画和联想,让学生理解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在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时,可借助实物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不相交”的正确含义则可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和删减,使学生产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关键词句,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让孩子学会咬文嚼字,斟酌语言文字的含义.
2. 图示法
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小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往往对于一些排列上的问题无从下手. 如: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小强、和小东都参加了800米赛跑. 跑步时,小明和小东相距113米,小强和小东相距210米,小明和小强相距多少米?这道题是有两种情况的,如果单从字面上,学生很容易被三个人名,三个数字给绕进去. 这时如果采取画图的方式就比较好理解了. 我让学生用图形代表三个人物,然后根据题意画出他们的位置关系,一种情况是小是明和小强分别在小东的一前一后,一种情况是小明和小强同时在小东的前面或后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在数学学习中,适当地以形代题,以图代题,往往能够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让学生一目了然.
3. 表演法
在语文阅读中,经常使用角色扮演或分角色朗读来理解内容,而这个方法在数学上某些地方也同样适用. 如:
例: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756米,小明每天往返两次一共要走多少米?
在这个问题当中,学生对于往返两次不能理解,于是我便创设了一个“学校”和“小明家”的情境,让一名学生扮演小明,我让学生圈出重点的词语“往返两次”,然后让学生先表演“往返”,当“小明”从“家”向学校走的时候,我说“往”;当“小明”放学回家的时候我说“返”,学生很快就明白往返的意思了. 然后我再问他们这是往返了几次?再让学生走一个来回,学生就很快明白“小明”一共是走了四次这段距离.
三、认真指导学生对数学教科书上“阅读材料”的阅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教科书一般设计有“你知道吗”、 “读一读”综合应用等课后阅读材料. 在教学不同的知识时,由于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课后阅读材料. 这一部分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和所学知识也紧密联系,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内容一般都生动有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
总之,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要给孩子一片读的天空,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感受到数学阅读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数学阅读;数学素养
一、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阅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机械阅读为意义阅读.
【案例】 “正比例”(西师版六年级下)课本概念阅读导入片断
教师以生活中用水量与水费的数量关系作引入,引导学生进行类似数学现象的举例. 说明:具有这样关系的两个量可以称为成正比例的量. 根据你刚才的学习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的两个量可以称为成正比例的量.
生1:应该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生2:随着一个数量的增大,另一个量也在增大.
生3:也可以是一个数量缩小,另一个数量也在缩小啊!
生4:那么我与爸爸的年龄也是一个数量增大(或缩小),另一个数量也增大(或缩小). 我觉得不应该称为成正比例的量.
生5:我发现所有的数据记录在方格纸中的图像都能成为一条直线.
……
师:同学们对于成正比例的意义都有了自己的理解. 怎样表达可以把我们的数学理解更全面、清晰地表达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书本,看看课本对于正比例的意义是如何定义的.
(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数学课本)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教学明训同样适用于阅读情境的创设. 在丰富的数学事实刺激下,学生对于“正比例的意义”已经有了自己的数学感悟,然而他们的数学认知还是模糊的、不完整的,陷入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 在这种数学表达出现障碍后再引导学生进入阅读,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时更多地将自己的语言表达障碍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作对比,在人本对话中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完善原有的数学语言系统,从而提高数学的交流能力.
二、教给数学阅读的方法,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阅读技巧
1. 咬文嚼字法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关键字词的讲解必须准确、透彻,要注重对“各”、“分别”、“占”、“相当于”等词义的处理. 在解决问题的启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象“一共”、“剩下”、“飞走了”、“又来了”等词,让孩子们圈起来,并让他们想象题中相应的情境,描述情境后,再列式计算. 如:在平行线的概念教学中(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圈一圈,点一点”等方式圈出关键词. 通过对“同一、不相交、两条”的关键词的点画和联想,让学生理解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在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时,可借助实物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不相交”的正确含义则可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和删减,使学生产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关键词句,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让孩子学会咬文嚼字,斟酌语言文字的含义.
2. 图示法
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小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往往对于一些排列上的问题无从下手. 如: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小强、和小东都参加了800米赛跑. 跑步时,小明和小东相距113米,小强和小东相距210米,小明和小强相距多少米?这道题是有两种情况的,如果单从字面上,学生很容易被三个人名,三个数字给绕进去. 这时如果采取画图的方式就比较好理解了. 我让学生用图形代表三个人物,然后根据题意画出他们的位置关系,一种情况是小是明和小强分别在小东的一前一后,一种情况是小明和小强同时在小东的前面或后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在数学学习中,适当地以形代题,以图代题,往往能够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让学生一目了然.
3. 表演法
在语文阅读中,经常使用角色扮演或分角色朗读来理解内容,而这个方法在数学上某些地方也同样适用. 如:
例: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756米,小明每天往返两次一共要走多少米?
在这个问题当中,学生对于往返两次不能理解,于是我便创设了一个“学校”和“小明家”的情境,让一名学生扮演小明,我让学生圈出重点的词语“往返两次”,然后让学生先表演“往返”,当“小明”从“家”向学校走的时候,我说“往”;当“小明”放学回家的时候我说“返”,学生很快就明白往返的意思了. 然后我再问他们这是往返了几次?再让学生走一个来回,学生就很快明白“小明”一共是走了四次这段距离.
三、认真指导学生对数学教科书上“阅读材料”的阅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教科书一般设计有“你知道吗”、 “读一读”综合应用等课后阅读材料. 在教学不同的知识时,由于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课后阅读材料. 这一部分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和所学知识也紧密联系,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内容一般都生动有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
总之,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要给孩子一片读的天空,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感受到数学阅读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