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能给我一天的光明,那就太奢侈了!一天24个小时,1440分钟,86400秒,这么算,时间好像被拉长了……
如果能给我一天的光明,我不会告诉任何人“我能看见了”,不然亲朋好友嘘寒问暖呀、围观惊叹呀,太耽误宝贵的时间了……
如果迎面有同事走过来,我就打招呼:“嗨,你今天看起来心情不错呀!”他一定表情难过而语气却假装轻松地回答:“对!就你是用心看我们的。看你眼睛亮亮的,总有一天你会看见的!”……
——摘自盲人女教师刘芳散文新作《假如给我一天光明》
在黑暗中抓住光明
刘芳,生于1970年,祖籍湖北,5岁时和母亲跟随父亲支援贵阳三线建设来到白云区。22岁时,她成为白云区第三中学的语文教师。
刘芳有点夜盲,到1997年,眼前晃起了“水波纹”,一纸命运判决从天而降——不治之症。医生说,这叫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那年她27岁,在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工作5年,跟相爱的人结了婚,儿子刚8个月大……她的视力一年比一年模糊,到2007年,她完全被黑暗包围。
初见刘芳,很多人不相信她是个盲人。在家,她扫地、洗衣服、炒菜、在跑步机上锻炼,动作熟练得几乎与常人无异。借助盲人软件,她发短信比很多明眼人还快。在学校,她可以独自走近百米,下两层楼,转5个弯,轻松找到公厕。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年她是怎样挺过来的。不知有多少次绊倒、磕伤、撞墙、烫出水泡,现在她小腿上还满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绝望、沮丧,她甚至想过放弃,但转念一想又释然了:“哭是一天,笑也是一天,生活不能改变,就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更令人称奇的是,她教的班级语文成绩不仅没有退步,反而出了两个语文单科中考状元,在白云三中至今无人超越。
一个盲人要想留在讲台上,无疑要付出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刘芳写板书,有时会写歪,有时会重叠到一起。一次,她没留意走到讲台边缘,一脚踏空,摔到垃圾桶上。为了教好书,刘芳把初中3年的文言文全部背了下来,几大本厚厚的讲义也全都装在心里。视力越来越差,课却讲得越来越好。说、学、逗、唱,她几乎变成了相声演员,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她能用耳朵批改作文:学生朗读,她和全班同学一起即时点评。学生越来越喜欢她,听说她可能不再担任班主任,学生们跑去哭着求校长:“一定要把刘老师留下!”
给学生打开一扇心门
从2008年起,校长交给刘芳一份开创性的工作——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刘芳把自己的工作概括成4个字——用爱倾听。在她建立的“成长档案袋”中,学生塞进了各种各样的纸条,把不愿告诉别人的“秘密”向刘芳倾诉——“我无法克制住对她的好感,不知如何是好。”或者,“今天,最疼爱我的奶奶去世了,我想坚强一点,可是怎么也止不住泪水。”还有,“现在的养父母对我恩重如山,但我渐渐长大,突然很想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让一个盲人去宽慰明眼人,这的确很少见。不过,任何人面对一个比自己更需要帮助的柔弱女子,再难的事也该想通了吧?刘芳不止一次收到这样的留言:“是您,在我心里点亮了一盏灯。”
2009年的一天,年轻老师章玉嘉向刘芳求助:“我们班有个女生想自杀。”
刘芳找到那个女生,她一伸手,摸到了女孩纤细手腕上厚厚的纱布。这个文静的小姑娘来自一个重组家庭,她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刘芳用一块布蒙上她的眼睛,说:“你就这样跟着我一天,试试我是怎样生活的。”
一天之后,刘芳问:“容易吗?”“不容易。”“我天天都是这样生活的。我都能好好活着,你有眼睛,漂亮又可爱,完全可以比我活得更精彩,为什么要放弃自己呢?”被打开了心门的小姑娘,眼泪大滴大滴落在刘芳手上。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刘芳唯一的遗憾是,不知道儿子长得什么样。她最后一次看清儿子阿牛的脸,那时阿牛才七八岁,现在都读大学了。
尽管能摸到儿子的鼻子、嘴巴,刘芳却只能想象,他长得帅不?黑不?她遗憾没能亲眼看到儿子的成长,更遗憾没能给儿子像其他妈妈那样的照顾。
从五六岁起,阿牛每天早上都是先送妈妈上班,然后自己再去上学,风雨无阻。那时在白云区,常有人看到这个场景: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手,左右张望着过斑马线,有车,他就说:“妈妈不要动。”可以过了,就喊:“妈妈快跑! ”
“我妈妈是个很平凡的人,但是做了很不平凡的事。”在作文中,阿牛写道,“妈妈的眼睛看世界是黑暗的,可她的心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光。”
刘芳爱读书,她读小学五年级时写了第一首诗,后来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小作品。电脑装了盲人软件后,经常敲点东西成了她最大的乐趣。令人惊叹的是,她先后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17万字,一部28万字,其中一部已经出版。
2011年7月,刘芳和一些年龄相仿的同事去外地参加培训,闲谈间,大家谈起了共同的青春岁月。有人建议:“你也写写我们的青春呗。”那晚,刘芳失眠了,经历过的人生风雨如海啸般涌上心头。一张张远去或变老的面孔,一群群来了又毕业离开的学生,校园里每个角落,大山里的偏远村庄,那些欢笑、那些泪水……回到家,她打开电脑,一口气写了2000多字……
此后,刘芳在教课、做家务、督促孩子写作业的间隙,每天都坚持写作,顺畅时一天能写5000字。这部历时8个月写成的《石榴青青》,展示了一群“70后”年轻教师坚守西部农村的酸甜苦辣,80%以上的内容是真人真事。
在小说的前言,这个被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的女子写下这样一句话:“一条河,在地面奔腾时是一条河,在地下流淌时还是一条河,最后它们都奔向了大海,在那里它们的灵魂是平等的。”
刘芳的事迹震撼人心、感动社会。2008年,刘芳获得贵阳市“五一”先进劳动者和贵阳市“十佳师德标兵”称号;2008年9月,她获得“大山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们”十佳教师奖;2009年,她获得“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称号;2010年,她被评为贵阳市白云区“爱岗敬业先进个人”;2011年,她被评为贵阳市道德模范;2013年,她获“中国好人榜”提名;2014年,她被评为首批“贵阳市好老师”。
刘芳说:“是爱的力量让我坚持到如今。我从事的是自己热爱的职业,周围许多人的扶持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安慰,我选择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用爱温暖学生、回报社会!”
如果能给我一天的光明,我不会告诉任何人“我能看见了”,不然亲朋好友嘘寒问暖呀、围观惊叹呀,太耽误宝贵的时间了……
如果迎面有同事走过来,我就打招呼:“嗨,你今天看起来心情不错呀!”他一定表情难过而语气却假装轻松地回答:“对!就你是用心看我们的。看你眼睛亮亮的,总有一天你会看见的!”……
——摘自盲人女教师刘芳散文新作《假如给我一天光明》
在黑暗中抓住光明
刘芳,生于1970年,祖籍湖北,5岁时和母亲跟随父亲支援贵阳三线建设来到白云区。22岁时,她成为白云区第三中学的语文教师。
刘芳有点夜盲,到1997年,眼前晃起了“水波纹”,一纸命运判决从天而降——不治之症。医生说,这叫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那年她27岁,在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工作5年,跟相爱的人结了婚,儿子刚8个月大……她的视力一年比一年模糊,到2007年,她完全被黑暗包围。
初见刘芳,很多人不相信她是个盲人。在家,她扫地、洗衣服、炒菜、在跑步机上锻炼,动作熟练得几乎与常人无异。借助盲人软件,她发短信比很多明眼人还快。在学校,她可以独自走近百米,下两层楼,转5个弯,轻松找到公厕。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年她是怎样挺过来的。不知有多少次绊倒、磕伤、撞墙、烫出水泡,现在她小腿上还满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绝望、沮丧,她甚至想过放弃,但转念一想又释然了:“哭是一天,笑也是一天,生活不能改变,就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更令人称奇的是,她教的班级语文成绩不仅没有退步,反而出了两个语文单科中考状元,在白云三中至今无人超越。
一个盲人要想留在讲台上,无疑要付出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刘芳写板书,有时会写歪,有时会重叠到一起。一次,她没留意走到讲台边缘,一脚踏空,摔到垃圾桶上。为了教好书,刘芳把初中3年的文言文全部背了下来,几大本厚厚的讲义也全都装在心里。视力越来越差,课却讲得越来越好。说、学、逗、唱,她几乎变成了相声演员,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她能用耳朵批改作文:学生朗读,她和全班同学一起即时点评。学生越来越喜欢她,听说她可能不再担任班主任,学生们跑去哭着求校长:“一定要把刘老师留下!”
给学生打开一扇心门
从2008年起,校长交给刘芳一份开创性的工作——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刘芳把自己的工作概括成4个字——用爱倾听。在她建立的“成长档案袋”中,学生塞进了各种各样的纸条,把不愿告诉别人的“秘密”向刘芳倾诉——“我无法克制住对她的好感,不知如何是好。”或者,“今天,最疼爱我的奶奶去世了,我想坚强一点,可是怎么也止不住泪水。”还有,“现在的养父母对我恩重如山,但我渐渐长大,突然很想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让一个盲人去宽慰明眼人,这的确很少见。不过,任何人面对一个比自己更需要帮助的柔弱女子,再难的事也该想通了吧?刘芳不止一次收到这样的留言:“是您,在我心里点亮了一盏灯。”
2009年的一天,年轻老师章玉嘉向刘芳求助:“我们班有个女生想自杀。”
刘芳找到那个女生,她一伸手,摸到了女孩纤细手腕上厚厚的纱布。这个文静的小姑娘来自一个重组家庭,她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刘芳用一块布蒙上她的眼睛,说:“你就这样跟着我一天,试试我是怎样生活的。”
一天之后,刘芳问:“容易吗?”“不容易。”“我天天都是这样生活的。我都能好好活着,你有眼睛,漂亮又可爱,完全可以比我活得更精彩,为什么要放弃自己呢?”被打开了心门的小姑娘,眼泪大滴大滴落在刘芳手上。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刘芳唯一的遗憾是,不知道儿子长得什么样。她最后一次看清儿子阿牛的脸,那时阿牛才七八岁,现在都读大学了。
尽管能摸到儿子的鼻子、嘴巴,刘芳却只能想象,他长得帅不?黑不?她遗憾没能亲眼看到儿子的成长,更遗憾没能给儿子像其他妈妈那样的照顾。
从五六岁起,阿牛每天早上都是先送妈妈上班,然后自己再去上学,风雨无阻。那时在白云区,常有人看到这个场景: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手,左右张望着过斑马线,有车,他就说:“妈妈不要动。”可以过了,就喊:“妈妈快跑! ”
“我妈妈是个很平凡的人,但是做了很不平凡的事。”在作文中,阿牛写道,“妈妈的眼睛看世界是黑暗的,可她的心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光。”
刘芳爱读书,她读小学五年级时写了第一首诗,后来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小作品。电脑装了盲人软件后,经常敲点东西成了她最大的乐趣。令人惊叹的是,她先后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17万字,一部28万字,其中一部已经出版。
2011年7月,刘芳和一些年龄相仿的同事去外地参加培训,闲谈间,大家谈起了共同的青春岁月。有人建议:“你也写写我们的青春呗。”那晚,刘芳失眠了,经历过的人生风雨如海啸般涌上心头。一张张远去或变老的面孔,一群群来了又毕业离开的学生,校园里每个角落,大山里的偏远村庄,那些欢笑、那些泪水……回到家,她打开电脑,一口气写了2000多字……
此后,刘芳在教课、做家务、督促孩子写作业的间隙,每天都坚持写作,顺畅时一天能写5000字。这部历时8个月写成的《石榴青青》,展示了一群“70后”年轻教师坚守西部农村的酸甜苦辣,80%以上的内容是真人真事。
在小说的前言,这个被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的女子写下这样一句话:“一条河,在地面奔腾时是一条河,在地下流淌时还是一条河,最后它们都奔向了大海,在那里它们的灵魂是平等的。”
刘芳的事迹震撼人心、感动社会。2008年,刘芳获得贵阳市“五一”先进劳动者和贵阳市“十佳师德标兵”称号;2008年9月,她获得“大山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们”十佳教师奖;2009年,她获得“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称号;2010年,她被评为贵阳市白云区“爱岗敬业先进个人”;2011年,她被评为贵阳市道德模范;2013年,她获“中国好人榜”提名;2014年,她被评为首批“贵阳市好老师”。
刘芳说:“是爱的力量让我坚持到如今。我从事的是自己热爱的职业,周围许多人的扶持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安慰,我选择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用爱温暖学生、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