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当前在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调研,分析造成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因应措施,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56-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国门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思潮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渗透,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转型时期,势必受其影响,出现诸如理想信念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本文对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以期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借鉴。
一、调查取样与方法
以山东农业大学在校本科大学生为对象,采取问卷抽样调查的形式,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0份,回收率96.6%,调查对象涉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及不同性别学生。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理想信念、学习和择业态度、心理状况、课余时间等四个方面35个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理想信念的模糊化倾向
调查表明,被调查学生中有32%的认真考虑过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44%的人没有明确的理想或从未落实,近6%的学生从未考虑过理想。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随着社会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西方思潮的撞击,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生活在转型期的大学生也受到强烈冲击,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侵袭。
2.网络和媒体的日益发达,一些丑恶现象被个别社会公德意识不强的媒体肆意夸大以吸引眼球……正处于思想转型期的大学生面对种种现象,如无正确引导,其价值取向很可能被扭曲,进而丧失自身的行为准则和处世底线。
3.独生子女备受家长宠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独立性和自主意识较差,面对社会上各种思潮,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甚至于追风、随大流,人云亦云。此外,现行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学生方面,往往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标,缺乏对学生人生理念的深入引导。
(二)学习和择业的功利化倾向
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上大学,学知识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调查显示有47%的学生上大学是为了提升自我,为参与社会竞争做准备。14%的是为了报效祖国,服务社会。16.3%和18.7%分别是为了找份理想工作和提高生活质量。55%的学生考研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找到更好的工作。就业去向方面,45.7%的学生选择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选择去西部的为7.6%,所占比例最小。在选择就业单位方面,26.6%的学生选择去公司,20.3%选择党政机关,11%选择去高校工作,9.3%选择外资或合资单位。
学生在学习上的功利性并不能成为他们学习动力充足的原因。调查显示大学生碰到最多的困惑是学习动力不足,比例高达28.7%,比起25.7%不适应大学的教学,14%的学习目标模糊比例都要大。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中,比例最大的是对学校培养计划或教师上课方式不满意,占43.3%,尔后依次是21.7%认为书本知识枯燥、15.7%没有学习目标、13%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6.3%认为学习没用,社会经验才最重要。
学习动力不足,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许多学生逃课的主要要因素,调查显示29%的学生从不逃课,而59%的学生有过逃课经历。逃课原因中,33.3%对课程不感兴趣,25.3%认为老师讲得不好,9.7%厌学。每天学习时间3个小时以上的人数比例是31%,1至2个小时的人数所占比例是32.3%,而每天上网1至2个小时的学生比例是59.3%。
(三)心理认知偏差化倾向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对自我认知出现偏差,自身定位不够明确,受到各种心理问题困扰。45.7%学生对未来感到茫然,不知道应如何努力。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偏差,体现出过分依赖他人,在思想行动上受他人影响很大。25.3%的学生认为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交友,其次是上网、运动等;36%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是积累人脉,其次才是上课学习,参加集体活动、锻炼自我,所占比例分别是27%和18%。通过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也体现出一些在交往中依赖他人的倾向,调查显示33.3%的学生谈恋爱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感到孤单,而因被对方真正吸引,准备厮守一生的学生所占比例是28.6%。
调查显示,34.3%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会通过找朋友、同学倾诉的方式解决,17.3%选择独自承受,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朋友、同学的依赖较强。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学校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心理发展的惯性影响,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之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不完备,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另一方面;中国父母并未把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包办式地照顾一切,替代孩子做决定,孩子被“爱”剥夺了选择权,也被剥夺了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
(四)课余时间的虚拟化倾向
课余时间的利用和课外活动的参与影响着一个学生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调查显示,26%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学习,但也有学生不善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和游戏中虚度时间,调查显示大学生最感兴趣的事除了交友便是上网,每天上网1至2个小时的占到59.3%。学生课余时间虚拟化倾向的主要原因如下:
1.短期目標的丧失。高考结束,其作为学生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消失了,许多学生陷入无目标的境地,在新的目标尚未确立之前,多数学生时常感到无所适从,丧失了前进的动力,而选择网络空间。 2.家长对学生要求的放松。高考之前,许多家长一直将学生考上大学视为终极目标,并将这样的观念不断地灌输给学生,致使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家长与学生同时放松了要求。
3.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对接出现问题。许多学生因不适应大学生活,而通过逃课、游戏表现出对抗情绪;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大学和高中没有什么区别,仍延续高中时期学习与生活的状态。如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中去是各大高校学生工作应该重视的一项任务。
综合上述,当前大学生思想主流還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在理想信念,心理状况、学习动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当前他们最欠缺的是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一个合理的规划,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树立正确的目标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问题的因应与对策
(一)搭建德育平台,突出理想信念的核心地位
针对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明确,责任意识模糊,缺乏集体观念的现象,要通过搭建思想教育平台强化理想信念和道德责任教育。
1.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德育水平。在思想教育中渗透“登高必自”的校训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弘扬“树人、求真、包容、开放”的大学文化;通过多种途径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美好的人文情怀。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把诚信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培养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在学生中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
3.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加强学生自律,倡导文明上网,有效引导舆情,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提升社会责任。
(二)建立长效机制,突出学风建设基础地位
针对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模糊,学习态度不端,学习纪律松懈等问题,进一步加强优良学风建设,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1.从严治教,以优良教风育学风。坚持从严治教,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强化教学督导。要求教师通过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加强教学和学生行为督导,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老师关心学生,促使良好学风的形成。
2.强化制度,以诚信管理促学风。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完善学生诚信档案,制定学生诚信考核制度,塑造学生诚信品格。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通过奖优正面引导学风建设,通过罚劣加强学生警示教育,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3.培育骨干,以班风舍风助学风。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建立由以学生骨干为主的检查帮扶体系;创建学术型、学习型社团和宿舍,建设品位高尚的社团宿舍文化;突出班级第二课堂活动,加大优良学风班考核、评比和奖励力度。
4.激励帮扶,以先优榜样树学风。积极实施“手拉手结对子”工程;每名教师联系2至3名学习困难学生;学生骨干联系1至2名学生,开展帮扶工作,与学生结对子,找问题,查原因,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心理教育,突出培养学生自主精神
针对部分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心理问题突出等问题,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逐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创新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形成心理辅导员、大学生服务中心、学生朋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六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组织体系;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举办学术报告、校园情景剧等多种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2.重在预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全体学生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对测试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干预和跟踪,促使他们尽快完成心理适应;对心理困扰生、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危机排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认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个案学生进行跟踪观察与辅导。
3.制定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精神。鼓励学生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发展目标,目标制定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分解目标,变软性任务为可检测的硬性指标。通过目标的制定与实践,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责任感,使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为自我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56-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国门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思潮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渗透,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转型时期,势必受其影响,出现诸如理想信念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本文对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以期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借鉴。
一、调查取样与方法
以山东农业大学在校本科大学生为对象,采取问卷抽样调查的形式,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0份,回收率96.6%,调查对象涉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及不同性别学生。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理想信念、学习和择业态度、心理状况、课余时间等四个方面35个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理想信念的模糊化倾向
调查表明,被调查学生中有32%的认真考虑过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44%的人没有明确的理想或从未落实,近6%的学生从未考虑过理想。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随着社会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西方思潮的撞击,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生活在转型期的大学生也受到强烈冲击,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侵袭。
2.网络和媒体的日益发达,一些丑恶现象被个别社会公德意识不强的媒体肆意夸大以吸引眼球……正处于思想转型期的大学生面对种种现象,如无正确引导,其价值取向很可能被扭曲,进而丧失自身的行为准则和处世底线。
3.独生子女备受家长宠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独立性和自主意识较差,面对社会上各种思潮,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甚至于追风、随大流,人云亦云。此外,现行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学生方面,往往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标,缺乏对学生人生理念的深入引导。
(二)学习和择业的功利化倾向
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上大学,学知识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调查显示有47%的学生上大学是为了提升自我,为参与社会竞争做准备。14%的是为了报效祖国,服务社会。16.3%和18.7%分别是为了找份理想工作和提高生活质量。55%的学生考研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找到更好的工作。就业去向方面,45.7%的学生选择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选择去西部的为7.6%,所占比例最小。在选择就业单位方面,26.6%的学生选择去公司,20.3%选择党政机关,11%选择去高校工作,9.3%选择外资或合资单位。
学生在学习上的功利性并不能成为他们学习动力充足的原因。调查显示大学生碰到最多的困惑是学习动力不足,比例高达28.7%,比起25.7%不适应大学的教学,14%的学习目标模糊比例都要大。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中,比例最大的是对学校培养计划或教师上课方式不满意,占43.3%,尔后依次是21.7%认为书本知识枯燥、15.7%没有学习目标、13%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6.3%认为学习没用,社会经验才最重要。
学习动力不足,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许多学生逃课的主要要因素,调查显示29%的学生从不逃课,而59%的学生有过逃课经历。逃课原因中,33.3%对课程不感兴趣,25.3%认为老师讲得不好,9.7%厌学。每天学习时间3个小时以上的人数比例是31%,1至2个小时的人数所占比例是32.3%,而每天上网1至2个小时的学生比例是59.3%。
(三)心理认知偏差化倾向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对自我认知出现偏差,自身定位不够明确,受到各种心理问题困扰。45.7%学生对未来感到茫然,不知道应如何努力。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偏差,体现出过分依赖他人,在思想行动上受他人影响很大。25.3%的学生认为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交友,其次是上网、运动等;36%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是积累人脉,其次才是上课学习,参加集体活动、锻炼自我,所占比例分别是27%和18%。通过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也体现出一些在交往中依赖他人的倾向,调查显示33.3%的学生谈恋爱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感到孤单,而因被对方真正吸引,准备厮守一生的学生所占比例是28.6%。
调查显示,34.3%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会通过找朋友、同学倾诉的方式解决,17.3%选择独自承受,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朋友、同学的依赖较强。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学校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心理发展的惯性影响,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之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不完备,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另一方面;中国父母并未把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包办式地照顾一切,替代孩子做决定,孩子被“爱”剥夺了选择权,也被剥夺了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
(四)课余时间的虚拟化倾向
课余时间的利用和课外活动的参与影响着一个学生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调查显示,26%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学习,但也有学生不善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和游戏中虚度时间,调查显示大学生最感兴趣的事除了交友便是上网,每天上网1至2个小时的占到59.3%。学生课余时间虚拟化倾向的主要原因如下:
1.短期目標的丧失。高考结束,其作为学生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消失了,许多学生陷入无目标的境地,在新的目标尚未确立之前,多数学生时常感到无所适从,丧失了前进的动力,而选择网络空间。 2.家长对学生要求的放松。高考之前,许多家长一直将学生考上大学视为终极目标,并将这样的观念不断地灌输给学生,致使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家长与学生同时放松了要求。
3.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对接出现问题。许多学生因不适应大学生活,而通过逃课、游戏表现出对抗情绪;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大学和高中没有什么区别,仍延续高中时期学习与生活的状态。如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中去是各大高校学生工作应该重视的一项任务。
综合上述,当前大学生思想主流還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在理想信念,心理状况、学习动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当前他们最欠缺的是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一个合理的规划,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树立正确的目标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问题的因应与对策
(一)搭建德育平台,突出理想信念的核心地位
针对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明确,责任意识模糊,缺乏集体观念的现象,要通过搭建思想教育平台强化理想信念和道德责任教育。
1.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德育水平。在思想教育中渗透“登高必自”的校训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弘扬“树人、求真、包容、开放”的大学文化;通过多种途径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美好的人文情怀。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把诚信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培养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在学生中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
3.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加强学生自律,倡导文明上网,有效引导舆情,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提升社会责任。
(二)建立长效机制,突出学风建设基础地位
针对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模糊,学习态度不端,学习纪律松懈等问题,进一步加强优良学风建设,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1.从严治教,以优良教风育学风。坚持从严治教,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强化教学督导。要求教师通过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加强教学和学生行为督导,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老师关心学生,促使良好学风的形成。
2.强化制度,以诚信管理促学风。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完善学生诚信档案,制定学生诚信考核制度,塑造学生诚信品格。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通过奖优正面引导学风建设,通过罚劣加强学生警示教育,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3.培育骨干,以班风舍风助学风。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建立由以学生骨干为主的检查帮扶体系;创建学术型、学习型社团和宿舍,建设品位高尚的社团宿舍文化;突出班级第二课堂活动,加大优良学风班考核、评比和奖励力度。
4.激励帮扶,以先优榜样树学风。积极实施“手拉手结对子”工程;每名教师联系2至3名学习困难学生;学生骨干联系1至2名学生,开展帮扶工作,与学生结对子,找问题,查原因,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心理教育,突出培养学生自主精神
针对部分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心理问题突出等问题,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逐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创新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形成心理辅导员、大学生服务中心、学生朋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六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组织体系;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举办学术报告、校园情景剧等多种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2.重在预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全体学生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对测试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干预和跟踪,促使他们尽快完成心理适应;对心理困扰生、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危机排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认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个案学生进行跟踪观察与辅导。
3.制定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精神。鼓励学生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发展目标,目标制定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分解目标,变软性任务为可检测的硬性指标。通过目标的制定与实践,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责任感,使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为自我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