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都预设了一些探究式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加和减”时,教师通过情境图引出算式44 25。
师:你能口算出得数吗?(能)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1:我先把个位上的4和5相加等于9,然后把十位上的4和2相加等于6,最后得出是69。
师:你说的真棒!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面面相觑,没有人举手)
师:真的没有其他方法吗?大家再好好想一想。(教室里安静了一会儿,终于有个学生举手)
生2:我先算40 20=60,再算4 5=9,最后等于69。
师(面露喜色):真聪明!
生3:我把25分成20和5,44 20=64,64 5=69。
生4:我先算44 30=74,再算74-5=69。
……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口算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发言也是热热闹闹的,但实际上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心不甘情不愿地探究口算的方法。课后调查这个班的作业情况,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用第一种方法进行口算,而其他探究出来的方法根本没有用。由此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探究,使教学更富有实效性呢?
一、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所以,在创设情境时,应多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使问题更贴近生活。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例1以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为素材,让学生研究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样的情境显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教师对情境作了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师:为了庆祝祖国六十华诞,学校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忙设计一下,好吗?(生情绪高涨:好!)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生1:围成的花圃是一个长方形。
生2:要用18根1米长的栅栏来围。
生3:我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要等于18米。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请你用小棒代替栅栏,自己试着围一围。(小组合作并记录,然后学生依次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
师:为了能摆放尽可能多的鲜花,应该怎么围呢?
生4:应该选择长是5米,宽是4米的围法。
师:真棒!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5:长越小时,面积就越大。
生7:不对!我发现只有周长不变时,长越小,面积就越大。
师:什么时候面积最小呢?(这时举手发言的学生更多了)
师:你们真棒!感谢你们为学校解决了这一难题。
……
教师将课本中的情境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学生在探究中解决了问题,既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突破了难点。
二、适当的问题空间,调动探究的参与热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开放、民主的教学体系,解放学生思维的束缚,注重课堂中教学资源的生成。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中探究知识,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例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出示算式24÷12=2、(24×2)÷(12×2)=2。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被除数怎么变化的?
生1:被除数乘2。
师:除数呢?
生2:除数也乘2。
师:商又是怎么变化的?
生3:商还是2。
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
上述教学环节,在教师一步步诱导下,学生虽然能说出规律,但学生只是在一问一答中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可在预设时,出示几组等式,组织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探究商不变的规律。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热情,使主动探究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三、生动的活动设计,让探究更富有挑战性
如今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得到了体现,但在课后练习中,教师更多的还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只要多做多练,自然能巩固所学知识,练习的题型也很单一,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个性受到抑制,学习活动失去了生命力。教师在课后的练习设计上,应体现活动性、趣味性、挑战性。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后,设计一个玩“24点”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算出24。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不自不觉中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此外,在探究中更需要教师适时的给予表扬与鼓励,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恰当的评价。“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探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 蓝 天)
例如,教学“加和减”时,教师通过情境图引出算式44 25。
师:你能口算出得数吗?(能)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1:我先把个位上的4和5相加等于9,然后把十位上的4和2相加等于6,最后得出是69。
师:你说的真棒!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面面相觑,没有人举手)
师:真的没有其他方法吗?大家再好好想一想。(教室里安静了一会儿,终于有个学生举手)
生2:我先算40 20=60,再算4 5=9,最后等于69。
师(面露喜色):真聪明!
生3:我把25分成20和5,44 20=64,64 5=69。
生4:我先算44 30=74,再算74-5=69。
……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口算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发言也是热热闹闹的,但实际上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心不甘情不愿地探究口算的方法。课后调查这个班的作业情况,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用第一种方法进行口算,而其他探究出来的方法根本没有用。由此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探究,使教学更富有实效性呢?
一、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所以,在创设情境时,应多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使问题更贴近生活。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例1以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为素材,让学生研究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样的情境显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教师对情境作了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师:为了庆祝祖国六十华诞,学校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忙设计一下,好吗?(生情绪高涨:好!)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生1:围成的花圃是一个长方形。
生2:要用18根1米长的栅栏来围。
生3:我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要等于18米。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请你用小棒代替栅栏,自己试着围一围。(小组合作并记录,然后学生依次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
师:为了能摆放尽可能多的鲜花,应该怎么围呢?
生4:应该选择长是5米,宽是4米的围法。
师:真棒!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5:长越小时,面积就越大。
生7:不对!我发现只有周长不变时,长越小,面积就越大。
师:什么时候面积最小呢?(这时举手发言的学生更多了)
师:你们真棒!感谢你们为学校解决了这一难题。
……
教师将课本中的情境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学生在探究中解决了问题,既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突破了难点。
二、适当的问题空间,调动探究的参与热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开放、民主的教学体系,解放学生思维的束缚,注重课堂中教学资源的生成。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中探究知识,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例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出示算式24÷12=2、(24×2)÷(12×2)=2。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被除数怎么变化的?
生1:被除数乘2。
师:除数呢?
生2:除数也乘2。
师:商又是怎么变化的?
生3:商还是2。
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
上述教学环节,在教师一步步诱导下,学生虽然能说出规律,但学生只是在一问一答中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可在预设时,出示几组等式,组织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探究商不变的规律。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热情,使主动探究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三、生动的活动设计,让探究更富有挑战性
如今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得到了体现,但在课后练习中,教师更多的还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只要多做多练,自然能巩固所学知识,练习的题型也很单一,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个性受到抑制,学习活动失去了生命力。教师在课后的练习设计上,应体现活动性、趣味性、挑战性。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后,设计一个玩“24点”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算出24。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不自不觉中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此外,在探究中更需要教师适时的给予表扬与鼓励,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恰当的评价。“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探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