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lin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寻求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手段,即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本文谈了谈如何改进课堂数学学习方式与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习方式 有效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程改革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数学课堂的面貌,更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提倡研究性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爱听的、爱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故事、游戏、比赛、调查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要尽量以实例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增强数学的趣味性。新教材中已有许多示例正是如此构思的,也可以联系本地、本校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生动有趣、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例,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仅仅为着“有趣”,不考虑“实例”与学习内容、学生的经验和认识能力的相关性,而盲目地为每节课都添加一个牵强附会的“片头”的现象也随之大量产生了。例如,一教师为“同类项”这一课准备了精美的课件,其内容是辽阔的草原上牧民赶着牛羊的场面,画面、音乐非常美丽、动人。由此,教师引出的回题是:“牧人将怎样关好赶回的牛羊?”很显然,其目的是要引出一个“物以类聚”的道理,从而导出“同类项”的概念。诚然,这一设计也的确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有了情趣,但是,用近5分钟的时间来引出一个小孩都能明白的道理是否值得却要思考。
  要减少纯数学的运算论证,让学生在轻松中增强兴趣。对此,新教材已作了较大调整,既减少了习题数量,又对这类问题的难度作出了明确要求。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有些教师对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足够的、反复的独立练习才能形成认识不足,出现了课堂上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完成基本运算、作业中的推理证明在相互“借鉴”中完成的现象,使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极不到位,造成了学生解题能力普遍下降。
  要改进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表扬声中激发兴趣。坚持正面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这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但是,教学中评价简单化的现象却不容忽视。一方面,“你真棒”、“你真行”之类的语言充斥课堂,它不仅不大适合初中生年龄特征,而且也是一种指代不明的评价。答案的确定性是数学的一大特点,而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学生明显的错误也用“你说的很有道理,不过……”来评价,显然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误导。
  二、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提倡合作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推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精神的最好体现。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的整体功能,通过学生之间的优差互补,集思广益,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完成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培养团队意识的目的。
  课堂上要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体验快乐。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学习肯定是好的方式,但是,讨论交流的滥用,甚至没有小组交流就不是课改的极端认识也随之产生了。例如,有的老师将什么是负数、什么是直线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交流各自所给的“定义”,学生实在是无从说起。
  三、发挥学科特点,挖掘内部动因,提倡愉快学习
  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挖掘数学美,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我们可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依理运算中,在“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无处不在。
  要强化基本功,让学生在学会数学中获得快乐。就目前农村初中的现状看,七年级读完了还不会分数计算、有理数运算没有入门的学生不在少数。试想这些别人讲的听不懂、分组讨论讲不出、自己动手做不对的同学,怎能对数学产生兴趣,又有何快乐而言呢?数的运算、代数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的解法、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和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等基本功,不仅是进入数学殿堂的敲门砖,也是养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与自然问题的基石,更是建立数学学习兴趣的前提。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老师本身的素质,还要依靠外界环境的帮助。随着新课改时代的到来,老师们开始优化教学手段和方式,也在逐渐改变教学理念,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的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化学 新课改 实践教学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全新的发展,已经从传统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课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厚的理论性。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准确把握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把学生引进政治学科的殿堂中。本文从情境教学角度出发,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意见,突出学习过程合作性与互动性的特点。本文还分析了情境教学具体的应用方法,情境在政治课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角色、地位。  关键词:情境教学的原则 情境性
期刊
音乐课堂应该是体现在以学生为本,音乐教学活动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溶为一个学习过程的整体,在音乐中追求一种和谐轻松、双向交流的教学气氛。在新课标新教法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笔者认为要学会赞赏学生,让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不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给学生插上飞向音乐宫殿的翅膀。   一是教学手段新一点  1、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师要善于调节调整节奏与步骤,要让学生有
期刊
一、寓教于乐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例如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笔者设计了一节好似游戏的活动课,要求学生分别抽取四张A至J、Q、K(J表示ll,Q表示12,K表示l3)的扑克牌,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请先算出±24点的同学任意抽出四张扑克牌,然后当众公布,想好24的同学马
期刊
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养成教育的内涵既包括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包括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还包括便捷、高效的思维品质。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借助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就成了我们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策略一:结合教学内容,重视对学生自我检查意
期刊
对称问题是中学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它涉及函数、不等式、数列、排列组合、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诸多内容。对称变换思想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函数中的对称问题  根据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光的反射定理、互为反函数图像的性质等所具有的对称性,进行高考命题。  例1(97年全国高考题),将y=2x的图像( ),再作关于直线y=x对称的图像,可以得到y=log2(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便能极大地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为学生构建起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发展他们的智能,完善他们的人格。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需要,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能打破传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设计,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课堂教学 让学生动起来 主导作用 主体性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这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关键则是教师优化教学设计。  一、动情
期刊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当前轰轰烈烈的课改中,加强教学反思,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七年级的老师在讲完负负得正的规则后,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这段话含义丰富,解读可谓多角度,作为一线教师,对这句话理解较为深刻,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