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之处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_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朗读者》播出后迅速成为现象级节目,引起了行业内的广泛研究。本文从主持人与嘉宾对话互动、鲜活的主题词与主持人的品牌力量、技术革新与视觉呈现几个方面,来探寻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 《朗读者》 创新之处
  在当今社会中,电视文化正彰显着勃勃生气与顽强的生命力。严谨而开放的文化环境使得各类文化节目呈现在大众荧屏上,丰富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世界。《朗读者》能够成为现象级节目,节目自身的创新之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对待文化是文化类节目编排的重要问题,《朗读者》以体验、留存、创造的视角对待文化,宛如一股文化清流荡涤内心。?譹?訛电视节目编排在电视媒体中的职能,从节目生产角度来说,是对节目本身内容和形式处理的终端角色。?譺?訛本文将分别从主持人与嘉宾对话互动、主题词与主持人的品牌力量、技术革新与视觉呈现三方面,来探析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创新之处。
  一、主持人与嘉宾对话互动,增强文化感知力
  电视节目编排走过了以宣传品为主导、作品为主导的历史阶段,逐步向以产品为主导进发。从播出角度来看,市场价值、时段、收视率的测评以及市场考量的各个因素都被纳入节目编排的考察范围。《朗读者》在周六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和周日央视三套黄金时段重播。由于周末时间的开机率较高,《朗读者》力争全年龄段覆盖,取得了不错的节目播出效果。
  《朗读者》选择在《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接档,积聚了前一档文化类节目和同一节目主持人的热门话题,提升了观众的兴趣,起到了引流的效果。?譻?訛 《朗读者》之所以成为前所未有的文化清流,不仅是播出渠道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得益于节目的编排技巧。《朗讀者》的基本流程为每期节目六个嘉宾,以依次出场的方式进行“一个人,一段文”的演绎。主持人董卿与嘉宾在访谈间围绕该期节目的主题词进行访问。随后,在节目录制大厅进行朗读,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朗读者》做到了对传统文化的临场式的体察,让嘉宾亲切参与,亲临触摸,从而传递出亲身感受,达到友好性的分享。
  1.星素结合的嘉宾
  在文化节目中,名人作为“世俗乌托邦的新神”,化为能指的消费符号,他们满足着受众多样的消费需求。然而过度消费名人不能满足受众的真实需求,而且会产生很多假象来蒙蔽受众。因此,《朗读者》选取的文化主题、文学经典严肃而庄重,名人表达情感时放下固化的形象,呈现出与普通人一样的苦辣酸甜。早在《中国诗词大会》,就萌生了素人与名人互动引领的全民化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朗读者》精心挑选嘉宾,让明星、素人与节目环节融为一体,将“朗读者”的性情、品格进行放大。对于观众来说,有些故事虽未亲身体验,映照的却是最为普遍的情感。《朗读者》首期节目的首位嘉宾邀请到了家喻户晓的艺术家濮存昕老师。濮存昕借老舍的《宗月大师》,讲述了儿时患严重的小儿麻痹的一段故事。他遇见好心的荣大夫,得到了救治,一双腿才能好好走路。正如《宗月大师》里,老舍写那个送他读书的邻居:“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在这段节目中,《朗读者》带给观众的感悟是:我们会感激那些在困境中,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我们温暖与鼓励的人。同样,我们也会钦佩那些得到过别人帮助,懂得感恩又把这份力量传承下去的人。在这段朗读中,体现了公众人物带给普通人的一种精神力量。
  美好的精神不仅仅存在于知名人物身上,它还跟随着普通人,播种在生活、工作、平凡的岁月里。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每天接生高达40例新生婴儿的无国界医生蒋励,用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来传递着珍爱和平的期盼;从北大的考古学毕业的樊锦诗坚守在敦煌54年,她凭借学识、借助科技,用最大的努力,去保护以不可逆转的态势,正在消逝的莫高窟遗迹。这大千世界的美好,有坚毅果敢,也有和缓静谧。一对已经结婚二十几年的夫妇在一千两百亩鲜花山谷里,互相写着打油诗,保持着那份绵绵不绝的爱意,诉说着“我一天天发现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天更深刻地爱你”的相濡以沫的陪伴。简言之,《朗读者》使用了名人与素人相结合的半真人秀节目模式。知名人物的受众扩大了节目的影响范围,素人则通过生活故事达成了一种接地气的分享。
  2.老友式的访谈
  《朗读者》在节目设置上,不是单刀直入的朗读,而是在朗读前设置了一段访谈。通过这段访谈,观众会明白嘉宾为何朗读,为谁朗读。虽然经历着普通人不曾经历的事情,但饱含着的情感、怀揣着的梦想、犹豫后的选择,都与普通人有着共同的夙愿。正是这种共同之处,让我们感到了嘉宾好像是一位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朗读者》邀请到了中国女排的总教练郎平。访谈刚开始,董卿提及邀请郎平的过程,很关心郎平目前手术的恢复情况,以及即将出国再做手术的详细状况。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像好朋友一样轻松交谈着。友善的寒暄,令观众感受到了,郎平不只是一个不苟言笑的奥运女排教练,她还曾是一个追逐梦想的普通人。透过了璀璨闪耀的光环,观众近距离的感受到,身高1.84米的郎平是如此的接地气。
  电视作为大众媒体,面对的是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受众,文化类节目也就不可避免的被冠以“高冷”的头衔。《朗读者》采用的访谈环节,能够让嘉宾用普通人的姿态,讲述生命当中令人难忘的故事,从平凡却不平庸的角度,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3.私人订制的串联词
  串联词是节目的线索,优质的节目串联词可以达到飞针走线,游刃有余的效果。《朗读者》的节目串联词设计做到了大众化口味与独特性审美的结合。串联词将每位嘉宾所要讲述的故事,阐释的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朗读者》节目串联词的优势体现在两点:人物介绍鲜明独特、节目总结富有悬念。企业家柳传志上场前,串联词对他的人物介绍是:“如果说遇见生死是一种极端的体验,那么遇见失败则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即使是一位商业帝国的王者,也不免在生活中遇见失败。”抓住著名人物的某段特殊经历,更有利于吸引观众。   当一期节目接近尾声的时候,如何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省略号,更加考验《朗读者》节目组的审美和眼界。最后一期的主题定位是美好的《青春》,串联词呈现了这样结尾:“唯一的缺点就是消逝的太快,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拼尽全力,好好生活!”《青春》是富有悬念的,意味深长的期待是节目组审美的留白。
  二、鲜活的主题词与主持人的品牌力量成为了重要线索
  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的探寻与发掘体现在主题的留存。它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普世层面的打捞寻迹、概括凝练、艺术再现。《朗读者》的独特之处在于可操作性的主题词,它是通俗易懂与引人深思的巧妙结合。
  1.生动鲜活的主题词
  主题词作为一个核心线索,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嘉宾,无论是具有权威的专业人士,还是具有代表性的普通人,都可以根据主题词,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朗读者》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化类节目案例,主题与内容都经过了精心的编排,用真诚自然、贴近观众的方式传达了正能量。《朗读者》在文本选择上,做到了浅显与深邃的有机结合,既有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心声,也有来自特定主题的深度剖析。《朗读者》中通过朗读文本中核心词汇传递主题表达。 ?譼?訛“遇见、选择、陪伴”这些充满寓意的主题词将每期到场的各方人士串联在一起,让嘉宾根据主题词去牵引自己的人生故事。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不同的主题词会引出截然不同的人生故事。通过一个个人物演绎,鲜活生动的主题词深化了节目的文化主旨,也使得《朗读者》更加深入人心。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主题词是遇见。从某种程度上讲,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一种遇见。我们不仅从《宗月大师》中看到了陷入困境中的人得到贵人相助的“遇见”,而且在《愿你慢慢长大》里感受到“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希望你学会宽容”的期待中的“遇见”;既能够从《写给儿子的信》中理解一位父亲讲给孩子“有理想而不理想化”的成长忠告,也能够在《朱生豪情诗》中体会“我遇到了你,便像是遇到了真的自己”相濡以沫的爱情。《朗读者》通过生动鲜活的主题词帮助大家打开人生的大千世界,从每个人的具体故事走近文学。
  2.自身即品牌的主持人
  《朗读者》是董卿从业二十年以来凸显个人审美与创作实力的节目。从每期节目开头的制作人札记短片中,可以看出制作团队的人性化,观众可以直接对董卿的形象进行情感投射,这也是《朗读者》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高而不冷”的原因之一。观众通过董卿自然流露的文化素养,更加热衷于探寻传统文化,也加深了对《朗读者》这档节目的热爱。
  主持人董卿在《朗读者》节目中还有另一个身份——制作人,双重身份使得节目与主持人的个人品牌进行了强有力的贴合。董卿在央视春晚主持了十几年,她塑造出了亲切、大方的形象,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的喜爱。而且,近年来她活跃在文化类节目中。提到董卿的品牌形象,跃入眼帘的两个字:知性。如果说观众从春晚中认识的董卿只是一个笑容可掬的主持人,那么,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董卿成为了知性与文化的代名词。例如:在《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中诞生了几个文化热点,其中就有知性才女董卿。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能将诗词出口成章,又将典故运用的得心应手,这促使董卿成为了知性的文化品牌。《朗读者》节目的推出,董卿既是节目的创作者又是节目的展示者。观众带着此前对董卿知性的熟知印象,在观看中再次期待着董卿的文化内涵展现。《朗读者》节目组工作人员透露:“我们都知道董卿本身的这种光环带给节目很多自发的新闻点,这个是跟以往不同的。”因此,从《朗读者》初期创立开始,董卿的知性形象和国家级主持人的影响力起到了极大的铺设作用。
  3.默契配合的文化沟通力
  在《朗读者》中,观众能从主持人与嘉宾访谈、嘉宾朗读中,切身体会到人生的苦辣酸甜,这离不开默契配合的文化沟通力。它体现在两组关系中:主持人与嘉宾的配合、朗读者与倾听者的默契。在节目流程设置上,主持人每介绍完一个嘉宾,就会进去一个类似家庭小会客厅的演播间,然后随手关上这道门,给人留下一种神秘感。嘉宾在这样的空间里与主持人交流,放松心情,畅所欲言。当嘉宾开始朗读时,主持人到了观众席倾听。主持人既是介绍嘉宾的人,又是倾听者,这種默契配合让节目内容更具有文化沟通力。
  在一期节目中,《朗读者》邀请到了一位从出生起脑瘫,但通过坚持学习,创作诗集的农村妇女余秀华。当主持人在访谈间开始与余秀华交流时,发现余秀华说话很费力。主持人打开了余秀华的文集,念了一段余秀华写的诗,观众顿时感到了余秀华内在的才情。随后,主持人拿起几本文集,好奇的提问,余秀华既然已经发掘出了内在的才华,是不是生活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观?这个问题引出了观众们从前没有想过的答案,余秀华说:“这些的确能够证明我有才华。但是,这只能说明我的才华,它并不能在其他方面上发生改变。”她在公共食堂里吃饭,依然会不小心又把饭弄到地上,担心受到一些人的蔑视;生活中也并没有因为这份才华,降临一位能够与她相依相守的伴侣。虽然余秀华说起话来十分费力又含混不清,默契的文化沟通力将青春故事更好地传递给观众。
  三、技术革新与视觉呈现密切配合,凸显多视角、多线索的节目特色
  早在文化诞生之初,当时的条件与人们的意识水平都不足以造就技术与审美的进步。在漫漫长路的演进中,处在现代文化领域的人们逐步注重文化的可视性,文化类节目通过借助新技术提升自身。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视觉拓展与再造是创新的亮点。文化类节目既要做到对文化的日常化处理,又要做到现代化的展示与开放性的对接。在这一点上,《朗读者》做的恰到好处。
  1.多讯道录制与实时剪辑于一体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技术的革新是媒体发展的催化剂,也是现代化视觉展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央视采用CS多通道非线性编辑系统录制《朗读者》,运用了17个讯道进行全程录制。CS多通道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特点是:将多机位信号同时录制且同步还原现场、实时现场切割、精细化后期制作融为一体。它的最大优点是解决了前期录像与后期制作脱节的问题,并且录制出多角度、高画质、高储存的素材,后期人员可以根据丰富的素材进行多视角、多线索剪辑。《朗读者》力求每期节目的每一位嘉宾既要紧紧围绕主题词,又要突出符合大众品味的鲜明性。多讯道录制、实时剪辑、全方位还原现场是传统录制设备的技术革新,既保证了节目环节有条不紊的完整呈现,又捕捉到了录制过程中许多容易忽略的细节。   2.舞台审美设计与节目呈现效果兼容的后期制作
  一档好的文化类节目,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还需要精致亮丽的视觉美感。《朗读者》做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朗读者》的片头设计独具匠心:窗外的清风将书架上的书籍打开,四散飘零的纸张上,清晰地记录着经典片段,这很好地营造了读书的带入感。节目一开始,映入眼帘的是剧场式的舞台。高大华丽的剧场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舞台大门随即缓缓打开,观众在读书的渴望之中,又注入了剧场所赋予的仪式感。当嘉宾跟随主持人走进大门,场景从剧场式的舞台,又切换至客厅式的访谈间。嘉宾在访谈间透露生活中的故事,此时它弱化了仪式感中的严肃成分,营造了自然亲切的节目氛围。
  在舞台的设计中,剧场式的朗读现场与客厅式的访谈空间是形式华美与内容朴实的结合。在节目效果呈现中,片头的图书馆承载着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经典名著;剧场展示了华灯初上、光鲜亮丽的重要片段;客厅表现了此时此刻、普通人家的悲欢离合。此外,在观众席中设置了几个朗读者的位子。当嘉宾为大家朗读后,由嘉宾的朋友或是学生,在观众席为嘉宾朗读。这一设置打破了空间,做到了全方位享受朗读。优良的后期制作将舞台设计与节目效果紧密结合,做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
  3.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力推举的播出平台
  新媒体是近年来技术发展的新兴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区别于其他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是率先采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呈现出多渠道、多样式、多角度节目特色的文化节目。在传统媒体中,《朗读者》被安排在央视的黄金档首播,随后又在其他频道重播。在新媒体平台中,《朗读者》同时聚集了各大网站视频完整播放版权、微信和微博的“文化网红效应”、节目内容载体多元化,这几大技术资源优势。从传播时间与点击量的角度看,《朗读者》比同类型的其他节目更具优势。从节目传播载体的角度看,《朗读者》通过央视主流媒体发声,凭借传统的书籍、广播、有声阅读来传播影响力,用开放的方式进行对接,不拘一格,对文化的表达力求开放与多元。
  结语
  本文以文化类节目《朗读者》为例,借助对待传统文化的三种理念:体验、留存、创造,从主持人与嘉宾对话互动、鲜活的主题词与主持人的品牌力量、技术革新与视觉呈现的密切配合这三方面,围绕着电视节目的创新之处进行阐述,以此浅析《朗读者》的创新之处。在第一部分的论述中,从体验出发,分析《朗读者》中嘉宾模式、舞台格局与环节设置、节目串联词的特点。第二部分从留存的角度,围绕主题词、主持人的品牌力量、节目的文化沟通力进行阐释。最后一部分是关于技术革新与视觉呈现的配合。前两部分侧重节目创意,而这一部分侧重技术手段。从创造的观点上看,技术革新推动着节目发展,并且贯穿节目创意构思、拍摄制作、宣传播出之中。《朗读者》借助了媒体在技术革新中的种种优势,并且将各大优势进行了强强联合。这不仅仅是个案的创新之处的分析,还是对近年来新興的文化类节目创新之处的小结。文化类节目总是离不开文学的感召力,相信在人文理念的洗涤下,一股股文化清流将会源源不断地注入文化类节目的汪洋大海。
  参考文献:
  [1]胡智锋,周建新.电视节目编排三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5).
  [2]胡智锋,徐梁.留存、体验、创造:电视节目应对传统文化的三种理念[J].艺术评论,2017(4).
  [3]杨晶.《朗读者》: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4).
  [4]过彤,张庆龙.《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J].传媒评论,2017(3).
  [5]潘开政,黄洪珍.《朗读者》:综艺清流唤醒文化渴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4).
  [6]王紫琦,马可.《朗读者》成为现象级节目探析[J].新闻论坛,2017(3).
  [7]侯薇,王建一.从媒介技术的变革看电视节目的编排方式[J].当代电影,2006(1).
  [8]赫灵华,孙丹丹.从央视《朗读者》看媒介融合时代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2).
  [9]方毅华,宋佳伶.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央视《朗读者》创新实践分析[J].电视研究,2017(5).
  [10]王荣强,周毅.后娱乐时代文化情感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朗读者》人文情怀的回归[J].新闻研究导刊,2017,8(8).
  [11]王欢.浅谈《朗读者》为何能刷新多项电视节目传播记录——浅析节目主题选择技巧和主持词的艺术逻辑[J].学周刊,2017(18).
  [12]林谦.浅析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J].新闻研究导刊,2017,8(8).
  [13]赵淑萍,付海钲.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价值导向与传播特征——基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数据分析[J].电视研究,2017(4).
  [14]钟永平.《朗读者》: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新突破——兼谈《见字如面》现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4).
  [15]郭庆.《朗读者》:以人为本  兼收并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4).
  [16]范海潮.从《朗读者》看文化节目的突围方式[J].新闻论坛,2017(3).
  [17]洪亚琪.浅谈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人文情怀——以《朗读者》为例[J].当代电视,2017(6).
  [18]杨肖.浅析《朗读者》的节目特色[J].新闻研究导刊,2017,8(8).
  [19]徐晨玮.浅析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之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7,8(5).
  [20]王同杰,刘月静.《朗读者》文本分析与社会价值导向研究[J].当代电视,2017(7).
其他文献
摘 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园林景观建设如火如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西方景观設计理念大行其道,成为架构和组织中国现代化城市的骨骼和肌肉。于是,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一条区别于西方的中国本土化设计道路。“山水城市”等理念的提出,体现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师对于园林景观发展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中国古典园林以诗、画融入园林塑造出的文人品格,赋予了景观园林以魂魄,使其经久不衰,成为人类文明
期刊
摘 要:音乐与文学都属于创造性精神劳动,在歌剧中都有塑造主题与社会教化的职能,二者兼具直观性和抽象性、感性与理性的双重特性。理解好歌剧中音乐和文学相互渗透的关系,把握好其共性特征,才能超越二者本身的局限性,发挥好歌剧艺术多元化的优势。  关键词:歌剧音乐 歌剧文学 情感表达 社会教化  歌劇是声音材料和舞台画面的和谐统一,是视与听的相辅相成。剧本归属于文学范畴,是歌剧情节的基础和直接来源,剧本多取
期刊
摘 要:钢琴谐谑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从早期的娱乐性小曲到独立的具有严肃内涵的大型乐曲,贝多芬与肖邦分别在不同时期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前者将谐谑曲作为奏鸣-交响套曲的组成部分,预先在钢琴奏鸣曲中做以实践;后者则延续贝多芬提供的创作原则,并以高度个人化的钢琴语汇,将之发展为成熟的独奏作品。钢琴谐谑曲的形成与发展与西方器乐音乐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而在相对狭义的谐谑曲体裁原则之外,更延伸出“谐谑”的审美范
期刊
摘 要: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历史和艺术价值丰厚。本文试图通过对扬州清曲的一些思考,结合对戏曲文化的内涵、现代功能以及高校传承与弘扬戏曲文化的现状的简析。现以扬州清曲作为思考的出发点,探讨高校传承与弘扬戏曲文化当下路径。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 戏曲文化 扬州清曲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的特别提出“传统文化要贯
期刊
摘 要:中国新时代的场景,概括为图像,凝结成“中国梦”框架下的系列宣传画,誉为“有水井处,皆有此画”,主要来源于农民画、年画和剪纸等,与以前的宣传画比较,有了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创新,将传统文化、珍贵的民间艺术与新时代党和国家、人民的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政治愿景“中国梦”的同时,无论是创作思想还是创作主体都与以往有所不同,体现出从震慑到爱、紧张到平静、崇高到世俗的转变,凸显出以人为本
期刊
摘 要:视奏,作为音乐学院必修课程,为学生从事音乐职业打下坚实基础,架起稳固桥梁。试奏是音乐演奏方面的一门科学,它在专业音乐教育与音乐演奏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对小提琴在试奏技巧培养和实践方面的重要性作出探讨,力求“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即从小提琴试奏技巧在职业交响乐团中的应用意义,试奏培养的初期铺垫及中后期教学的教材选择等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提琴 试奏能力 试奏技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武强木版年画图像入手,分析武强木版年画在历史传承中的造型体系变革,探索各个时期技术推动下的武强木版年画工艺变迁,挖掘武强木版年画的内在可塑性及兼容形式,从技术对图像的塑造规律中证实武强木版年画与当代新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趋势,以期能够引导人们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民间艺术的同时,将当代新技术应用到传统民间艺术的再造中去,扩充平面设计新形式。  关键词:图像 武强木版年画 工艺变迁   作为
期刊
摘 要:宋代古人爱花,以花为题作诗作画,插花亦是宋人喜爱雅事之一,花器逐渐成为插花必不可少的载器,宋代制瓷工艺发达,为花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本文以宋代社会审美为背景,着手讨论宋人插花的原因,结合宋代出现功能性花器,通过对宋代青瓷花器实用特征的例证,分别阐述南北宋插花花器的特征,得出结论:宋人热爱插花,因为对插花赋予了插花者当下心境的情意。宋代不同时期审美变化影响到花器的造型装饰,但花器的功能性一直
期刊
摘 要:品牌视觉识别设计是将品牌的一切可视事物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和专有化的视觉表现。它以易识别、简洁、显著的形象直观地表达品牌的价值观,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图底反转作为一种图形创意的造型法,利用视错觉产生魔术般的視觉效果,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中被广泛应用。文章从图底反转造型法理论、与其它常用标志造型法的比较以及图底反转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中的优势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并以“艾尼熊手作坊
期刊
摘 要:海报作品中每种形态所表达的空间关系,将给人们带来深度观赏的乐趣和愉悦,强烈的空间表达也会给人类的心灵带来震撼,加强形态之间的主次对比。文章以空间为切入点,阐述了空间的表现形式、矛盾空间表现的优势和手法。通过分析大师的杰出作品,对空间的表现加以理解。探讨了空间在海报设计中的表现新形式,并对此进行了实践研究,以此来展现空间表现在海报设计中的魔力。  关键词:海报设计 空间 矛盾空间   整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