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赜索隐:《谈创造性思维》变辨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yf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作者为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入选统编本语文教材的译文出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此前也曾入选人教版教材,题目未改动。此番易题,所为者何?我们的课堂教学便从这一点开始探赜索隐。
  一、文题“变”与“辨”
  首先从标点符号谈起。统编本本课注释一:①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郭常義、胡晓丁译,原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这两个书名号有没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书名号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和法规文件等的名称,例如:《语文》书、《中学语文教学》《读〈出师表〉有感》等。使用书名号时,必须弄清楚,句子本身是否在强调需要加书名号内容的名称性,如果强调其名称性,则用书名号,如果侧重强调题目的内容,那么需要加引号而不是书名号。如: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
  这两处书名号,前者强调其名称性,用书名号是正确的;后者“铁流”二字只是侧重强调题目的内容,宜改为双引号,如果顺着前面的冒号提示,其实双引号都可以去掉。这段文字出自阿累的《一面》,入选1981年人教版《语文》时 “铁流”有书名号,后来版本就没有书名号了。
  所以说,统编本课下注释“原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属于书名号用错,应改为双引号。就像中高考试卷上作文题命题,以“某某”为题,只能用双引号而不能用书名号一样。
  我们刚刚学过前一篇课文《怀疑与学问》,告诉我们做学问要有怀疑的精神,其中援引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步思考:为什么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改为“谈创造性思维”?思考方向:议论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
  学生已经在本册课本中学习了两个单元的议论文,并且学习了相关的议论文写作知识,很快就明白议论文拟题的一般方法:论点或者是论题。前者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后者如《论教养》。还有一种是概括、指向文本的核心内容,比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就写信目的、致信对象介绍的很醒目清晰。那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句子的陈述形式上来看,它不是论题,那么是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呢?
  快速浏览课文后,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结论:本文的论题是创造性思维。本文的中心论点肯定不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因为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都知道,论点的表述要包括论题要素,比如《谈骨气》,论题是“谈骨气”,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围绕“创造性思维”,学生可以很快从课文中,或者运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要有创造性思维”或“我们要做一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我们在人教版时代讲授此课时就经常碰到有老师困惑或认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中心论点,原因之一恐怕就是因为题目的干扰。现在易题为“谈创造性思维”就有效地避免误解、误读,直接呈现本文的论题,指向明确,规范简洁。
  澄清题目奥义之后,只出现在文章第一部分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不足以称之为文章的论述中心,统摄整篇。那么它在文章中到底有何作用呢?
  二、文本第一部分“作用”的“变”与“辨”
  课文第一部分(1-3段)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或者援引材料,引出中心论点,而是运用了形式新颖的材料——图表这种以往议论文中较少见的材料,这样写有何作用呢?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用一个带有四个图形的表,让人们“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之后分析了四种回答都正确的“答案”,引出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反思,由此将话题自然地引到了对固定思维模式的解放(即创造性思维)上来。据此,我们一般认为第一部分的作用可以这样作答:
  用一道图形分类选择题开篇。以一个选择题作为引子,使抽象的议论变得具体、形象,直观而新颖;同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下文议论的话题,引人思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但如果仅仅作为一个“引子”,占全文三分之一的篇幅未免过长。我们不妨从这部分的结论句探赜索隐:“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非常重要?课文做了分析:“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就要打破思维定式,不能拘囿于传统认知,所以我们要有创造性思维。那么这一部分其实就是回答了议论文的“为什么”。
  那么,接下来的文字是解决议论文的“是什么”“怎么做”的吗? 从文本的形式看起来第一部分以降,显性地分为两大块:一是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二是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主要依据是什么。最后一段好像是对上文的总结,集中地回答了“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为讨论方便,我们暂时把这三块内容统称为第二部分(4-13段)。
  三、文本第二部分的“变”与“辨”
  文本的第二部分的结构层次还是比较清晰的,但也许是译著,据原人教版的注释,还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起来有点障碍。能看懂,但整体议论思路不显豁、磕磕绊绊。为此,我们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运用“摘取原句”的方法进行缩写的语文活动。
  “学习缩写”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活动。“通过缩写,可以提高把握文章要点,思路的能力,还能培养概括、综合能力。”缩写训练一般喜欢以情节见长的小说为母本进行。但其实说明性文章、议论性的文章都应该可以缩写,只是“文体不同,缩写时的注意点不同也应有所不同”。“缩写议论性文章,要突出原文的论点,体现论证的思路,至于论据可择要保留,对论据中的叙述成分要做较大幅度的压缩。”    根据这样的原则,第5段“有人是这样回答的”的内容可以删去,第7、8段的举例可以压缩成一句话,第10段的调查研究及结论可压缩,第4、9段为结构段,由设问改为陈述句或可略去。这样一分析,这一部分的论点主要集中在第6段和第12段。适当地摘取原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连缀成篇。下面是一篇当堂缩写的示例:
   创造性的思维必需条件: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比如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电子游戏就是很好的例子。拥有创造力的人相信自己,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锲而不舍地发展下去,并坚信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这样,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如果再压缩简洁一点,就是:积累知识、活用知识,留意小想法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坚信自己会成功。这不正是回答了一个人“怎样做”才能拥有创造性思维吗?
   运用缩写法,很快就理清了本课的文脉思路。论题是谈创造性思维,论点是要做一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首先谈“为什么”要有创造性思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重点讨论“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一篇议论文,往往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角度结构篇章,根据需要有所侧重而已,比如《怀疑与学问》在亮明论点“做学问需要怀疑精神”之后直接回答了“为什么”(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谈骨气》更多的是从“骨气是什么”的角度立篇。我们不难理解这篇文章就是围绕着“创造性思维”从“为什么”“怎么做”来立篇的。
   当然,缩写的内容还可以和原文进行比較阅读,解决以下几个知识点问题。
   1.议论文中设问的修辞作用。文章的第4段“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设问结构语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同时引起下文的论述,具有过渡的作用。
   2.举例论证的作用。文章第7段、第8段,缩写呈现的内容与原文比较,就发现原文比较形象化地阐证了“汲取知识活用知识探求新事物”观点。当然,如果深究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电子游戏源自看电视时的一个念头,倒与下文“关注及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观点有关,似乎无法印证“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学生能提出这样的认知,不正是“创造性思维”体现吗?
   3.道理论据的作用。文章第10段援引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的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作者以科学的结论为依据,说明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的作用。文章第10段、第11段在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时候运用了对比, 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有创造力(自信),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不自信),前者“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后者则“进行自我压制”,对比鲜明,突出地论证了要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一个重要要素——自信。
   5.模拟读者立场。原文在论述过程中,善于将读者假想在眼前,并从读者的立场设想问题予以解答行文。甚至于用了议论文中罕见的第二人称,比如最后一句“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基于读者立场,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号召力强,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对于这样的文章探赜索隐的内容肯定还有不少,本课“变”“辨”教学,也是在贯彻这一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其中难免有舛误之处,欢迎方家指正。
  [作者通联:南京市二十九中致远中学]
其他文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摘 要:目的:分析足月初产妇临产时头浮的发生原因及与难产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足月单胎初产妇临产时胎头浮动188例作回顾性分析与同期随机抽样的足月单胎初产妇胎头入盆病例186例作比较。结果:胎头浮动的主要原因为胎头位置异常;其次为脐带因素、胎儿过大及骨盆异常。胎头浮动使头位难产率增加。结论:临产时胎头浮动增加了头位难产的发生率,但胎头浮动经严密观察可以试产并经阴道分娩。 
“公报”一词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含义的概念。一方面,公报是文种名,是指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在发布有关重大事件、决定事项或会议情况等正式公开报道时,所用的宣告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而写景状物作文又是学生常写的一种作文类型。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觉得写景作文难教,不管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就是写不出好的文章,为了改变这
数学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课堂是师生交流数学思维的主阵地,教师要利用好数字化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数学课堂成为思维对话的
以往用各种社会压力强制社会成员表面上遵守的奉献型经济伦理,在短短的10多年里已被一切围绕实利作取舍的价值判断标准取代。目前,国内正在进行一场缺乏伦理规范的市场游戏,
与学生家长友好相处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要想赢得社会的认可、家长的信任关键在教师。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古诗文不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同时其在民众生活中,也有这极为关键的影响,强化这方面的教学工作,不仅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内涵性,同时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也
短视频作为一种当下流行的文化现象,既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又符合"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还体现了网络虚拟交往的时代要求。不少网络主播借短视频平台成为网红。比如:最近,"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