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羽毛球史上,李宗伟注定是一个抹不去的名字。他创造了太多奇迹,包括输球有时候也是奇迹。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李宗伟的世界排名已经到了数一数二的位置,而且在当年5月的汤姆斯杯比赛中,他还战胜了林丹。所以,从理论上分析,8月奥运会决赛夺冠,李宗伟完全是有可能的。可决赛时,李宗伟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与林丹完全不在一个档次。12比21、8比21,这场一边倒的比赛,也可以算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奇迹吧,给球迷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问号。
谜团一:李宗伟为何没有识破林丹“弃后场打法”的意图
在奥运会这样的顶级较量中,对阵双方一般都会在赛前拟定作战方案,有的甚至还会制定备选方案。
林丹和李宗伟对彼此的技战术特点都很楚,林丹擅长底线强攻,攻击力是优势;李宗伟的网前技术细腻,擅长通过网前创造进攻,突击速度快是优势。根据这样的特长,依据常规,林丹一般会选择控制底线战术,避开李宗伟网前的特长区;而李宗伟一般会选择软控网前,引诱对手到网前争斗,尽量避开林丹的底线特长区。
实战中,李宗伟中规中矩,基本按照这一思路执行。而林丹在执行控底线战术时,还渗透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变化:尽可能往前站位抢网前,甚至都到了“放弃后场”的感觉。林丹这种“孤注一掷”的站位抉择,在单打战术中是比较少见的。一旦被对手识破,频繁攻击底线的话,场面将十分被动。可是,林丹的“大胆”对李宗伟来讲却是出奇的有效。李宗伟自恃网前优势,在拉吊相持过程中,软压前半场或软过渡网前的比例相对较高。而林丹正是根据李宗伟的这一习惯,针对性地做出了站位靠前的决策。这样一来,在较多情况下,林丹能够在网前抢高点出手,推球可以使对手在底线遭遇更大压力;放网可以使对手在网前低点击球,从而限制对手网前技术优势的发挥。这是一举两得的选择。
如图1-1所示,林丹在网前反手推对角。按照常规,林丹应该回撤中心位置,等待对手出球以后,再选择移动方向,但是他并没有按常规走位,而是直接向网前跟进。图1-4中,林丹的站位姿势已经充分显示了“想要抓扑网前球”的意图。这一次李宗伟并未就范,而是打出了一个直线高球。图1-6/7显示,林丹先向网前移动了一步(因为他预判在网前),然后再向底线区移动。李宗伟的战术意图很清楚:宁可放弃底线的进攻优势,重点也要抢网前。如果对手攻击底线,那么我就采用过渡性技术应对(高球或者软吊);如果对手软过网前,那么对不起,我网前抢高点的优势就会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图2-1所示,林丹在网前反手推对角,李宗伟后撤底线,正手软吊对角(图2-4/5/6)。大家注意,从图2-3显示的林丹的准备姿势,他的意识全在网前。此时,李宗伟正好过渡网前。这下就对不起了,林丹快速上网,反手快放网前(图2-8),因为在意识上的提前准备和站位上的偏向性,因而在出手速度上就會显得“出奇”的快。实战也是如此,李宗伟在完成了一个大对角上网以后,反手网前已经显得非常被动(图2-11),只能反手挑球。此时,林丹的底线强攻优势就有了用武之地。只见他快速回到底线,高高跃起(图2-16),正手杀直线区边线。李宗伟倒地鱼跃救球,正手挡直线(图2-20)。林丹快速上网后,正手快推对角(图2-21),这样又导致李宗伟在底线的被动加深(图2-24)。
图3是图2这一回合的最后三拍。因为这个回合是多拍相持回合,篇幅有限,省略了中间的相持对抗过程,只呈现最后解决战斗的3拍。
图3-1显示,林丹还是在网前抢得高点,正手快推对角。这次李宗伟在底线的被动更深,无奈只好转身反手回击。如图3-4所示,林丹又是一个抢网前的站位准备,这一次李宗伟非常老实地打出了一个反手软过渡网前(图3-6),正中林丹下怀,于是林丹一个反手扑杀,直接得分。
羽毛球每次击球以后的回位,之所以要求“回中心”,就是前后四点都能兼顾的要求。一旦站位有了偏向,也就有了“顾此失彼”的可能。
显然,林丹的偏网前站位其实也是有风险的。如果李宗伟能够针对性地较多攻击底线,那么林丹的被动机会就会大大增加,而李宗伟的主动机会就会明显上升。但奇怪的是,林丹如此明显的战术意图,李宗伟和他的教练居然视而不见。在第一局吃了大亏之后,第二局仍然没有改变,任由林丹在网前呼风唤雨。
图4是第二局的开局场面。图4-1显示,林丹在网前反手推对角,李宗伟回撤底线,还是老老实实的出球习惯,正手过渡直线网前(图4-5)。不料林丹早已像饿极了的老虎在网前虎视眈眈,见李宗伟又一次送货上门,毫不客气,一个干脆的正手扑杀(图4-7/8/9),直接得分。林丹的战术“坦坦荡荡”,李宗伟团队竟然“熟视无睹”,为何?此为第一个谜。
谜团二:李宗伟为何“各种错误”超多?
这场比赛的比分很悬殊,除了战术原因,李宗伟犯的错误确实也有点离谱。
如统计表所示,第一局,李宗伟的无谓失误(非压迫失误+攻击性失误)数量到达了10次,是林丹的2倍。李宗伟的打法风格属于拉吊突击型,比赛过程“控制”的成分比较多,“少失误”是打法成功的基本条件。一旦无谓失误明显高于对手,则基本到了没法打的程度。
第二局,李宗伟在无谓失误指标上与林丹基本持平,但是主动得分(直接得分+对手压迫失误)这一环节,双方的比分是3比15,李宗伟远远落后于林丹。这种情况几乎跟“不堪一击”差不多,与两人的实际水平也不相符。
通过视频分析可知,林丹的很多主动得分与李宗伟的“隐形失误”有密切关系。隐形失误是指,在没有技术压力的情况下出现了明显的技术质量问题,如不到位、送货上门或者网前球质量很差等等。
比赛得失分统计表
图5是一个典型的隐形失误例子。如图5-1所示,李宗伟欲在网前加速,正手快推对角。林丹反手拦挡直线(图5-3),李宗伟上网后继续加速,反手快推对角(图5-6),正好是林丹的正手区。从图5-7可见,林丹已经做好了正手突击的准备,李宗伟的反手快推、平推对角无异于送货上门,被林丹逮个正着,直接起跳正手杀直线解决战斗。 类似于这种情况的处理,反手推对角一定要加大弧度,过人是第一位的,宁可让对手在底线强攻,也不能让对手在半场突击。
第一局,林丹主动得分11分,得益于李宗伟的“隐形失误”就有7分。隐形失误的通俗讲法就是犯错误,与竞技水平密切关系。简单说:水平越高,隐形失误越少。李宗伟在一局比赛中出现这么多的隐形失误,与其竞技水平明显不相符,为何?这是第二个谜团。
从比赛现场看,可以找到解释的原因:李宗伟完全不在状态。很多细节表明,李宗伟在比赛中的精力比较涣散,甚至有点“恍惚”。如图6所示,第二局开始的第二个回合,林丹发球偷袭后场,李宗伟明显被欺骗,匆匆忙忙后退回击,结果以出边线而告终。这表明,李宗伟的精力出了问题。
精力的问题还表现在战术思路的混乱。到了比赛后期,李宗伟的脑子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已经找不到战术重点。
如图7-1所示,李宗伟在正手网前高点放网,林丹上网后明显被动(图7-3)。按照常理,李宗伟应该上网逼压,主要防止对手放网过渡。如果对手高挑底线,再回撤进攻也不迟。可是,李宗伟好似“梦游”一般,放网以后迅速回撤(图7-4),准备抓突击。可是,林丹偏偏选择放网(由此可见,林丹明察秋毫,精力高度集中),尽管放网的质量不太好(图7-6),可是李宗伟受后撤惯性的影响,只能调整重心再上网,反而落得个极度被动(图7-9)。反过来看林丹放网后的准备,尽管是被动放网,但是放网以后他并没有急着后撤,而是死死咬住网前(图7-7),等到李宗伟把球高高挑起后,才回撤底线强攻,头顶杀直线连贯上网扑杀,干凈利落解决战斗。
谜团三:为何李宗伟比分落后时想加速却心有余力不足?
比分落后的李宗伟几度加速发起反攻,试图挽回落后局面,可是大多没有奏效,有的甚至吃力不讨好,反而被林丹打反击。
如图8-1所示,李宗伟在网前正手放网。林丹上网正手高挑底线,李宗伟后撤底线起跳扣杀。大家注意三个细节:一是起跳比较勉强,高度不理想(图8-7);二是没有在最高点而是在身体下落过程中击球(图8-8);三是对角平高球明显不过人,被林丹在半场拦截。类似这样的高球不到位,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出现过多次,足以说明李宗伟的体能出了问题。
图9是第二局李宗伟的某一次加速进攻,起跳正手杀对角,可是威胁不够,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给自己添加了大麻烦。第一,起跳击球点不理想,杀球的速度不佳;第二,杀球落点不理想,落在对角半场的中间区域是比较容易的防守点。这两点很容易导致进攻以后的最长距离跑动防守,从而转主动为被动。结果正是如此,林丹转身反手挡直线(图9-5),借力回挡速度很快。此时,李宗伟就要面对一个长距离的大对角跑动(图9-6),结果陷入了一个疲于奔命的防守(图9-9),勉强把球高挑起来。底线强攻本来就是林丹的强项,见此情景他哪肯轻易放过,迅速回撤底线,高高跃起,头顶杀对角,李宗伟只能眼看着球落地(图9-15)。
分析至此,大家应该能够理解和接受这场比赛的比分为何如此“悬殊”了。众多线索都归结到一点:决赛前,李宗伟的身体似乎出现了问题。如果仅仅强调体能解释不通,林丹和李宗伟年龄相仿,再加上奥运会比赛的时间间隔比平时公开赛和世锦赛都要长,支撑比赛的体能应该足够。唯一的可能是:李宗伟的身体状况出现了异常,或者是没吃好,或者是没睡好,或者是其他影响精神状态的负面事件等等。这是最大的谜团,只有当事人才有解。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李宗伟的世界排名已经到了数一数二的位置,而且在当年5月的汤姆斯杯比赛中,他还战胜了林丹。所以,从理论上分析,8月奥运会决赛夺冠,李宗伟完全是有可能的。可决赛时,李宗伟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与林丹完全不在一个档次。12比21、8比21,这场一边倒的比赛,也可以算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奇迹吧,给球迷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问号。
谜团一:李宗伟为何没有识破林丹“弃后场打法”的意图
在奥运会这样的顶级较量中,对阵双方一般都会在赛前拟定作战方案,有的甚至还会制定备选方案。
林丹和李宗伟对彼此的技战术特点都很楚,林丹擅长底线强攻,攻击力是优势;李宗伟的网前技术细腻,擅长通过网前创造进攻,突击速度快是优势。根据这样的特长,依据常规,林丹一般会选择控制底线战术,避开李宗伟网前的特长区;而李宗伟一般会选择软控网前,引诱对手到网前争斗,尽量避开林丹的底线特长区。
实战中,李宗伟中规中矩,基本按照这一思路执行。而林丹在执行控底线战术时,还渗透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变化:尽可能往前站位抢网前,甚至都到了“放弃后场”的感觉。林丹这种“孤注一掷”的站位抉择,在单打战术中是比较少见的。一旦被对手识破,频繁攻击底线的话,场面将十分被动。可是,林丹的“大胆”对李宗伟来讲却是出奇的有效。李宗伟自恃网前优势,在拉吊相持过程中,软压前半场或软过渡网前的比例相对较高。而林丹正是根据李宗伟的这一习惯,针对性地做出了站位靠前的决策。这样一来,在较多情况下,林丹能够在网前抢高点出手,推球可以使对手在底线遭遇更大压力;放网可以使对手在网前低点击球,从而限制对手网前技术优势的发挥。这是一举两得的选择。
如图1-1所示,林丹在网前反手推对角。按照常规,林丹应该回撤中心位置,等待对手出球以后,再选择移动方向,但是他并没有按常规走位,而是直接向网前跟进。图1-4中,林丹的站位姿势已经充分显示了“想要抓扑网前球”的意图。这一次李宗伟并未就范,而是打出了一个直线高球。图1-6/7显示,林丹先向网前移动了一步(因为他预判在网前),然后再向底线区移动。李宗伟的战术意图很清楚:宁可放弃底线的进攻优势,重点也要抢网前。如果对手攻击底线,那么我就采用过渡性技术应对(高球或者软吊);如果对手软过网前,那么对不起,我网前抢高点的优势就会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图2-1所示,林丹在网前反手推对角,李宗伟后撤底线,正手软吊对角(图2-4/5/6)。大家注意,从图2-3显示的林丹的准备姿势,他的意识全在网前。此时,李宗伟正好过渡网前。这下就对不起了,林丹快速上网,反手快放网前(图2-8),因为在意识上的提前准备和站位上的偏向性,因而在出手速度上就會显得“出奇”的快。实战也是如此,李宗伟在完成了一个大对角上网以后,反手网前已经显得非常被动(图2-11),只能反手挑球。此时,林丹的底线强攻优势就有了用武之地。只见他快速回到底线,高高跃起(图2-16),正手杀直线区边线。李宗伟倒地鱼跃救球,正手挡直线(图2-20)。林丹快速上网后,正手快推对角(图2-21),这样又导致李宗伟在底线的被动加深(图2-24)。
图3是图2这一回合的最后三拍。因为这个回合是多拍相持回合,篇幅有限,省略了中间的相持对抗过程,只呈现最后解决战斗的3拍。
图3-1显示,林丹还是在网前抢得高点,正手快推对角。这次李宗伟在底线的被动更深,无奈只好转身反手回击。如图3-4所示,林丹又是一个抢网前的站位准备,这一次李宗伟非常老实地打出了一个反手软过渡网前(图3-6),正中林丹下怀,于是林丹一个反手扑杀,直接得分。
羽毛球每次击球以后的回位,之所以要求“回中心”,就是前后四点都能兼顾的要求。一旦站位有了偏向,也就有了“顾此失彼”的可能。
显然,林丹的偏网前站位其实也是有风险的。如果李宗伟能够针对性地较多攻击底线,那么林丹的被动机会就会大大增加,而李宗伟的主动机会就会明显上升。但奇怪的是,林丹如此明显的战术意图,李宗伟和他的教练居然视而不见。在第一局吃了大亏之后,第二局仍然没有改变,任由林丹在网前呼风唤雨。
图4是第二局的开局场面。图4-1显示,林丹在网前反手推对角,李宗伟回撤底线,还是老老实实的出球习惯,正手过渡直线网前(图4-5)。不料林丹早已像饿极了的老虎在网前虎视眈眈,见李宗伟又一次送货上门,毫不客气,一个干脆的正手扑杀(图4-7/8/9),直接得分。林丹的战术“坦坦荡荡”,李宗伟团队竟然“熟视无睹”,为何?此为第一个谜。
谜团二:李宗伟为何“各种错误”超多?
这场比赛的比分很悬殊,除了战术原因,李宗伟犯的错误确实也有点离谱。
如统计表所示,第一局,李宗伟的无谓失误(非压迫失误+攻击性失误)数量到达了10次,是林丹的2倍。李宗伟的打法风格属于拉吊突击型,比赛过程“控制”的成分比较多,“少失误”是打法成功的基本条件。一旦无谓失误明显高于对手,则基本到了没法打的程度。
第二局,李宗伟在无谓失误指标上与林丹基本持平,但是主动得分(直接得分+对手压迫失误)这一环节,双方的比分是3比15,李宗伟远远落后于林丹。这种情况几乎跟“不堪一击”差不多,与两人的实际水平也不相符。
通过视频分析可知,林丹的很多主动得分与李宗伟的“隐形失误”有密切关系。隐形失误是指,在没有技术压力的情况下出现了明显的技术质量问题,如不到位、送货上门或者网前球质量很差等等。
比赛得失分统计表
图5是一个典型的隐形失误例子。如图5-1所示,李宗伟欲在网前加速,正手快推对角。林丹反手拦挡直线(图5-3),李宗伟上网后继续加速,反手快推对角(图5-6),正好是林丹的正手区。从图5-7可见,林丹已经做好了正手突击的准备,李宗伟的反手快推、平推对角无异于送货上门,被林丹逮个正着,直接起跳正手杀直线解决战斗。 类似于这种情况的处理,反手推对角一定要加大弧度,过人是第一位的,宁可让对手在底线强攻,也不能让对手在半场突击。
第一局,林丹主动得分11分,得益于李宗伟的“隐形失误”就有7分。隐形失误的通俗讲法就是犯错误,与竞技水平密切关系。简单说:水平越高,隐形失误越少。李宗伟在一局比赛中出现这么多的隐形失误,与其竞技水平明显不相符,为何?这是第二个谜团。
从比赛现场看,可以找到解释的原因:李宗伟完全不在状态。很多细节表明,李宗伟在比赛中的精力比较涣散,甚至有点“恍惚”。如图6所示,第二局开始的第二个回合,林丹发球偷袭后场,李宗伟明显被欺骗,匆匆忙忙后退回击,结果以出边线而告终。这表明,李宗伟的精力出了问题。
精力的问题还表现在战术思路的混乱。到了比赛后期,李宗伟的脑子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已经找不到战术重点。
如图7-1所示,李宗伟在正手网前高点放网,林丹上网后明显被动(图7-3)。按照常理,李宗伟应该上网逼压,主要防止对手放网过渡。如果对手高挑底线,再回撤进攻也不迟。可是,李宗伟好似“梦游”一般,放网以后迅速回撤(图7-4),准备抓突击。可是,林丹偏偏选择放网(由此可见,林丹明察秋毫,精力高度集中),尽管放网的质量不太好(图7-6),可是李宗伟受后撤惯性的影响,只能调整重心再上网,反而落得个极度被动(图7-9)。反过来看林丹放网后的准备,尽管是被动放网,但是放网以后他并没有急着后撤,而是死死咬住网前(图7-7),等到李宗伟把球高高挑起后,才回撤底线强攻,头顶杀直线连贯上网扑杀,干凈利落解决战斗。
谜团三:为何李宗伟比分落后时想加速却心有余力不足?
比分落后的李宗伟几度加速发起反攻,试图挽回落后局面,可是大多没有奏效,有的甚至吃力不讨好,反而被林丹打反击。
如图8-1所示,李宗伟在网前正手放网。林丹上网正手高挑底线,李宗伟后撤底线起跳扣杀。大家注意三个细节:一是起跳比较勉强,高度不理想(图8-7);二是没有在最高点而是在身体下落过程中击球(图8-8);三是对角平高球明显不过人,被林丹在半场拦截。类似这样的高球不到位,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出现过多次,足以说明李宗伟的体能出了问题。
图9是第二局李宗伟的某一次加速进攻,起跳正手杀对角,可是威胁不够,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给自己添加了大麻烦。第一,起跳击球点不理想,杀球的速度不佳;第二,杀球落点不理想,落在对角半场的中间区域是比较容易的防守点。这两点很容易导致进攻以后的最长距离跑动防守,从而转主动为被动。结果正是如此,林丹转身反手挡直线(图9-5),借力回挡速度很快。此时,李宗伟就要面对一个长距离的大对角跑动(图9-6),结果陷入了一个疲于奔命的防守(图9-9),勉强把球高挑起来。底线强攻本来就是林丹的强项,见此情景他哪肯轻易放过,迅速回撤底线,高高跃起,头顶杀对角,李宗伟只能眼看着球落地(图9-15)。
分析至此,大家应该能够理解和接受这场比赛的比分为何如此“悬殊”了。众多线索都归结到一点:决赛前,李宗伟的身体似乎出现了问题。如果仅仅强调体能解释不通,林丹和李宗伟年龄相仿,再加上奥运会比赛的时间间隔比平时公开赛和世锦赛都要长,支撑比赛的体能应该足够。唯一的可能是:李宗伟的身体状况出现了异常,或者是没吃好,或者是没睡好,或者是其他影响精神状态的负面事件等等。这是最大的谜团,只有当事人才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