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rti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获得了伟大进步,科技创新放在首位,成为民族发展和国家进步的灵魂。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希望,应格外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善于运用得当的方法进行启发和引导。根据我多年的从教经验和体会,我总结了培养创新意识有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一、对创新意识有正确的认识
  合情合理的一些发现或者是特别的观察视角都有利于得出创新的观点。创新不在于这个问题是不是有人提出过,解决过,关键还是看自己解决的方法是不是新颖高效。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的深入挖掘,把社会热点,与时代紧密联系的一些观点看法引申到课堂知识当中,融会贯通的去学习教材中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
  二、营造鼓励创新的课堂氛围
  创新思维是隐藏在主体思维中的思维形式,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社会的创新发展很重要。学生心里的健康和思维的自由是创造活动的条件。要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生发出一些新的观点,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必须克服传统课堂当中的一些模式。教师是课的主角,而学生就是被动接受。这样的模式只发挥了老师的创造性,但却制约了学生创造理解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以前,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打造出双向表达的互动学习效果,使每一位同学都可以表达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让学生去做课堂的主人,并鼓励学生发表见解,进而使学生开始乐于发表见解,帮助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难免会出现服从意识,形成依赖性,导致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这时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以温和亲切的姿态,打开学生的心灵和思维,尊重、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真正能够自由表达、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懂得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同学要及时予以表扬或鼓励,让班级同学能够争相学习,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在这种教学模式的驱动下,尤其是对小学生这个思维发散能力比较强的群体来说,营造一个活泼向上的课堂氛围,就能使学生展开想象力,使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利用。
  三、激发智慧,鼓励发言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使标注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在解答学生问题时要耐心和热情,使学生把提出疑问当作一种乐趣,在解答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让学生有被认可的感觉,进而更好的激发学习热情。
  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要把握“上不封顶”的原则,一方面在掌握程度上越为熟练越好,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设限,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调动思维积极性。同学之间促进形成良好的带动作用,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对适应能力较弱的学生形成帮扶制,使组内同学共同进步,形成思维碰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质疑才能让其思考更深入,让学习热情被带动,开始主动学习,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挥
  在创新思想当中,充满着人不断进取的一种精神和力量。在科学知识当中,积累了许多人的智慧和经验。这些经验体现了人类的机智。同时,这些又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深刻认知,对后世人们起着引导作用。这些需要我们利用自己的智力因素去挖掘开发,为我们所用。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反对死记硬背,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让他们不仅了解知识的表面,还要深入研究知识的内涵,深入探究,打开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上主动要求学生自由思考。教师要对教材重新认知,从中挖掘出可创新的知识点,创设适于创新的课堂情境,喜欢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让学生客观的评价事物,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注意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运用,使学生愿意思考,开发创新能力。
  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这么说发现问题是学习的开始,解决问题是学习的过程,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发现与解决的共同作用,这样才能将创新意识深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一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靠老师的正确指导。在教学中要注重方式方法,尤其是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要尽可能的挖掘,使学生反复思索,掌握思考方式。对于表现优秀的同学要予以及时的表扬,使其他学生愿意向优秀同学学习。另一方面,同学间的相互帮助是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源泉。班级同学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每一个同学身边的其他人都会对自己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善用这种影响。利用同学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动大家思维的同时,也有利于打造良好班风。
  六、创新也要学以致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传统中,教师一直把基础知识作为重点,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训练,这样做,学生被动学习,会没有兴趣,积极性会不高。因此,教师就要把教学观念改变,实施创新教学。这时,就需要教师提出一些能引发学生兴趣的但又是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带有兴趣的去探索。教师在课堂上,把新学到的知识要迁移拓展到现实生活应用当中,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让学生接触社会,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个性充分表现,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的增强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光有语言的激发还不够,还需借助一些现代教育的手段,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晰的认知。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用电视教学,展示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材料,把这些材料加以整合,组织,这样可以对学生开阔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教师肩负的一个最重大的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把更大的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创新环境,激发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这样民族才会实现科技进步。从小学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既是个人发展的需求,也是顺应时代的表现。教师应肩负起这个责任,在教学中不断思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明德小学)
其他文献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我国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有经济学家把上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用英文字母“V”来形容,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他是这样解释的:经济的增长曲线,偏离了它原来的轨道,出现了V字形。特别是像外部突然袭击、比如遭受SARS自然灾害的时候,会出现三种形态,第一种我们称之为V字形,即快速下降和快速复苏。第二种叫做U字形,是快速下降,但是持续一段时间才开始复苏
【正】 南宋临安出现的话本中,有“小说”一家,“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博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关于这类作品何以以“小说”名之,鲁迅先生曾说:“
在建立新的特征点响应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特征点探测算法,算法以图像分块为基础,通过计算每一分块内的特征点,进行特征点连通集约简获得离散特征点集,实验证明,算法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解决了使用全局特征响应阈值造成的特征点聚集和不敏感特征点被错误剔除的问题。
针对目前实现制造资源中知识共享和服务存在的困难,提出了面向制造资源的仿真网格的体系结构。文章重点研究了基于网格的知识融合算法中的重用知识的决策问题。在仿真网格环境下,通过知识融合,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虚拟产品和制造设备的网格仿真应用平台。最后,以模具制造的贵重和关键设备为应用实例,验证了知识融合在网格中的应用机制。
摘 要:交通安全设施是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安全设施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和公路的安全行车管理,作为现代化公路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交通安全设施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施工成本控制和施工质量管理,为公路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取得提供可靠的支持。基于此,本文对交通安全设施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交通安全设施施工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
作者简介:周洋洋(1986-),女,汉族,河南许昌人,讲师,法学硕士,四川工商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摘要:翻转课堂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诸多困境,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成为必然趋势。基于具体实践,本文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希望对以后更好应用翻转课堂提高借鉴。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
今年七月,保监会把6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掌门人召集到一起,就上半年工作情况召开工作会议。这次会议至少有两点值得人们关注,第一,这是全国6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一把手”第一次一个不少地被保监会召集到一起;其二,保监会的五位高官全部到场,与保险巨头面对面沟通各自看法,并透露了监管层的政策趋向。那么,保监会破天荒地召集如此高规格的会议,是整军待发、还是协调规则?对市场又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60家保险公
摘要:有效性”,指的是在尽量少的时间、材料和精力输入的情况下,使学生得到尽量多的进步和发展,并且需要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应扮演合适角色,促进学生发展;应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有效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出多变性、实用性、灵活性、创新性等特点,网络教学正用它自己的魅力走进数学课堂
【正】王蒙有一类小说是反映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从语言角度分析,这些作品边塞气息甚浓。其特色主要表现为用维语增强作品的魅力。
摘要:高校数学课程作为高等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其他理工类课程的基础。其中数学建模则是统计数据和分析数据核心数学工具,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频繁。因此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加大对建模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高校数学模型教学的教学现状入手,对当前高校数学建模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出了建议,旨在提升数学模型教学中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紧密程度。  关键词:高校数学;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