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日中国,能写作却不写作无疑是一种浪费。犹如一位老农,有那么多耕作经验却任凭田地荒芜是一种浪费;犹如一名少女,有那么多恋爱时光却执迷于现实利益是一种浪费;犹如一个官员,有那么多机会去为百姓谋福祉却潜入腐朽的酱缸是一种浪费。不写作的浪费可能更让人惋惜。如果中国尚处于转型期是真实的事实,那么,比比皆是、令人扼腕乃至仰天长叹的各种奇怪现象,也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成为短时期难以破解的真实的事实。多少代人已在、正在和将在这种真实的事实面前,任由时光蹉跎于愁怨与愤慨的情绪里,成为历史的炮灰,成为不见硝烟的牺牲者。作家不能以一己之力改变现实,也不能以自己的写作拯救众生,但至少可以用文字这一工具,复活这些炮灰和牺牲者,复原随光阴流逝、任谁都无可奈何的真实的事实。这样的复活与复原,未必能在依然如故的境况中泛起多少涟漪,但至少是一缕小小的火焰。众多的火焰汇集,将化作一束文学之光,它不能照亮未来的路,但至少能照亮未来一些人的眼睛。这些人将传递火焰的信息,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未来的转变。文学之用,当在于此。而作家不写作的浪费,也在于此。所以我必须写。当属于我的时代随我而逝,至少可以说,我没有浪费自己。
从我的角度而言,我喜欢写作,但未必热爱写作。更多时候,写作是我存在的证据,也是我所判断的这个时代最有意义的行为方式。坦白来说,我更热爱我只能身处其中不满百年的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我的眼睛和思维所能抵达的每一个人,也热爱自己,因为我热爱生命。我愿意相信轮回,所以我愿意相信生而为人的不易。我不能把“人”的一生,全部消耗于非人的岁月里。所以我从小就瞪大眼睛,在老家那块巴掌大的地盘上,观察日落月出,观察左邻右里,人们表情的诞生与消失,都是我眼里的常客;竖起耳朵,聆听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鬼神故事,人们嘴里每一个语言的泡泡,都会在我心里种下细小的根须;扬起脑袋,任凭车轮在脑海里驰骋碾压,思考为什么,思考怎么回事,思考“我”和“他们”,思考生与死、爱与恨。这些儿时仿佛天性使然的习惯,延续至今。我可以一文不名,但我的眼睛、我的耳朵和我的脑袋,始终富裕有余。我下意识地用文字记录所见所闻所思,仿佛用文字为它们建造一块纪念碑,并因此相信,逝者可以不死。我感觉到写作的快乐,更感觉到生而为人的快乐。如果身为旁观者,这种快乐可能很残忍,然而,我并不置身事外,在所有的残忍之中,我是一个结结实实的参与者。倘若我施放了残忍之箭,前方的箭靶,也一样有我自己的身影。所以,我的写作不只是为了快乐,因为自己已在内心挥起一道道鞭影。我分成两个我:一位在旁观,一位在自我修理。也许这就是每一位以“真正”来形容的作家的本质。
我写诗,也写小说,但既不是职业诗人,也不是职业小说家。一种原本无关现实利益的行为方式,一旦与“职业”挂钩,不可避免地要落入现实的窠臼。我尽量避免,让写作本身往理想主义靠拢。写作当然应该是理想主义的行为。我可以列举出一长串如同佛珠般的名字,他们生前或身后被冠以大师之名。他们当然都是理想主义者无疑。抛开理想,写作才可以说“是个屁”,甚至“屁”都不是。我的社会职业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因为这份工作,我养活了全身的细胞,让全身的血液都在食物的激励之下汹涌澎湃,有一张床供我休息,有很多衣服供我蔽体。这就够了,我有了写作的力气。于是我写诗,用诗歌的手术刀,解剖自己所谓的灵魂;写小说,用小说的大银幕,播放我所感所知的一切。面对比古榕树根茎还要复杂的人生,小说浑然天成的巨大仓库,恰好可以用来分批盛放这些复杂之物。从这一点而言,小说的伟大不言而喻。它用它永动机似的顽强肠胃,吸纳着世间的一切杂物,比诗歌多了几分包容,比散文多了几分耐力。尽管我更乐于以诗人自居,但对于小说的写作,从来不敢轻视,甚至比中国许多所谓小说家们更不敢轻视小说写作。我轻轻地打开电脑,搜索大脑里储存的所有信息,抽一支烟,踱一会儿步,再抽一支烟,再踱一会儿步,坐定,抓耳挠腮,唉声叹气,像一名没人认领的无辜的孩子,而后,重重地敲击键盘,每一个字都尽可能带着血肉,每一个人物、每一种生活,都尽可能贯穿一小截时代的经脉。尽管我还不能肯定,我的小说已经是无与伦比的成品,但我能肯定的是,即便只是半成品,也能供人咀嚼一阵。
摘自《西湖》
从我的角度而言,我喜欢写作,但未必热爱写作。更多时候,写作是我存在的证据,也是我所判断的这个时代最有意义的行为方式。坦白来说,我更热爱我只能身处其中不满百年的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我的眼睛和思维所能抵达的每一个人,也热爱自己,因为我热爱生命。我愿意相信轮回,所以我愿意相信生而为人的不易。我不能把“人”的一生,全部消耗于非人的岁月里。所以我从小就瞪大眼睛,在老家那块巴掌大的地盘上,观察日落月出,观察左邻右里,人们表情的诞生与消失,都是我眼里的常客;竖起耳朵,聆听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鬼神故事,人们嘴里每一个语言的泡泡,都会在我心里种下细小的根须;扬起脑袋,任凭车轮在脑海里驰骋碾压,思考为什么,思考怎么回事,思考“我”和“他们”,思考生与死、爱与恨。这些儿时仿佛天性使然的习惯,延续至今。我可以一文不名,但我的眼睛、我的耳朵和我的脑袋,始终富裕有余。我下意识地用文字记录所见所闻所思,仿佛用文字为它们建造一块纪念碑,并因此相信,逝者可以不死。我感觉到写作的快乐,更感觉到生而为人的快乐。如果身为旁观者,这种快乐可能很残忍,然而,我并不置身事外,在所有的残忍之中,我是一个结结实实的参与者。倘若我施放了残忍之箭,前方的箭靶,也一样有我自己的身影。所以,我的写作不只是为了快乐,因为自己已在内心挥起一道道鞭影。我分成两个我:一位在旁观,一位在自我修理。也许这就是每一位以“真正”来形容的作家的本质。
我写诗,也写小说,但既不是职业诗人,也不是职业小说家。一种原本无关现实利益的行为方式,一旦与“职业”挂钩,不可避免地要落入现实的窠臼。我尽量避免,让写作本身往理想主义靠拢。写作当然应该是理想主义的行为。我可以列举出一长串如同佛珠般的名字,他们生前或身后被冠以大师之名。他们当然都是理想主义者无疑。抛开理想,写作才可以说“是个屁”,甚至“屁”都不是。我的社会职业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因为这份工作,我养活了全身的细胞,让全身的血液都在食物的激励之下汹涌澎湃,有一张床供我休息,有很多衣服供我蔽体。这就够了,我有了写作的力气。于是我写诗,用诗歌的手术刀,解剖自己所谓的灵魂;写小说,用小说的大银幕,播放我所感所知的一切。面对比古榕树根茎还要复杂的人生,小说浑然天成的巨大仓库,恰好可以用来分批盛放这些复杂之物。从这一点而言,小说的伟大不言而喻。它用它永动机似的顽强肠胃,吸纳着世间的一切杂物,比诗歌多了几分包容,比散文多了几分耐力。尽管我更乐于以诗人自居,但对于小说的写作,从来不敢轻视,甚至比中国许多所谓小说家们更不敢轻视小说写作。我轻轻地打开电脑,搜索大脑里储存的所有信息,抽一支烟,踱一会儿步,再抽一支烟,再踱一会儿步,坐定,抓耳挠腮,唉声叹气,像一名没人认领的无辜的孩子,而后,重重地敲击键盘,每一个字都尽可能带着血肉,每一个人物、每一种生活,都尽可能贯穿一小截时代的经脉。尽管我还不能肯定,我的小说已经是无与伦比的成品,但我能肯定的是,即便只是半成品,也能供人咀嚼一阵。
摘自《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