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教育是当今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任务就是在向学生普及美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和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自己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语言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语文的审美教育,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是构成语文素质整体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新课改后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肩负着审美教育的使命,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作品中“美”的理解和感受,进而提高自己审美情趣和语言欣赏水平。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1 熟记名言名句,提高学生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虽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体悟生命的范本,能大大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体验,从而真正体现语文课的美育价值。事实上,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艺术品位的同时,也提高着学生的人生品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人生的思考,建立健康独立的人格。
2 诵读,让学生反复品读教材中的语言美
诵读,《辞源》解释为:“念,熟读”,它是提高学生语文教材中关于美的鉴赏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用示范诵读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作品的背景以及情感,并且带领他们反复朗读,并读出感情,让学生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作品所表达的意境。这个过程是含英咀华的过程,也是把经典的语言“融”入个人身心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诵读为主、辅之以分析点拨的教学方法,分步骤先后采用范读、个别读、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吟咏中把文章的语言符号幻化为真实的画面和情景,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状态,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和乡情美并陶醉在作者创造的美的世界里。
3 善于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课堂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核心环节,而语言的艺术魅力和语言美感除了通过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来表达,更重要是透过看似平淡的语言细节描写能更恰如其分地表达真实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思想,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和体会教材中的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赏析能力。
4 激发情感,渲染情景,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审美的一个特征是情感体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也意识到教学中不应该孤立地进行文本阐释,而是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明确阅读作品不仅仅依靠技术、技巧,更重要的是依靠读者自己的生活、情感、文化积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能沉浸到文本给予的特定审美情调中,把握住文本的审美内涵,通过自身的语态、表情、手势、语言方式以及讲析节奏的张驰抑扬,创设出某种生动的审美情境,让学生参与审美体验。事实上,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文学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心理活动过程,要使学生产生美的心理律动,获得美的情感体验,教师就必须“动之以情”,渲染情景,用情感打动学生,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这样看来,教师和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就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而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能动的积极的再创造,师生双方都需要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情、记忆,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愿望,给作品形象以补充,使作品形象更加具体,更加丰富,并使之活起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必须让学生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体味玩赏深层的审美意象,或心驰神往,或心领神会,甚至达到“象喜亦喜,象忧亦忧”的情感共鸣境界。
有了师生双方的联想和想象,语文教学过程中便会出现各种奇迹:那文字符号就可幻化成栩栩如生的形象;那静态的白杨树就有了生命;那流淌的春水就有了情感;那古代的、外国的文学作品也就能让师生的神思遨游于远古世界,心驰神往于异国土地,浏览异地风光,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无形胜有形的真实意境。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直观的、直感的、情感的、审美的语言素质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语文的世界应该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开启学生丰富情感的世界。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课堂,创造审美的环境和气氛,把学生引导到作品“美”的境界之中,使学生在提高自己的语言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语言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语文的审美教育,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是构成语文素质整体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新课改后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肩负着审美教育的使命,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作品中“美”的理解和感受,进而提高自己审美情趣和语言欣赏水平。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1 熟记名言名句,提高学生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虽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体悟生命的范本,能大大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体验,从而真正体现语文课的美育价值。事实上,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艺术品位的同时,也提高着学生的人生品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人生的思考,建立健康独立的人格。
2 诵读,让学生反复品读教材中的语言美
诵读,《辞源》解释为:“念,熟读”,它是提高学生语文教材中关于美的鉴赏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用示范诵读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作品的背景以及情感,并且带领他们反复朗读,并读出感情,让学生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作品所表达的意境。这个过程是含英咀华的过程,也是把经典的语言“融”入个人身心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诵读为主、辅之以分析点拨的教学方法,分步骤先后采用范读、个别读、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吟咏中把文章的语言符号幻化为真实的画面和情景,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状态,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和乡情美并陶醉在作者创造的美的世界里。
3 善于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课堂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核心环节,而语言的艺术魅力和语言美感除了通过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来表达,更重要是透过看似平淡的语言细节描写能更恰如其分地表达真实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思想,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和体会教材中的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赏析能力。
4 激发情感,渲染情景,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审美的一个特征是情感体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也意识到教学中不应该孤立地进行文本阐释,而是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明确阅读作品不仅仅依靠技术、技巧,更重要的是依靠读者自己的生活、情感、文化积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能沉浸到文本给予的特定审美情调中,把握住文本的审美内涵,通过自身的语态、表情、手势、语言方式以及讲析节奏的张驰抑扬,创设出某种生动的审美情境,让学生参与审美体验。事实上,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文学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心理活动过程,要使学生产生美的心理律动,获得美的情感体验,教师就必须“动之以情”,渲染情景,用情感打动学生,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这样看来,教师和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就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而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能动的积极的再创造,师生双方都需要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情、记忆,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愿望,给作品形象以补充,使作品形象更加具体,更加丰富,并使之活起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必须让学生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体味玩赏深层的审美意象,或心驰神往,或心领神会,甚至达到“象喜亦喜,象忧亦忧”的情感共鸣境界。
有了师生双方的联想和想象,语文教学过程中便会出现各种奇迹:那文字符号就可幻化成栩栩如生的形象;那静态的白杨树就有了生命;那流淌的春水就有了情感;那古代的、外国的文学作品也就能让师生的神思遨游于远古世界,心驰神往于异国土地,浏览异地风光,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无形胜有形的真实意境。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直观的、直感的、情感的、审美的语言素质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语文的世界应该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开启学生丰富情感的世界。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课堂,创造审美的环境和气氛,把学生引导到作品“美”的境界之中,使学生在提高自己的语言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