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預后的价值。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2例,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方法,试验组采取健康教育、心理支持、饮食护理、运动及呼吸功能锻炼等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呼吸功能;生活质量
3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64-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我们对COPD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科COPD患者72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修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其中男43例,女29例;年龄38岁-78岁,平均年龄(56.51±10.41)岁;症状轻度25例,中至重度51例;病程11个月-35个月,平均(17.21±7.04)个月。2组患者一般情况、病程、病情及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重症患者、语言障碍、自理能力差及并有其他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患者。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下护理干预措施。①入院宣教:保持病室安静、整洁,保持通风良好,室内温湿度适宜。②心理干预:慢阻肺患者多为老年长期患病患者,经济收入低,入院后情绪焦虑、烦躁、抑郁,护士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及同情心,取得患者的信任,通过观察、交流,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③饮食护理:保证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食物,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增强营养,改善营养状况和呼吸肌功能;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及刺激性食物。④运动锻炼:提高耐力,嘱患者做渐进性耐力运动训练,如步行、上下楼、保健体操、太极拳等。⑤呼吸功能训练:主要有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掌握其方法及技巧;进行有效咳嗽及排痰;合理氧疗,告知吸氧的重要性,积极吸氧。
1.3评价指标观察对照组及治疗组出院后3个月肺功能、生活质量情况。
1.3.1肺功能测定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选用Vmax229肺功能仪监测肺功能。
1.3.2生活质量监测参照圣乔治呼吸问卷评价慢性气流受限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程度,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临床症状、活动能力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问卷共50题,满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差。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肺功能情况经过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肺功能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病情反复,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及治疗方法,对COPD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控制气道炎症,减少发病次数,缓解肺功能下降的程度和速度,改善呼吸,提高生活质量。
3.2运动锻炼能使机体耐力增强利用氧的效率增加,无氧阈值提高,从而使机体的能量储备提高,改善患者症状工作和运动忍受度。呼吸功能锻炼通过用力呼吸的训练,使吸气肌和呼气肌及其辅助肌肉主动参与收缩,能延缓呼气流速,延长吸气、呼气时间,降低呼吸频率,减少残气量,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缺氧症状。表1显示:COPD患者经过运动锻炼及呼吸功能锻炼可使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心理情绪有所缓解,说明呼吸功能锻炼能显著提高COPD患者生活质量。
3.3由表2可以看出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住院期间,积极的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助于患者树立信心及耐心,可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充分认识到合理饮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提高自护或照护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可见,积极的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可增强患者肺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大价值。
参考文献
[1]施焕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9-315.
[2]王亚琴,郑彩娥.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5-27.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呼吸功能;生活质量
3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64-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我们对COPD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科COPD患者72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修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其中男43例,女29例;年龄38岁-78岁,平均年龄(56.51±10.41)岁;症状轻度25例,中至重度51例;病程11个月-35个月,平均(17.21±7.04)个月。2组患者一般情况、病程、病情及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重症患者、语言障碍、自理能力差及并有其他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患者。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下护理干预措施。①入院宣教:保持病室安静、整洁,保持通风良好,室内温湿度适宜。②心理干预:慢阻肺患者多为老年长期患病患者,经济收入低,入院后情绪焦虑、烦躁、抑郁,护士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及同情心,取得患者的信任,通过观察、交流,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③饮食护理:保证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食物,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增强营养,改善营养状况和呼吸肌功能;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及刺激性食物。④运动锻炼:提高耐力,嘱患者做渐进性耐力运动训练,如步行、上下楼、保健体操、太极拳等。⑤呼吸功能训练:主要有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掌握其方法及技巧;进行有效咳嗽及排痰;合理氧疗,告知吸氧的重要性,积极吸氧。
1.3评价指标观察对照组及治疗组出院后3个月肺功能、生活质量情况。
1.3.1肺功能测定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选用Vmax229肺功能仪监测肺功能。
1.3.2生活质量监测参照圣乔治呼吸问卷评价慢性气流受限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程度,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临床症状、活动能力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问卷共50题,满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差。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肺功能情况经过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肺功能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病情反复,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及治疗方法,对COPD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控制气道炎症,减少发病次数,缓解肺功能下降的程度和速度,改善呼吸,提高生活质量。
3.2运动锻炼能使机体耐力增强利用氧的效率增加,无氧阈值提高,从而使机体的能量储备提高,改善患者症状工作和运动忍受度。呼吸功能锻炼通过用力呼吸的训练,使吸气肌和呼气肌及其辅助肌肉主动参与收缩,能延缓呼气流速,延长吸气、呼气时间,降低呼吸频率,减少残气量,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缺氧症状。表1显示:COPD患者经过运动锻炼及呼吸功能锻炼可使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心理情绪有所缓解,说明呼吸功能锻炼能显著提高COPD患者生活质量。
3.3由表2可以看出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住院期间,积极的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助于患者树立信心及耐心,可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充分认识到合理饮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提高自护或照护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可见,积极的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可增强患者肺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大价值。
参考文献
[1]施焕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9-315.
[2]王亚琴,郑彩娥.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