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国内会展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地市党报如何围绕本地区经济发展重点任务,不断做好做活会展新闻,显得越来越重要。贴近市民需求,促使会展新闻民生化,同时服务会展工作,做到官方满意、民间称好,报社也获益,既是本文所探讨的方向。
【关键词】会展经济 会展新闻 市民诉求
如今,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展,已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随之产生的会展经济,更引起地方党委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地市党报,作为一个地方主流的、对本地重大新闻事件最有话语权的舆论阵地,该如何报道会展事件,已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可以说已成为如今地市党报新增的必修课之一。
“会中报道”是关键
整个会展新闻报道按时间顺序可划分为会前、会中、会后三个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块,当是“会中报道”,它是会展新闻的核心,也是整个会展新闻中最易出彩也最难做好的一部分。
笔者主要承担了两届江门市农业博览会的“会中报道”,所作的报道受到了较好的评价。那么,如何做好“会中报道”呢?笔者的经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跑起来做会展新闻才精彩!”此一“跑”,绝不是蜻蜓点水,每天去展览现场露个脸,找点皮毛的东西,写个“豆腐干”消息就了事了,而是要力争做到:每天至少发现一、两个兴奋点,通过深入采访,写出一篇立意深远、生动活泼的新闻,次日见报。笔者期望用这样的报道实现两个重要目的:一是发现并与受众分享会展每天的“亮点”;二是在新闻上“炒”热会展,展示其魅力,吸引更多群众关注。为此,笔者每天至少在农博会现场呆上四个小时,带着问题,不断与展览方、参观群众接触,经历“怀疑——更新——矫正”的过程,直到挖掘出展览当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而跑中见亮点的过程,是一个观点修正的过程。记者原先预想可能的报道“热点”,在询问、观察与思考当中,极有可能作出新调整,同时,也会在“跑”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线索。如第二届农业博览会的次日,记者在观察中发现,有几个展区参观者极多,这既表明这些展区有特色,是博览会的“闪光点”,也代表了近年江门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与方向,富有新闻价值。为此,笔者又进行了深入采访,撰写出《农博会哪些展区最抢眼?六大亮点作“导游”》,以生动的笔触再现热闹的场景,再加上农业部门的简略评述,新闻见报后反响良好。
反思当中有发现。就是说,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对比,多思考前几天的报道有什么不足,有什么遗漏的地方,这是会展新闻阶段性经验总结与写作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发现最佳新闻线索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样不容马虎。如在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笔者采写了高水准的博览活动得到农业部领导称赞、市民参观热情空前高涨等题材,但总感到缺少些什么。为此,笔者采访了数位参观的农民以及几个参展单位,也发现农博会确实成为广大农民挑选新品种、学习新技术的一个良好机遇,由此采写出新闻《农博会成农民最喜爱的节日》,于次日见报,得到了市民的好评。
报道要紧贴市民诉求
这就是说,会展新闻要力求民生化。市民对一个主题会展,总有他们最关注的兴奋点,“会展与老百姓生活有什么关联”、“老百姓逛展览最喜欢什么”、“他们对办好会展有什么建议”等等,记者都要心中有数,通过合适的新闻题材加以反映。
在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举办期间,《江门日报》酝酿推出了一个“小记逛农博”的版块,5位年轻记者实地到农博会现场“望、闻、听、查”,观察博览会上的新鲜事,捕捉参观市民的反应,了解他们更想知道哪些新知识等,随后用生动活泼的笔触,撰写出富有现场感的故事,将第二届农业博览会的稻文化展区、农机展区、生态农业展区、茶文化展区、农业文化展区、农趣运动会等,通过“小记逛农博”这一文本创新形式,一一介绍出来。报道受到了市民的普遍关注,也为博览会引来了更多的参观者。两届农业博览会期间,在广场展销的地区特色农产品受到了市民热捧,日均销售额近100万元。广场展销只是博览活动一部分,看似并不突出,但是市民的喜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对“三农”工作的关注。
做一个有型出彩的会刊
这样的会刊要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其一,内容丰富,但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其二,印制较精美,装饰有档次;其三,页数不需要多,控制在25页左右最好,便于与会领导和嘉宾携带。
会刊的制作,一定要取得承办部门的支持,与他们共同策划好、制作好。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支持,减少报社出版会刊的支出;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与职能部门的沟通,更加明确本次会展的主题。沟通还有一个作用,因为参加展销的厂商,大多与职能部门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有了职能部门的支持,报社就能在合理、合情的范畴内,更为便利地展开广告业务。这样,本地厂商借会刊“露脸”,展示实力与形象的同时,报社也借会展实现增收的目的。
江门市第一届农业博览会于2008年12月举办,我们计划办会刊的想法,与承办的职能部门——江门市农业局一拍即合。经过沟通,农业局领导从会展宣传经费中拨出3万元给报社,支持会刊出版。因为会刊为彩色印刷,部分用纸是铜版纸,同时需要装订成册,成本较高。除这3万元以外,报社当期还拉回广告数万元,在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同时,报社也有部分经济所得。
当然,一个会刊的“有型”,除形式以外,更需要有沉甸甸的内容。分管农业的市领导谈本地区农业发展情况,以及举办博览会的初衷与设想;所辖7个市(区)农业发展情况以及特色;江门地区特色农产品概况;本地区发展科技农业、产业化的经验,以及江门这一南粤“农业大市”在广东省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农业博览会的展区分布等内容,在一本印制精美的会刊中几乎“一网打尽”。
取名为“农门宴”(形象并且响亮)的第一期农博会会刊,受到了江门市分管领导、农业部门以及嘉宾的喜爱。因为首次的成功,第二期农博会会刊得到了农业部门更多的支持,采写、广告业务、制作等更加得心应手。这一期会刊以“绿色农业”为主调,突出宣传了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江门现代农业新成就,在2010年12月江门市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举办之时出版,再次赢得了各界的好评。
(作者单位:江门日报时政新闻部)
责编:刘冰石
【关键词】会展经济 会展新闻 市民诉求
如今,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展,已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随之产生的会展经济,更引起地方党委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地市党报,作为一个地方主流的、对本地重大新闻事件最有话语权的舆论阵地,该如何报道会展事件,已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可以说已成为如今地市党报新增的必修课之一。
“会中报道”是关键
整个会展新闻报道按时间顺序可划分为会前、会中、会后三个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块,当是“会中报道”,它是会展新闻的核心,也是整个会展新闻中最易出彩也最难做好的一部分。
笔者主要承担了两届江门市农业博览会的“会中报道”,所作的报道受到了较好的评价。那么,如何做好“会中报道”呢?笔者的经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跑起来做会展新闻才精彩!”此一“跑”,绝不是蜻蜓点水,每天去展览现场露个脸,找点皮毛的东西,写个“豆腐干”消息就了事了,而是要力争做到:每天至少发现一、两个兴奋点,通过深入采访,写出一篇立意深远、生动活泼的新闻,次日见报。笔者期望用这样的报道实现两个重要目的:一是发现并与受众分享会展每天的“亮点”;二是在新闻上“炒”热会展,展示其魅力,吸引更多群众关注。为此,笔者每天至少在农博会现场呆上四个小时,带着问题,不断与展览方、参观群众接触,经历“怀疑——更新——矫正”的过程,直到挖掘出展览当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而跑中见亮点的过程,是一个观点修正的过程。记者原先预想可能的报道“热点”,在询问、观察与思考当中,极有可能作出新调整,同时,也会在“跑”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线索。如第二届农业博览会的次日,记者在观察中发现,有几个展区参观者极多,这既表明这些展区有特色,是博览会的“闪光点”,也代表了近年江门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与方向,富有新闻价值。为此,笔者又进行了深入采访,撰写出《农博会哪些展区最抢眼?六大亮点作“导游”》,以生动的笔触再现热闹的场景,再加上农业部门的简略评述,新闻见报后反响良好。
反思当中有发现。就是说,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对比,多思考前几天的报道有什么不足,有什么遗漏的地方,这是会展新闻阶段性经验总结与写作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发现最佳新闻线索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样不容马虎。如在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笔者采写了高水准的博览活动得到农业部领导称赞、市民参观热情空前高涨等题材,但总感到缺少些什么。为此,笔者采访了数位参观的农民以及几个参展单位,也发现农博会确实成为广大农民挑选新品种、学习新技术的一个良好机遇,由此采写出新闻《农博会成农民最喜爱的节日》,于次日见报,得到了市民的好评。
报道要紧贴市民诉求
这就是说,会展新闻要力求民生化。市民对一个主题会展,总有他们最关注的兴奋点,“会展与老百姓生活有什么关联”、“老百姓逛展览最喜欢什么”、“他们对办好会展有什么建议”等等,记者都要心中有数,通过合适的新闻题材加以反映。
在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举办期间,《江门日报》酝酿推出了一个“小记逛农博”的版块,5位年轻记者实地到农博会现场“望、闻、听、查”,观察博览会上的新鲜事,捕捉参观市民的反应,了解他们更想知道哪些新知识等,随后用生动活泼的笔触,撰写出富有现场感的故事,将第二届农业博览会的稻文化展区、农机展区、生态农业展区、茶文化展区、农业文化展区、农趣运动会等,通过“小记逛农博”这一文本创新形式,一一介绍出来。报道受到了市民的普遍关注,也为博览会引来了更多的参观者。两届农业博览会期间,在广场展销的地区特色农产品受到了市民热捧,日均销售额近100万元。广场展销只是博览活动一部分,看似并不突出,但是市民的喜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对“三农”工作的关注。
做一个有型出彩的会刊
这样的会刊要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其一,内容丰富,但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其二,印制较精美,装饰有档次;其三,页数不需要多,控制在25页左右最好,便于与会领导和嘉宾携带。
会刊的制作,一定要取得承办部门的支持,与他们共同策划好、制作好。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支持,减少报社出版会刊的支出;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与职能部门的沟通,更加明确本次会展的主题。沟通还有一个作用,因为参加展销的厂商,大多与职能部门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有了职能部门的支持,报社就能在合理、合情的范畴内,更为便利地展开广告业务。这样,本地厂商借会刊“露脸”,展示实力与形象的同时,报社也借会展实现增收的目的。
江门市第一届农业博览会于2008年12月举办,我们计划办会刊的想法,与承办的职能部门——江门市农业局一拍即合。经过沟通,农业局领导从会展宣传经费中拨出3万元给报社,支持会刊出版。因为会刊为彩色印刷,部分用纸是铜版纸,同时需要装订成册,成本较高。除这3万元以外,报社当期还拉回广告数万元,在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同时,报社也有部分经济所得。
当然,一个会刊的“有型”,除形式以外,更需要有沉甸甸的内容。分管农业的市领导谈本地区农业发展情况,以及举办博览会的初衷与设想;所辖7个市(区)农业发展情况以及特色;江门地区特色农产品概况;本地区发展科技农业、产业化的经验,以及江门这一南粤“农业大市”在广东省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农业博览会的展区分布等内容,在一本印制精美的会刊中几乎“一网打尽”。
取名为“农门宴”(形象并且响亮)的第一期农博会会刊,受到了江门市分管领导、农业部门以及嘉宾的喜爱。因为首次的成功,第二期农博会会刊得到了农业部门更多的支持,采写、广告业务、制作等更加得心应手。这一期会刊以“绿色农业”为主调,突出宣传了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江门现代农业新成就,在2010年12月江门市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举办之时出版,再次赢得了各界的好评。
(作者单位:江门日报时政新闻部)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