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应用螺旋CT评价早期移动裂隙两侧的牙齿给予植骨区适当的功能刺激能否减少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植入骨的吸收,增加新骨的形成,从而提高植骨手术成功率及植骨效果.方法 牙槽突裂患者12例,年龄9~13岁,分为两组:正畸牙移动组(A组),在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早期进行正畸牙移动;对照组(B组)只是行自体骨牙槽突裂植骨术.在植骨前后和正畸治疗后进行三维CT扫描,并对获得数据进行重建分析,观察正畸牙移入植骨区域后
【机 构】
:
510120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口腔科,510120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口腔科,510120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口腔科,510120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口腔科,510120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螺旋CT评价早期移动裂隙两侧的牙齿给予植骨区适当的功能刺激能否减少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植入骨的吸收,增加新骨的形成,从而提高植骨手术成功率及植骨效果.方法 牙槽突裂患者12例,年龄9~13岁,分为两组:正畸牙移动组(A组),在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早期进行正畸牙移动;对照组(B组)只是行自体骨牙槽突裂植骨术.在植骨前后和正畸治疗后进行三维CT扫描,并对获得数据进行重建分析,观察正畸牙移入植骨区域后,正畸牙位置及牙槽骨的形态及体积变化.结果 两组在术前裂隙宽度及牙槽突裂体积均未见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A组的新骨成骨体积为(0.98±0.23) mm3,显著大于B组的(0.73±0.15) mm3.新骨形成率在A组为(72.5±11.9)%,显著大于B组的(53.2±9.7)%.牙槽突裂患者自体骨植骨术后,早期正畸牙移动可顺利使裂隙侧牙齿移入植骨区域,正畸牙的牙根尖位置发生明显的位移,CT断面未见明显牙根吸收.结论 早期正畸牙移动可明显减少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植入骨的吸收,其对植入骨的改建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医患矛盾和信任危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施行美容外科手术,因个别受术者急切的求美心情和不切实际的求美期望,以及医学知识欠缺等原因,往往使这类手术后的纠纷更加凸显,呈现出易发、多发和处理难度大等特点.我们对263例美容外科手术医疗纠纷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思考,以从中探寻有益启示和规律。
目的 评价微等离子束技术(micro-plasma technology,MPT)与铒激光像束模式(2940 nm Er∶YAG laser)治疗陈旧性轻度和中度烧伤瘢痕的临床疗效、适应证及不良反应.方法 265例随机分为2组,MPT组136例,Er∶YAG组129例.分别治疗2~6次.结果 MPT组与Er∶YAG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3.52%和44.95%,治愈率分别为28.67%和15.50%,
目的 通过三维重建测量下颌角各相关角度和下颌角间距,探讨各数据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60例成年女性头颅螺旋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下颌角各相关角度以及下颌角间距.测量结果输入SPSS13.0软件,分析下颌角各相关角度间以及各相关角度与下颌角间距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下颌角相关角度:下颌角(124.28±4.12)°,下颌仰角(25.52±2.22)°,下颌角外翻角(9.35±7.85)°,下颌夹角(
口腔医学美学是口腔医学与美学的结合,是以美学理论指导口腔医学实践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口腔修复体也正在由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发展[1].因此,对于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系统地学习美学的知识和原理,还要应用在口腔修复实践上.近年来,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对已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做进一步改进,注重提高美学修复的实战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地与患者沟通,较好地完成了口腔美学修复病例,取得良好的效果。
目的 探讨头皮复发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近3年收治的7例头皮复发性DFSP患者行回顾性分析.肿瘤术中先行活检做冰冻切片病理检查,确认为阳性病例后行距肿瘤边缘≥3 cm的扩大切除术,基底深部的颅骨组织如亦被侵及,一并做颅骨外板清除或全层颅骨切除.切除标本再次行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证实切缘和基底肿
目的 探索改良“荷包”缝合法在皮肤圆形缺损的修复中,对术中张力调节及术后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面部皮肤圆形病灶患者28例,沿病灶边缘切除,先利用皮内“荷包”缝合,缩小圆形缺损面积.再行顺皮纹方向的对位缝合达到I期线性闭合,术后7d拆线,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面部器官无变形及移位,线性瘢痕长度较术前病灶长径短。除1例患者拆线后切口表皮裂开.其余切口均I期愈合,随访3个月至1年.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改
病例 患者女,65岁,睑袋形成多年.2个月前在外院行睑袋矫正术,术后出现右侧下睑外翻,1个月后行修复术,在外眦处眶骨膜上悬吊下睑皮肤,外翻未能矫正[1].术前常规检查均正常.专科检查:下睑缘松弛,睑板退缩,右侧下睑缘外翻。
目的 探讨小切口阻断血管对反流轴型皮瓣转移前延迟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对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8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小切口手术延迟组)与对照组(皮瓣即刻转移组),每组40只,实验组皮瓣分别再分成延迟1周组,延迟2周组,延迟3周组和延迟4周组,每组10只.选取自大鼠下背部髂腰动脉区域面积5 cm×1 cm,跨越中线区2.5 cm,作为反流轴型皮瓣模型.小切口手术结扎阻断其一侧供血的血管
乳腺的良性肿瘤包括乳腺纤维瘤、乳腺囊性增生、乳腺大导管乳头状瘤、脂肪瘤等,是青、中年女性的常见病之一.而乳房不仅是女性第2性征的标志,更是展现女性曲线体形美的器官,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许多女性对自己的乳房外观美感更加重视.肿瘤切除术后的切口瘢痕明显程度,虽然不在外露部位,但是也影响美观.我们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应用乳晕部扇形切口的方法行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取得满意效果。
我们于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使用皮内注射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一、临床资料门诊确诊为黄褐斑40例.患者均为女性,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03年拟定的黄褐斑的诊断标准[1].经伍德灯(上海希格玛高技术有限公司)检查后确诊为真皮型和混合型的黄褐斑患者,皮损形态为面颊形、下颌形和面部中央形[2].患者年龄28~55岁,平均38岁;病程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