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和成长中,承担重要角色的是课程体系的建设,一个学科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需要通过该学科的课程体系体现出来,英语专业也不例外。本文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出发,发掘目前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进入本世纪以来,国际上各国经济、科技实力的角逐愈来愈激烈,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离不开各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近些年来受到高校扩招的影响,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下滑的趋势,英语专业的生源质量也收到波及。
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交替影响下,很多学者针对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学者们普遍认为,英语专业的课程不能等同于语言培训,除了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要使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适应培养复合型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要。
1 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英语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播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根据这个培养目标,英语专业课程产生了三个类型,包括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课。
《大纲》还提出了四方面的标准“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其中“扎实的基本功”指的是英语语言能力,即一般所谓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宽广的知识面”是指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指的是“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包括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以及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它专业知识。
2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程分类缺乏科学性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一般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四个模块。很多高校通识课程的安排等同于时事政治,甚至有的高校将《大纲》规定归入专业必修课的第二外语也归到通识课程当中,显然课程分类很不科学。
另外,对于专业基础、必修和选修课的分类也比较混乱,例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课程都应该属于专业基础课,但是有的高校把翻译、写作等列为专业必修课。
2.2 课时安排缺乏合理性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四个模块的课时安排并不合理。很多高校的通识课程所占课时比重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专业基础和必修课程各占百分之二十多,而专业选修课程所占课时比重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相差十分悬殊。这种培养方式使学生既不能打下良好的听说读写译基础,也不能拓宽语言文化知识面,难以造就高端人才。
2.3 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等学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应该毕业后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服务,但是目前很多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更倾向于在政府或者学校工作,而不愿意到企业当中去,这说明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些跟市场和企业的需要相脱节。据调查,翻译人才的市场需求量,每年以成倍的速度增长,但是却只有较少的毕业生能够承担起实际的翻译工作,这是由于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过多地倾向语言类课程,不重视翻译职业需要的人文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
2.4 课程评价体系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整体的评价取过于看中奖惩,不重视激励,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讲,确实能因为奖励而精神愉悦,但落后的学生则会因为惩罚丧失信心,不利于激发落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评价渠道比较单一,不重视师生互评或者自评,不利于激发教师的热情;再次,评价的内容倾向于知识考核,更看重的是学生的成绩,不利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
3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问题之对策
3.1 根据课程模块的性质对课程进行合理分类
通识课程一般包括5个领域,即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文学与艺术,不能安排成时事政治。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课程都划归专业基础课,而关于语言、文学、文化等的知识课程,以及与科研指导相关的课程,均应划归专业必修课。
3.2 按恰当比例分配课时
《大纲》对于英语专业的课时是有明文规定的,除去公选课,专业课至少应该保证在两千学时以上,但是大部分高校都没能达到这个最低要求,因此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势必要适当减少通识课程的课时,使各课程模块所占的课时比例趋近合理,有专家认为2:3:3:2的比例是比较恰当的。
3.3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
高校培养的人才只有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语言文学课程和职业培养课程要各占适当的比例,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当中,应当加强专业核心课、方向课、实践课比重,提高所培养人才的适应能力。
3.4 改革評价体系
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评价,应该更加关注对学生和教师成长和创新的评价,重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热情,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还应看到学生的进步,在最终的评价中平时表现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适当的比例。
4 结论
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和成长中,课程体系的建设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学科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需要通过该学科的课程体系体现出来,英语专业也不例外。
本文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出发,发掘了目前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存在的...等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善的建议,期望我国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越来越合理规范。
参考文献:
[1] 徐晶.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2] 尹根德.从英语专业教学评估的反馈意见谈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英语教学研究,2008,第12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进入本世纪以来,国际上各国经济、科技实力的角逐愈来愈激烈,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离不开各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近些年来受到高校扩招的影响,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下滑的趋势,英语专业的生源质量也收到波及。
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交替影响下,很多学者针对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学者们普遍认为,英语专业的课程不能等同于语言培训,除了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要使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适应培养复合型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要。
1 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英语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播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根据这个培养目标,英语专业课程产生了三个类型,包括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课。
《大纲》还提出了四方面的标准“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其中“扎实的基本功”指的是英语语言能力,即一般所谓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宽广的知识面”是指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指的是“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包括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以及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它专业知识。
2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程分类缺乏科学性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一般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四个模块。很多高校通识课程的安排等同于时事政治,甚至有的高校将《大纲》规定归入专业必修课的第二外语也归到通识课程当中,显然课程分类很不科学。
另外,对于专业基础、必修和选修课的分类也比较混乱,例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课程都应该属于专业基础课,但是有的高校把翻译、写作等列为专业必修课。
2.2 课时安排缺乏合理性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四个模块的课时安排并不合理。很多高校的通识课程所占课时比重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专业基础和必修课程各占百分之二十多,而专业选修课程所占课时比重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相差十分悬殊。这种培养方式使学生既不能打下良好的听说读写译基础,也不能拓宽语言文化知识面,难以造就高端人才。
2.3 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等学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应该毕业后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服务,但是目前很多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更倾向于在政府或者学校工作,而不愿意到企业当中去,这说明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些跟市场和企业的需要相脱节。据调查,翻译人才的市场需求量,每年以成倍的速度增长,但是却只有较少的毕业生能够承担起实际的翻译工作,这是由于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过多地倾向语言类课程,不重视翻译职业需要的人文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
2.4 课程评价体系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整体的评价取过于看中奖惩,不重视激励,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讲,确实能因为奖励而精神愉悦,但落后的学生则会因为惩罚丧失信心,不利于激发落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评价渠道比较单一,不重视师生互评或者自评,不利于激发教师的热情;再次,评价的内容倾向于知识考核,更看重的是学生的成绩,不利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
3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问题之对策
3.1 根据课程模块的性质对课程进行合理分类
通识课程一般包括5个领域,即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文学与艺术,不能安排成时事政治。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课程都划归专业基础课,而关于语言、文学、文化等的知识课程,以及与科研指导相关的课程,均应划归专业必修课。
3.2 按恰当比例分配课时
《大纲》对于英语专业的课时是有明文规定的,除去公选课,专业课至少应该保证在两千学时以上,但是大部分高校都没能达到这个最低要求,因此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势必要适当减少通识课程的课时,使各课程模块所占的课时比例趋近合理,有专家认为2:3:3:2的比例是比较恰当的。
3.3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
高校培养的人才只有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语言文学课程和职业培养课程要各占适当的比例,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当中,应当加强专业核心课、方向课、实践课比重,提高所培养人才的适应能力。
3.4 改革評价体系
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评价,应该更加关注对学生和教师成长和创新的评价,重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热情,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还应看到学生的进步,在最终的评价中平时表现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适当的比例。
4 结论
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和成长中,课程体系的建设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学科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需要通过该学科的课程体系体现出来,英语专业也不例外。
本文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出发,发掘了目前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存在的...等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善的建议,期望我国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越来越合理规范。
参考文献:
[1] 徐晶.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2] 尹根德.从英语专业教学评估的反馈意见谈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英语教学研究,2008,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