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当中感恩意识淡薄、诚信及道德缺失等问题,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环节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对如何正确实施感恩教育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有关对策。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古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格言,传承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感恩成了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情操,是人之常情,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当今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大环境下,在强调学生主体、个性化教育的背景下,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淡化,甚至缺乏一颗感恩的心,这与目前我国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也使得感恩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显得十分重要。由此看来,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一、古代的感恩教育
感恩,顾名思义,就是“感谢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惠”的意思。在中国,人们崇尚的是孔孟之道,忠孝仁义在思想道德观念体系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承载着古人的感恩思想。男儿立志保家卫国,这是对国家的感恩;儿女自觉孝顺父母,这是对父母养育的感恩,古书《孝经》和《二十四孝》也充分体现了古代教育人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道德观念。古人更留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吃水不忘挖井人”、“以德报怨”等言语,教育后人要学会感恩、知恩和报恩。可见,古人具有很强的感恩意识,“感恩”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我们必须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二、感恩意识在当代社会的淡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社会竞争越类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得冷淡,功利价值观念开始在人们心中占有主导地位。高校大学生由于还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诱惑后,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急功近利,对他人的恩赐和帮助习以为常,加之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缺乏感恩教育环节,使得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淡化,甚至缺乏了“感恩”的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国家和社会的培育缺乏感恩,对国家的关怀表现得比较冷漠。许多大学生享受着国家对其进行的高等教育而不思进取,没有好好学习以回报国家和社会;有些大学生则对国家的奖学金随意挥霍,缺乏感激之情,把奖学金用于请客或购买奢侈品等;更有些大学生,对接受到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感激、不予偿还,缺乏了做人的基本诚信和道德;还有些大学生,由于当今就业难等问题而对国家产生不满,感叹社会的不公。这些都是由于大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潮的影响而造成的,不能正确看待国家和社会对自己的培育之恩。
2.对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恩。由于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父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从小到大都呵护有加,让学生把父母的奉献和付出习惯性地看成了理所当然,养成了不断向父母索取的习惯。部分大学生在学校大肆挥霍,买名牌服装,与同学奢侈攀比等,可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从不曾理会父母的辛苦劳动所得,甚至对父母进行埋怨,批评父母的无能;也有些大学生不但不好好孝顺父母,甚至在心理上对父母存有叛逆心理。
3.对老师的教诲缺乏感恩。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但在当代,部分大学生却把“师生关系”当成了一种“商品关系”,对老师缺乏必要的礼貌和尊重。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在睡觉,或吃东西,或发手机信息等,对老师缺乏基本的尊重;在路上,有些学生刻意躲避老师,或见面时也不打招呼。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4.对朋友的关怀和帮助缺乏感恩。许多大学生在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快乐的同时,却只知索取而不知奉献,只知被爱而不知回报,只知接受而不知责任,只知被谅解而不懂得包容,把别人的关怀和帮助认为理所当然,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常常以“我”为中心,从不顾及他人感受,不懂得关心和感谢他人,人情味淡薄。
三、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作用及其意义
感恩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大学生学会感恩,有利于正确处理好与父母、同学及朋友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首先,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学会孝顺父母和回报父母,和父母融洽相处;明白同学和朋友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学会互相关心和帮助,促进人际关系的畅顺,与同学和睦相处。其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能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正确看待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或挫折,对生活心存感恩,对别人的关爱和帮助心存感激,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就不会有太多的抱怨,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温暖、坚定和善良的品质。再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对营造校园和谐氛围,构建和谐校园及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作用,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谐的种子,把感恩化为行动,便能处处体现爱的存在及享受和谐的氛围。此外,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还能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能让大学生处处发现爱。
四、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路
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既要与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又要顺应先进文化的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正确开展感恩教育要以先进的思想文化为指导,避免“功利化”和“形式化”的倾向,感恩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必须践行于社会。
1.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领感恩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既继承和发展了民族文化,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领感恩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树立感恩意识,并将感恩意识落实在行动中以回报国家和社会。
2.开展系列“感恩”主题活动,建设校園感恩文化
要积极搭建感恩教育的载体,通过开展系列“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积极建设校园感恩文化,让学生在感恩文化的熏陶中逐步学会感恩、知恩和报恩。感恩教育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开展,首先在认知层面,要让学生学会认识和发现别人之恩,然后逐步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观,这个阶段可研读古代“感恩”格言、开展“感恩”问卷调查等,让学生发现父母或国家的恩情,了解自己所做的不足;播放系列具有感恩教育意义的电影,如播放《暖春》、“感动人物”纪录片、播放生育小孩视频等,让学生感受亲情、学会感恩;开展主题“感恩”活动,如关于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与生活费支出计算等方面的活动,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其次,在情感层面,要通过收集关于感恩方面的现实生活案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让学生体会到感恩的高尚道德情操;开展感恩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积极营造感恩文化氛围,建设校园感恩文化;再次,在践行层面,要在现实生活中把感恩意识和个人情感有机融合,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质,如通过开展给父母、同学打电话感恩、写书信感恩或制作感恩卡片;给老师或辅导员传达感激之情;寻找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或朋友对其进行帮助;在社会上开展“爱心”活动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帮助大学生从中寻找快乐,体验恩情,在行动中实践感恩、报恩和施恩。
3.加强自我教育,倡导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维一体的感恩教育
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要建立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维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才能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创造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从小时候起,就接受父母的养育,到上学后,接受老师的知识和文化的启蒙,工作以后,得到了领导和同时的关怀和帮助,长大后,还免不了受到晚辈的指导和照顾,人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享受到这个大环境给予的种种恩情。因此,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让自己学会识恩、感恩和报恩;另一方面在积极建设校园感恩文化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宣传和指导,制造积极的感恩舆论,树立感恩的楷模,倡导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维一体的感恩教育,才能起得更有效的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总之,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是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重要途径,也是建设优秀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已成了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显得尤为紧迫。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2004.4
[3]吴燕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刍议.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7.9
[4]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北京教育.2005.5
[5]蔡景华.当代大学生感恩情怀培养探析.怀化学院学报.2006.(25)
[6]段引香 王国.大学生感恩教育之探讨.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11
[7]龙斌.浅谈高校感恩教育.文教资料.200年10月中旬刊
[8]丰根凤 彭青 熊来平 叶志平.大学生感恩教育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7.1
[9]梁勤儒 王燕芳 陈昌龄.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直面的课题.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44)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古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格言,传承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感恩成了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情操,是人之常情,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当今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大环境下,在强调学生主体、个性化教育的背景下,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淡化,甚至缺乏一颗感恩的心,这与目前我国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也使得感恩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显得十分重要。由此看来,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一、古代的感恩教育
感恩,顾名思义,就是“感谢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惠”的意思。在中国,人们崇尚的是孔孟之道,忠孝仁义在思想道德观念体系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承载着古人的感恩思想。男儿立志保家卫国,这是对国家的感恩;儿女自觉孝顺父母,这是对父母养育的感恩,古书《孝经》和《二十四孝》也充分体现了古代教育人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道德观念。古人更留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吃水不忘挖井人”、“以德报怨”等言语,教育后人要学会感恩、知恩和报恩。可见,古人具有很强的感恩意识,“感恩”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我们必须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二、感恩意识在当代社会的淡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社会竞争越类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得冷淡,功利价值观念开始在人们心中占有主导地位。高校大学生由于还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诱惑后,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急功近利,对他人的恩赐和帮助习以为常,加之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缺乏感恩教育环节,使得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淡化,甚至缺乏了“感恩”的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国家和社会的培育缺乏感恩,对国家的关怀表现得比较冷漠。许多大学生享受着国家对其进行的高等教育而不思进取,没有好好学习以回报国家和社会;有些大学生则对国家的奖学金随意挥霍,缺乏感激之情,把奖学金用于请客或购买奢侈品等;更有些大学生,对接受到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感激、不予偿还,缺乏了做人的基本诚信和道德;还有些大学生,由于当今就业难等问题而对国家产生不满,感叹社会的不公。这些都是由于大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潮的影响而造成的,不能正确看待国家和社会对自己的培育之恩。
2.对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恩。由于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父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从小到大都呵护有加,让学生把父母的奉献和付出习惯性地看成了理所当然,养成了不断向父母索取的习惯。部分大学生在学校大肆挥霍,买名牌服装,与同学奢侈攀比等,可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从不曾理会父母的辛苦劳动所得,甚至对父母进行埋怨,批评父母的无能;也有些大学生不但不好好孝顺父母,甚至在心理上对父母存有叛逆心理。
3.对老师的教诲缺乏感恩。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但在当代,部分大学生却把“师生关系”当成了一种“商品关系”,对老师缺乏必要的礼貌和尊重。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在睡觉,或吃东西,或发手机信息等,对老师缺乏基本的尊重;在路上,有些学生刻意躲避老师,或见面时也不打招呼。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4.对朋友的关怀和帮助缺乏感恩。许多大学生在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快乐的同时,却只知索取而不知奉献,只知被爱而不知回报,只知接受而不知责任,只知被谅解而不懂得包容,把别人的关怀和帮助认为理所当然,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常常以“我”为中心,从不顾及他人感受,不懂得关心和感谢他人,人情味淡薄。
三、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作用及其意义
感恩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大学生学会感恩,有利于正确处理好与父母、同学及朋友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首先,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学会孝顺父母和回报父母,和父母融洽相处;明白同学和朋友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学会互相关心和帮助,促进人际关系的畅顺,与同学和睦相处。其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能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正确看待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或挫折,对生活心存感恩,对别人的关爱和帮助心存感激,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就不会有太多的抱怨,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温暖、坚定和善良的品质。再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对营造校园和谐氛围,构建和谐校园及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作用,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谐的种子,把感恩化为行动,便能处处体现爱的存在及享受和谐的氛围。此外,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还能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能让大学生处处发现爱。
四、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路
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既要与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又要顺应先进文化的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正确开展感恩教育要以先进的思想文化为指导,避免“功利化”和“形式化”的倾向,感恩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必须践行于社会。
1.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领感恩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既继承和发展了民族文化,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领感恩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树立感恩意识,并将感恩意识落实在行动中以回报国家和社会。
2.开展系列“感恩”主题活动,建设校園感恩文化
要积极搭建感恩教育的载体,通过开展系列“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积极建设校园感恩文化,让学生在感恩文化的熏陶中逐步学会感恩、知恩和报恩。感恩教育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开展,首先在认知层面,要让学生学会认识和发现别人之恩,然后逐步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观,这个阶段可研读古代“感恩”格言、开展“感恩”问卷调查等,让学生发现父母或国家的恩情,了解自己所做的不足;播放系列具有感恩教育意义的电影,如播放《暖春》、“感动人物”纪录片、播放生育小孩视频等,让学生感受亲情、学会感恩;开展主题“感恩”活动,如关于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与生活费支出计算等方面的活动,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其次,在情感层面,要通过收集关于感恩方面的现实生活案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让学生体会到感恩的高尚道德情操;开展感恩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积极营造感恩文化氛围,建设校园感恩文化;再次,在践行层面,要在现实生活中把感恩意识和个人情感有机融合,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质,如通过开展给父母、同学打电话感恩、写书信感恩或制作感恩卡片;给老师或辅导员传达感激之情;寻找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或朋友对其进行帮助;在社会上开展“爱心”活动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帮助大学生从中寻找快乐,体验恩情,在行动中实践感恩、报恩和施恩。
3.加强自我教育,倡导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维一体的感恩教育
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要建立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维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才能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创造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从小时候起,就接受父母的养育,到上学后,接受老师的知识和文化的启蒙,工作以后,得到了领导和同时的关怀和帮助,长大后,还免不了受到晚辈的指导和照顾,人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享受到这个大环境给予的种种恩情。因此,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让自己学会识恩、感恩和报恩;另一方面在积极建设校园感恩文化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宣传和指导,制造积极的感恩舆论,树立感恩的楷模,倡导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维一体的感恩教育,才能起得更有效的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总之,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是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重要途径,也是建设优秀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已成了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显得尤为紧迫。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2004.4
[3]吴燕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刍议.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7.9
[4]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北京教育.2005.5
[5]蔡景华.当代大学生感恩情怀培养探析.怀化学院学报.2006.(25)
[6]段引香 王国.大学生感恩教育之探讨.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11
[7]龙斌.浅谈高校感恩教育.文教资料.200年10月中旬刊
[8]丰根凤 彭青 熊来平 叶志平.大学生感恩教育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7.1
[9]梁勤儒 王燕芳 陈昌龄.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直面的课题.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