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工智能时代下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促使虚拟角色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与艺术碰撞,带来了一场美学的变革。本文探讨了当算法被引入角色设计,虚拟角色呈现出虚到实、虚到虚、实到虚、实到实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虚拟角色被赋予了更多传统角色不可比拟的智能性、个性化、周期短等优越特点。同时,虚拟角色在与社会融合的过程中也不断产生问题,例如,在美学方面,创作主题模糊、审美主题缺失;在社会方面,出现算法黑匣子状态,及新的伦理道德等问题。
【机 构】
: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新纪元大学学院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人工智能时代下动画创作与美学研究”(项目编号:19CC169)阶段性成果之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时代下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促使虚拟角色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与艺术碰撞,带来了一场美学的变革。本文探讨了当算法被引入角色设计,虚拟角色呈现出虚到实、虚到虚、实到虚、实到实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虚拟角色被赋予了更多传统角色不可比拟的智能性、个性化、周期短等优越特点。同时,虚拟角色在与社会融合的过程中也不断产生问题,例如,在美学方面,创作主题模糊、审美主题缺失;在社会方面,出现算法黑匣子状态,及新的伦理道德等问题。
其他文献
【摘 要】幼儿教育阶段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教师是幼儿接受系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一名幼儿教师工作者的身份,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对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师德提出了一些见解,那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事业心、有较强的组织教育和沟通能力,还有且必须要有的就是爱心和童心;再者强调了 “爱”的教育的方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幼儿教师应将爱心投入到幼儿教育中,且应始终贯穿于中,让
语言上的“无厘头”属于粤语方言区,而无厘头文化则是跨越地域局限,具有通约性的审美文化。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无厘头文化,被认为是香港文化亮点之一,而在新世纪新的生成语境下,其在国产喜剧电影得到延续。电影中非理性化的情节设置,充斥挪用、戏仿的话语机制,离析正统、摒弃劝惩的内涵追求等,都体现出对发端自周星驰喜剧的无厘头文化的继承。这一文化现象的背后,则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受众精神压力的普遍存在等社会背景。
新时期主旋律电影从叙事视角、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民间话语占主要力量的互联网空间中,如何借助新主旋律电影引导网络舆情,塑造国家形象认同、尊重民族英雄、引发集体情感共鸣、合力形成社会正能量成为融合媒介环境下主流话语权拥有者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复盘部分新主旋律电影对舆情引导的作用,结合融合媒介环境下的独特性,以期利用新主旋律电影为舆情引导工作提出相应策略。
国内学界对“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与电影呈现的关系问题、叙事伦理问题、人性反思、叙事学与美学研究、集体记忆与国家形象的建构、比较研究、创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的研究缺乏对“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生成与发展的政治、历史与电影史语境的梳理、总结,对这些电影所蕴含的记忆与创伤、大屠杀与生命美学建构等问题的探究也较少。“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有进一步深入拓展的空间。
齐泽克·克拉考尔的电影著作《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复原》中“复原”一词在英语释意中蕴含着救赎的含义。本文试图从克拉考尔电影著作《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复原》入手,结合国内新近的对克拉考尔电影理论的研究成果,从克拉考尔的电影写实主义理论出发,阐释其理论中的救赎观与为何选择电影这一媒介作为救赎中介的原因;在电影作为有机生命体这一命题基础上,重新思考克拉考尔的电影写实主义理论的意义;并在与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理论的对比中思考电影写实主义的救赎力量。
通过对新世纪以来的国产战争电影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在新的语境下,战争电影并未放弃其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的询唤使命,而且不断完善对询唤的修饰,使观众在潜移默化间进入历史情境中,接受国家意志的引领与号召.在对战争电影的审美接受中,国族记忆也得到更为丰富的重建,民族情怀得到了阐发.在人们普遍面临记忆与身份危机的21世纪,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产战争片将在为民众提供精神支持和路径指引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2018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引导和扶持网络视听发展的政策文件的落地以及受众市场驱动下平台规则的调整升级,推动网络电影持续开掘多元题材,一系列历史题材作品集中出现,并成为创作的新趋势。历史题材网络电影的价值内涵集中表现我国文化软实力,在泛娱乐化的网络电影中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具有主流特征、人文特色的价值取向。将网络电影私人叙事的特点与历史题材宏大叙事的传统有机统一,成为新时期年轻化、娱乐化网络媒介属性与主流文化融合调试的重要实践。
近年来,国漫电影发展迅猛,尤其是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获成功后,众多创作团队将目光放到了《封神演义》的动漫改编之中。目前出现的三部封神题材国漫电影在艺术水准上参差不齐,但在制作上都堪称精良,并且将国漫电影的工业化程度推向了高峰。本文拟通过分析现有封神题材国漫电影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电影工业美学形态,总结封神题材国漫电影的创作规律,并对国漫电影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千百年来,关于姜子牙故事在不同时代文学作品中均有记载;随着技术的发展,影视成为20世纪以来最为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对明代小说《封神演义》、1990版电视剧《封神榜》和2020年电影《姜子牙》这三个文本中所呈现的姜子牙故事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艺术媒介中姜子牙故事叙述的艺术规律与审美要求;进而着重分析以姜子牙为众神之长的封神宇宙的空间建构;最后回归中国古代常用的文艺批评方法,用传统文化解读姜子牙故事在几千年的流传中所蕴含的意义.
《兴安岭猎人传说》是一部取材于民间传说的悬疑电影。影片将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传说故事与电影的艺术表现力相结合,呈现出崭新的审美效果。电影将民间传说与地域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两者相得益彰。在具体的故事讲述中,自觉借鉴和使用了民间传说叙事的有关手法,为影片营造出扑朔迷离的意境。透过复杂而玄幻的剧情,影片延续的仍是对人类活动的深入思考,这也是民间传说题材影片的主要创作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