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为,这场以慕课为标志的教育革命,有可能不亚于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冲击。尽管只是初见端倪,但它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以及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对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影响都不能低估。
慕课,即大规模在线课程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它到底仅是一种教学技术改进,还是说它预示着一场教育革命即将到来,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 我认为,应从更高的角度,从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人才的高度,来看待慕课。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个性化消费和个性化生产的时代。18世纪末在英国发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了手工业;20世纪初福特发明完善的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制造业数字化”。所谓制造业数字化,是网络信息革命和材料技术革命的结合。网络发展使信息传递费用近乎于零。3D打印机颠覆性地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它使生产走出大批量制造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低成本小规模地生产少量但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人们对私人定制式的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这种数字化的制造,加上新能源、互联网等科技发明,就构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正在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它需要的不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人才,而是需要创新的人、个性化的人、个性化的知识,来满足个性化的生产。若要小批量生产,每个人都要创新,每个人都是一个企业。
而当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所习惯的“传统的现代教育”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兴盛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是这两次革命的产物。学校与学习的模式都反映了工业化时代大生产模式: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标准答案,这些都是用生产流水线生产螺丝钉的方式在培养人才。这种标准化的教育方式制造了大生产时代的可用人才。在大生产的流水线上,每个人都是大工业的一颗螺丝钉,你只要认认真真发挥在自己岗位上的作用,整个生产机器就能很好地运转。
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则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需要大批能够追踪尖端科学和创新的人才,而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非常不适应这种需求。现在急需一大批能够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的各类学校。
慕课正是顺应这些需求应运而生的。慕课推行的理念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能学到任何知识。”在这里,“任何人”,就意味着不受学校限制,不受年龄的限制,只要愿意学习、需要学习,都能满足你的需求。“任何地方”,就意味着不受地域限制,不管你是在一流名校云集的北京、上海,还是在中国贵州贫困乡村,你只要有一台电脑,或一台平板,连上互联网,你就能学到你想学的知识。“任何时候”,就意味着,你可以用大块时间,脱产学习,你也可以用你的碎片时间,10分钟,20分钟,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内,只要你有兴趣,就能学到你想学的知识。“任何知识”,就意味着,在慕课上,你不但可以学到学校的课程,还可以学到职业上需要的,个人兴趣上需要的,甚至是完全不知道有什么用的知识。传统教育下,一所大学受教授规模和学生选课人数的限制,只能开出几千门课来。而在慕课大平台上,全国教师们都把自己的课挂上去,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挂上去,就会有几十万门,甚至上百万门不同的课。任何一门现在看来是很专业、很偏门的课,挂上慕课平台后,由于是全国的、世界范围内的学生选课,总能有一批学生来选的。这就跟电影电视发明之前,几千年来,全国就只有那么几百出、几千出戏,因为戏园子有限,演员也有限,而电影电视出现后,每年就有上万的电影电视出现。
有了慕课,学生的学习才真正有了选择,学习才真正成为个性化的事,教育能做到因材施教。当慕课充分发展后,就能做到让每个学生、每个学习者,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程度、熟悉的语言、学习节奏和速度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些变化实际上已经在其它领域发生。IBM从2014年开始推行其“独立工作者”的方式,利用互联网,让工作人员游走在多个企业之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办公,通过多个平台来发挥作用,获取更高的回报。
我认为,这场以慕课为标志的教育革命,有可能不亚于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冲击。尽管只是初见端倪,但它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以及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对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影响都不能低估。
慕课不是一种理论,而是教育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慕课到底能不能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友成基金会与教育机构一起,开展各种试验。四年前,我们启动了一个“双师教学”项目,把全国中学里面教学质量最好的学校北京人大附中的课程,用互联网直接送到全国20个省近200个乡村学校进行试验。每天我们现场录制人大附中教师讲课并放到网上去。当天晚上乡村教师下载讲课录像。并把课中难度太大,超出乡村学校需要掌握的部分进行必要的剪裁。第二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看录像。当视频中人大附中教师课堂提问时,当地教师把视频停下来,让学生来回答人大附中教师的问题。答对了继续视频上课。如有学生答不对,当地教师就用几分钟把这个概念讲一遍。三年的实践证明,不但贫困地区的学生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质量与兴趣,当地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长期陪伴式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由全国最好的教师课课示范、天天培训,两三年后这些教师就可以独立地用这种全新模式来教学。让这些学生直接上人大附中的课,试验效果非常好,这些学生平均成绩提高20分以上。
当前,最需要帮助的就是贫困山区的村小、教学点。如果在这样的学校中每个学生发一台平板电脑,把课本、作业以及高质量的教师讲课都放进去,学生可以直接在平板电脑中学,教师只要组织辅导。这样不但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也可以提高教学水平。这样的模式到底适不适用于农村学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
在大学行不行?能不能用慕课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我们五年前在北大就开了“大学生创业启蒙课程”,把企业家请来讲课,请一个互联网公司把课程录下来。目前170多个大学,绝大多数都是连三本都不是的学校学生,跟北京大学等学府的学生同堂上课。
终身教育能不能引用互联网教育来解决?中国著名的音乐家戴玉强去年建了一个网站,叫“戴你唱歌”,在网上教业余歌手唱歌。短短一年,就有三亿以上点击量, 全国有上千万人每个星期跟着戴玉强老师学唱歌。既然能带你唱歌,为什么不能带你电焊?中国产业升级换代需要工匠精神,但两亿多农民工的技术普遍不高,谁去培养他们?为什么不能把中国的电焊大师请来几个,像戴玉强老师一样,每个星期电焊大师就在网络上教几招他们的电焊绝技?这种模式就是未来的终身教育雏形,这种雏形就回归到师傅带徒弟,通过互联网,让一大批最好的师傅,能带几千个、几万个徒弟。
今天,我们又到了一个新的革命时代,又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关键时刻,因此关注世界上这些最新的发展变化,关注并参与这些最新的工业革命与教育革命,是我们国家未来能够在世界竞争中保持先进地位的根本保证!
(作者为作者为国务院参事)
慕课,即大规模在线课程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它到底仅是一种教学技术改进,还是说它预示着一场教育革命即将到来,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 我认为,应从更高的角度,从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人才的高度,来看待慕课。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个性化消费和个性化生产的时代。18世纪末在英国发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了手工业;20世纪初福特发明完善的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制造业数字化”。所谓制造业数字化,是网络信息革命和材料技术革命的结合。网络发展使信息传递费用近乎于零。3D打印机颠覆性地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它使生产走出大批量制造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低成本小规模地生产少量但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人们对私人定制式的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这种数字化的制造,加上新能源、互联网等科技发明,就构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正在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它需要的不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人才,而是需要创新的人、个性化的人、个性化的知识,来满足个性化的生产。若要小批量生产,每个人都要创新,每个人都是一个企业。
而当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所习惯的“传统的现代教育”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兴盛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是这两次革命的产物。学校与学习的模式都反映了工业化时代大生产模式: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标准答案,这些都是用生产流水线生产螺丝钉的方式在培养人才。这种标准化的教育方式制造了大生产时代的可用人才。在大生产的流水线上,每个人都是大工业的一颗螺丝钉,你只要认认真真发挥在自己岗位上的作用,整个生产机器就能很好地运转。
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则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需要大批能够追踪尖端科学和创新的人才,而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非常不适应这种需求。现在急需一大批能够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的各类学校。
慕课正是顺应这些需求应运而生的。慕课推行的理念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能学到任何知识。”在这里,“任何人”,就意味着不受学校限制,不受年龄的限制,只要愿意学习、需要学习,都能满足你的需求。“任何地方”,就意味着不受地域限制,不管你是在一流名校云集的北京、上海,还是在中国贵州贫困乡村,你只要有一台电脑,或一台平板,连上互联网,你就能学到你想学的知识。“任何时候”,就意味着,你可以用大块时间,脱产学习,你也可以用你的碎片时间,10分钟,20分钟,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内,只要你有兴趣,就能学到你想学的知识。“任何知识”,就意味着,在慕课上,你不但可以学到学校的课程,还可以学到职业上需要的,个人兴趣上需要的,甚至是完全不知道有什么用的知识。传统教育下,一所大学受教授规模和学生选课人数的限制,只能开出几千门课来。而在慕课大平台上,全国教师们都把自己的课挂上去,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挂上去,就会有几十万门,甚至上百万门不同的课。任何一门现在看来是很专业、很偏门的课,挂上慕课平台后,由于是全国的、世界范围内的学生选课,总能有一批学生来选的。这就跟电影电视发明之前,几千年来,全国就只有那么几百出、几千出戏,因为戏园子有限,演员也有限,而电影电视出现后,每年就有上万的电影电视出现。
有了慕课,学生的学习才真正有了选择,学习才真正成为个性化的事,教育能做到因材施教。当慕课充分发展后,就能做到让每个学生、每个学习者,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程度、熟悉的语言、学习节奏和速度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些变化实际上已经在其它领域发生。IBM从2014年开始推行其“独立工作者”的方式,利用互联网,让工作人员游走在多个企业之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办公,通过多个平台来发挥作用,获取更高的回报。
我认为,这场以慕课为标志的教育革命,有可能不亚于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冲击。尽管只是初见端倪,但它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以及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对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影响都不能低估。
慕课不是一种理论,而是教育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慕课到底能不能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友成基金会与教育机构一起,开展各种试验。四年前,我们启动了一个“双师教学”项目,把全国中学里面教学质量最好的学校北京人大附中的课程,用互联网直接送到全国20个省近200个乡村学校进行试验。每天我们现场录制人大附中教师讲课并放到网上去。当天晚上乡村教师下载讲课录像。并把课中难度太大,超出乡村学校需要掌握的部分进行必要的剪裁。第二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看录像。当视频中人大附中教师课堂提问时,当地教师把视频停下来,让学生来回答人大附中教师的问题。答对了继续视频上课。如有学生答不对,当地教师就用几分钟把这个概念讲一遍。三年的实践证明,不但贫困地区的学生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质量与兴趣,当地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长期陪伴式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由全国最好的教师课课示范、天天培训,两三年后这些教师就可以独立地用这种全新模式来教学。让这些学生直接上人大附中的课,试验效果非常好,这些学生平均成绩提高20分以上。
当前,最需要帮助的就是贫困山区的村小、教学点。如果在这样的学校中每个学生发一台平板电脑,把课本、作业以及高质量的教师讲课都放进去,学生可以直接在平板电脑中学,教师只要组织辅导。这样不但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也可以提高教学水平。这样的模式到底适不适用于农村学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
在大学行不行?能不能用慕课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我们五年前在北大就开了“大学生创业启蒙课程”,把企业家请来讲课,请一个互联网公司把课程录下来。目前170多个大学,绝大多数都是连三本都不是的学校学生,跟北京大学等学府的学生同堂上课。
终身教育能不能引用互联网教育来解决?中国著名的音乐家戴玉强去年建了一个网站,叫“戴你唱歌”,在网上教业余歌手唱歌。短短一年,就有三亿以上点击量, 全国有上千万人每个星期跟着戴玉强老师学唱歌。既然能带你唱歌,为什么不能带你电焊?中国产业升级换代需要工匠精神,但两亿多农民工的技术普遍不高,谁去培养他们?为什么不能把中国的电焊大师请来几个,像戴玉强老师一样,每个星期电焊大师就在网络上教几招他们的电焊绝技?这种模式就是未来的终身教育雏形,这种雏形就回归到师傅带徒弟,通过互联网,让一大批最好的师傅,能带几千个、几万个徒弟。
今天,我们又到了一个新的革命时代,又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关键时刻,因此关注世界上这些最新的发展变化,关注并参与这些最新的工业革命与教育革命,是我们国家未来能够在世界竞争中保持先进地位的根本保证!
(作者为作者为国务院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