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情趣”是大众数学的基础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uswug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Mathematics for All》(数学为大众)的报告。为此,“大众数学”的口号迅速传播并形成全球性动。
  那么“大众数学”究竟为何物呢?“Mathematics for All”除了译成大众数学外,也可译为“人人都要学的数学”。其词义有三:一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二是人人掌握数学。 三是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大众数学作为社会必然的产物,它要求数学教育必须从单纯的升学目的转向于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然而这种“大众数学”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能否得到切实实施呢?世界大众数学是否也适合中国的现状呢?以下浅谈几点:
  一、“大众数学”实施的障碍
  1.大众数学性质要求了数学应从“应试”转向素质
  首先人人都要学数学,这里就包含了“优生”和“差生”.虽然在素质教育下不承认有差生, 但是事实上在不承认有素质差异是不行的.那就要尽量让好学生吃好,差一点的吃饱.但是“应试”教育不可避免的差生区别,使 一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育不再是挑选适合学习的学生,而是去摸索一种或多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因而达到因材施教。使人人学习数学成为可能。其次,为了让大多数人掌握数学,内容的编排应从为考试的“狭而深”走向大众化的“广而浅”。着重理解数学的含义,而不求习题上的“高”“难”动作。
  2.大众数学是人人都要学习数学,口头上似乎大家都拥护
  但实际行动起来却有很多矛盾。有的担心数学水平下降。有的担心无法应付高考……在此心态指导下,大众数学乃至素质教育的实施便重重阻碍。以致形式主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也无可厚非,要实行“素质”教育、大众数学,相当的评价制度也要变更。也就是不能再“一考定终身”、文凭万能。更要注重素质的培养。
  但同时应该看到“考试”与“素质”教育并不完全冲突。首先,考试是评价近期学习进展情况的一种手段,也仅仅是一种手段。并没有必要把它看得多么重要。成绩只能作为评价的一部分参与进来。并不能反映整体。其次,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将成为一种活动。学生将不再惧怕考试,而且每个学生都要喜欢考试。借它来评价自身进展情况。关键是在于教师怎样引导。而有的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考试心理,就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认为这样就可以实现学生对考试的熟练程度。认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不再惧怕考试。同时也认为这样就是在实行“素质教育”。恰恰相反,这还是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子。是要不得的。
  二、培养数学情趣
  1.数学情趣的作用
  作为大众数学的一种基础。数学情趣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
  (1)数学情趣决定数学学习动机
  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他才会锲而不舍地对其追求下去。这是人人皆懂的浅显道理。每一位数学家的史料都证明,他对数学有着无上的热爱。可以看出数学情趣对于学习數学的重要性。
  有了它,学习数学成为自主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众所周知,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学习的动机就是应付考试,甚至把考试当作敌人来消灭它。这种动机下的数学学习是枯燥的,无味的。难怪有人称学习数学为嚼蜡,难咽得很。说实话,如果让笔者每天来做一些“死题”,也将会产生逆反心理。
  (2)培养数学情趣起到锻炼自信心、意志力的作用
  有了数学情趣,才敢于对数学难题进行挑战,才能够有自信心,能够坚持到底.有了这种顽强的意志力,有了具有这种顽强意志力的人才,数学事业才有可能继续发展.
  2.如何培养数学情趣
  数学情趣表现为对数学的兴趣、执著。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他是不会深入地钻研的。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位对数学毫无兴趣的人能在数学上有重大成就。布卢姆(B.S.BIoom)1981年在所著《教育评价》一书中指出:“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学生成绩差异的1/4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那么究竟如何培养数学情趣呢?
  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这一阶段对故事和游戏的偏爱是很突出的。所以这时尽量将一些趣味数学的题目和数学史的知识讲给他们听。一定不要强加地做题,那样就失去了本意。让孩子在故事中培养对数学的向往,也就是教养数学学习的动机。有了这一点,才刚刚是一个基础。
  以无形代替有形。也就是自然培养。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黄全愈教授谈到有一个国内访美的教育考察团。团长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大学校长。他曾经谈到,师道应在“传道,授业,解惑”基础上再加上“启疑”笔者认为很有见地。但这种“启疑”是在学生思想模式固定之后在课堂上去启疑吗?不是。这种启疑应是一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自然质疑的方式。多问“为什么?”才能力求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是无刻不在的。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师教生学”。而在课堂上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复习与提问。可见每一位教师对这一技巧都是熟知的。但是为什么只能在课堂上提问,而不能在课堂下,在课间,在日常生活中呢?而且为什么一定要老师来提问,不能是学生自己来发问呢?
  以无形代替有形,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培养发问的习惯,去代替那种有形的教师提问的形式。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脱离教师的思维,超出教师的思维。
  三、教师应做些什么
  1.继续学习
  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而事实上在国外已经是很自然的事了。在美国就有老年大学。而在我国,“继续教育”这一名词才提出不久。
  要想提高就一定要学习。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2.教会别人如何学习。
  (1)教知识
  “传授”与“解惑”是传统教育的主题。这一主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没有大的变动。课堂上还是要以“师教生学”为主。但力求要新颖,逐步向培养数学情趣入手,向“大众数学”这一大方向靠拢。做好领头羊。
  (2)教思考
  “思考”不再是单纯地让学生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而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发问,如何就事实说话,如何就事实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乐趣。这样教养数学情趣才有可能。实行“大众数学”才有可能。
  “大众数学”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也任重道远,希望此文能有一点作用,为数学与教育的发展出份力。
其他文献
一、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  1.课程目标的差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针对不同学段,提出了对应学段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以空间几何为例,第二学段要求学生了解图形特征、掌握测量方法,而第三学段则要求学生学会证明并迁移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上。不同学段所要求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不尽相同,在培养知识技能过程中所重视的环节也有所偏差。  数学思考方面,第二学段强调数学思维的初
期刊
摘要:只学习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认为要引导学生在解题后要有所思考,要进行解题后的反思。解题后及时的反思,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达到做一题会一类题的效果。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反思  我有这样的困惑:讲了并讲了多次的类型题,学生还是不会做。我也常听到学生这样的抱怨:做了好几本辅导资料书,数学成绩还是没有提高。
期刊
2019年9月,道德与法治学科四、五年级部编版新教材在黑龙江地区正式投入使用,至今一年有余。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认真钻研、积极探究、坚持反思,一学期结束之际,回首总结,对于新教材的使用,有如下几点执教感悟。  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课堂  四、五年级上册新教材的内容呈现都是围绕着学习活动来设计的,单元是学习活动所指向的“问题域”,分别是四年级的“与班级共成长”
期刊
摘要:学校教育在每个人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人们会在学校系统地学到各种知识,道德观念、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党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理性的选择,更是立足长远的考量。  关键词:学校教育立德树人  一、什么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是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学校教育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尽量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活动与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的关系,它们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如何渗透使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数学教育更加有效和有趣,更加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通过实践总结如下:  一、在日常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运用数学来解
期刊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中,不能只是掌握书本当中的知识,还需要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起来。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现状  目前,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过程当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及时地进行解决。很多学生没有充足的数学知
期刊
《数学课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精准运用多种课程资源,成为实施新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需要在理解新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而且更需要我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多种课
期刊
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说:“我一向认为人才不是‘培养’出来,而是自己‘蹦’出来的。比如一个人对数学有兴趣,他就肯钻研,他就不怕吃苦,就可能出成果,如果他没有兴趣,钻不进去,你怎么去‘培养’恐怕也不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目标中,其中情感与态度方面要求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数学一向被学生认为枯燥无味、抽象无趣,再者部分学生学而无法,使越来越
期刊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革新和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已经慢慢走近了我们的课堂,并且凭借其强大的交互性、兼容性等特点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进行灵活的整合,使得课件制作的时间大大缩小。制作完的课件既方便保存,又可循环利用,使教学活动的准备过程化繁为简。它还可以直接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绘画、书写,弥补了其他多媒体课件不能直接在上面操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