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需要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文章通过阐述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及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方法,从而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素质教育是每一位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关键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课;素质教育
当今世界已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很强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与加工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如今激烈的社会职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前进。目前,江苏省普通中学已经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职业中学各个专业都普及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从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素质教育,是我们作为计算机课专任教师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1.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21世纪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已归结为人才之间的竞争,而人才之间的竞争,已归结为信息能力的竞争。尤其是许多高科技的应用,更是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信息技术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学生是从属于时代和社会的,他们具有超常的时代性、社会性。如果我们将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培养仅限于课堂、学校,与社会分离、脱节,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信息能力也是不完整的。学生可以在课外参加社会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以及资源,进行网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社会化。
(2)信息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全新的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且要求老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可见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对学生的信息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的能力不同,学习的效果会明显不同。本人在讲述计算机的故障与维护时,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观看教学光盘中相关片段。结果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参差不齐。正是因为接收信息能力的差异,才导致学习能力的差异,从而引起学习效果的明显不同。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就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就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诸要素中的核心,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才能够在信息社会生存和发展下去。
(3)提高信息能力是学科整合的需求。
计算机本身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使得计算机课能够跨学科教学,既有利于学科学习,也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能全面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计算机专业课会逐渐向综合课程方向发展,例如键盘练习和英语学习相结合;利用“画笔”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贺卡制作;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的编排;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等。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能应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计算机专业技术课上能有效地结合学科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促进信息技术的掌握;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乃至培养学生素质的大问题。
2.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方法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课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
在以前的计算机课中,学生只是单纯地去学习计算机这一门课程,很少有人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如学生在学习PowerPoint时,使用制作工具软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根据老师要求以很快的速度建立一个幻灯片,并对这个成品进行修饰、加工,播放,而且效果还很不错。但当我问学生“请大家想想,我们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什么问题?”时,却有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出。说明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很好的信息意识,这与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的特点相悖,这也是以前计算机教学的失败之处。本人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上好信息技术专业课,是关键中的关键。
(1)上好第一节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节课中应让学生懂得信息的概念、计算机工具性的特点、信息课程逐渐向综合性课程方向发展等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学习计算机,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
(2)教学形式多种多样。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有办法教好学生的,而且学生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网络知识,一些新的软件。因此我们必须借助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实现多媒体教学,紧跟时代脉搏。
(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当前,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这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当我讲解课本中“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操作”这一节时,我发现: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枯燥、难懂,学生不太爱听,如果使用课件辅助教学效果会比较好。高中学生已具备一些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且高中生计算机水平特别参差不齐,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的学生早就掌握,有的学生还从没接触过。我专业针对这节课内容制作了一个课件。课件中提供给学生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文字资料库、图片资料库以及链接库。将该课件通过网络教室传送到学生机上,供学生自学,而且每台学生机可以上Internet。这样一来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很好的实现了因材施教,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4)让兴趣小组、活动课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一般会涌现出许多电脑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能给予培养和正确引导。如有的学生根据所学过的图片处理软件,将自己的照片收集起来制作了一份精美的电子相册;在学习语文书“庖丁解牛”这一课文时,制作了一个“庖丁解牛”的动画,受到语文老师的一致好评;更有一位同学有感于微软的IE浏览器浏览网页比较烦琐,自己用AuthorWare。
5.0制作了“简易浏览器”来浏览网页。通过活动课的延伸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在整合各科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作为专任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素养,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增强信心,激发学习灵感,增进友谊,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际平.《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中国电化教育,总180期.
[2]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2002第9期.
[3]张筱兰.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2004.
[4]史晓宇.试论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 电化教育研究,2003.
[5]刘儒德.《影响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中国电化教育,1997.
关键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课;素质教育
当今世界已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很强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与加工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如今激烈的社会职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前进。目前,江苏省普通中学已经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职业中学各个专业都普及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从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素质教育,是我们作为计算机课专任教师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1.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21世纪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已归结为人才之间的竞争,而人才之间的竞争,已归结为信息能力的竞争。尤其是许多高科技的应用,更是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信息技术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学生是从属于时代和社会的,他们具有超常的时代性、社会性。如果我们将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培养仅限于课堂、学校,与社会分离、脱节,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信息能力也是不完整的。学生可以在课外参加社会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以及资源,进行网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社会化。
(2)信息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全新的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且要求老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可见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对学生的信息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的能力不同,学习的效果会明显不同。本人在讲述计算机的故障与维护时,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观看教学光盘中相关片段。结果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参差不齐。正是因为接收信息能力的差异,才导致学习能力的差异,从而引起学习效果的明显不同。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就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就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诸要素中的核心,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才能够在信息社会生存和发展下去。
(3)提高信息能力是学科整合的需求。
计算机本身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使得计算机课能够跨学科教学,既有利于学科学习,也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能全面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计算机专业课会逐渐向综合课程方向发展,例如键盘练习和英语学习相结合;利用“画笔”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贺卡制作;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的编排;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等。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能应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计算机专业技术课上能有效地结合学科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促进信息技术的掌握;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乃至培养学生素质的大问题。
2.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方法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课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
在以前的计算机课中,学生只是单纯地去学习计算机这一门课程,很少有人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如学生在学习PowerPoint时,使用制作工具软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根据老师要求以很快的速度建立一个幻灯片,并对这个成品进行修饰、加工,播放,而且效果还很不错。但当我问学生“请大家想想,我们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什么问题?”时,却有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出。说明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很好的信息意识,这与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的特点相悖,这也是以前计算机教学的失败之处。本人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上好信息技术专业课,是关键中的关键。
(1)上好第一节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节课中应让学生懂得信息的概念、计算机工具性的特点、信息课程逐渐向综合性课程方向发展等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学习计算机,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
(2)教学形式多种多样。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有办法教好学生的,而且学生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网络知识,一些新的软件。因此我们必须借助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实现多媒体教学,紧跟时代脉搏。
(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当前,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这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当我讲解课本中“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操作”这一节时,我发现: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枯燥、难懂,学生不太爱听,如果使用课件辅助教学效果会比较好。高中学生已具备一些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且高中生计算机水平特别参差不齐,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的学生早就掌握,有的学生还从没接触过。我专业针对这节课内容制作了一个课件。课件中提供给学生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文字资料库、图片资料库以及链接库。将该课件通过网络教室传送到学生机上,供学生自学,而且每台学生机可以上Internet。这样一来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很好的实现了因材施教,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4)让兴趣小组、活动课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一般会涌现出许多电脑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能给予培养和正确引导。如有的学生根据所学过的图片处理软件,将自己的照片收集起来制作了一份精美的电子相册;在学习语文书“庖丁解牛”这一课文时,制作了一个“庖丁解牛”的动画,受到语文老师的一致好评;更有一位同学有感于微软的IE浏览器浏览网页比较烦琐,自己用AuthorWare。
5.0制作了“简易浏览器”来浏览网页。通过活动课的延伸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在整合各科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作为专任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素养,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增强信心,激发学习灵感,增进友谊,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际平.《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中国电化教育,总180期.
[2]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2002第9期.
[3]张筱兰.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2004.
[4]史晓宇.试论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 电化教育研究,2003.
[5]刘儒德.《影响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中国电化教育,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