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感情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有了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是,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以前积极举手发言、乐于表现的现象越来越少,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兴趣,学生也就失去了活力,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教的歌曲不感兴趣,对欣赏曲目爱听不听。原因在于教师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运用“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味地讲授“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学生机械地接受并掌握。面对两声部的合唱曲,复杂的节奏,学生有些迷惑,并逐渐没有了兴趣。那怎样才能让高年级音乐课堂重现生机,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呢?
一、创奇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表现力极丰富,能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缩小时空差距。它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感受表现音乐,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并能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六年级上册欣赏《芬芳茉莉》一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声情图文并茂的欣赏中领会了东北、江苏、河北《茉莉花》的主题、旋律和情境,这样便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使音乐欣赏在视与听的审美过程中获得成功。此外,还欣赏了不同乐器演奏的《茉莉花》。通过欣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情绪上产生了亲切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又如:在学唱《我的愿望》这首歌曲时,我首先出示了课件“新疆的风土人情”,课件中形象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姿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新疆的天山牧场,水草肥美,牛羊成群;伊犁河更是风景如画,生活在那里的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激情,为轻松、快乐地学习做了很好地铺垫。
二、创意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小学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自始至终。教师在用音乐语言构筑音乐意境后,还必须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例如:我在上五年级《春雨濛濛地下》一课时,发现歌曲中有很多的知识技能。如果单独讲解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枯燥,很容易产生“一言堂”,使学生丧失对本节课的兴趣。于是我首先创造了情景,让学生去找春天,“春天在哪里呢?”生:“花丛里、倒影里、山野里……”“春天这么美,你们想不想永远把它留住呢?那能用什么法办能留下这美好的景色呢?”生:“拍照”“对呀,那我们就拿起相机吧,老师先给你们集体拍一张,摆好‘pose’了,‘卡 次 嚓’,注意相机发出怎样的声音。相机发出的声音组合起来原来就是我们音乐中的知识——切分节奏。”请同学们模仿一下相机的声音,“卡次 嚓”……。平时枯燥的知识在有趣的拍照游戏中掌握了,学生学得也很快乐。紧接着我让同学们用象声词来模仿春雨“唰唰唰唰”地声音,然后再列举出大雨“哗啦啦”的声音与之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和巩固歌曲中春雨的唱法。 “那我们一起来听听春雨那动听的旋律吧,说说听后的感受?”有的说很轻柔,有的说很优美。等学生在演唱时,不用我提示,自然地把声音放小了,放柔了,声音的要求解决了。最后一句歌曲是从mp到pp的处理,我先问学生“听春雨的声音为什么到最后越来越弱了呢?”“因为雨越下越小,越下越小,渐渐地,雨停了”。学生感受到了这一情景,在演唱中就轻而易举地处理好了力度记号。通过意境教学,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并能在演唱中得以很好地运用。
三、设问境,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如何环环紧扣,将问题引向深入,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通过对话,引起师生情感共鸣,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动探究学习,在自由参与和表达中获得体验的快乐。
例如: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初听时,设问:1.这首曲子最有韵味,最有特色的乐器是什么?2.你认为这件乐器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复听时设问:你觉得这件乐器表现的乐曲像是描绘了什么景象?你认为笛子这种乐器适合表现什么情绪的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在试一试、吹一吹的过程中探讨笛子的发声原理,从而揭开有关笛子的历史、名字等知识。这几个问题均围绕演奏乐器“笛子”展开,不同的是,从听出乐器到浅谈该乐器适合表现的情绪,层层推进。这一点也体现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在探索中激发创新潜能。
四、合理评价学生 维持积极主动性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细致具有实践性的评估体系是必要的。
在考试过程上,教师应采取激励性的评价,多鼓励、引导、点拨,重视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要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智力、活力去衡量,从是否会学习、会思考、会创新来评价。应做到发挥学生在评分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评分的主人,体现评价的多样化。评价方式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评定;在利于提高整个音乐教学评价的水准,并锻炼师生的评价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开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激起高年级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我们的高年级音乐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兴趣,学生也就失去了活力,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教的歌曲不感兴趣,对欣赏曲目爱听不听。原因在于教师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运用“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味地讲授“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学生机械地接受并掌握。面对两声部的合唱曲,复杂的节奏,学生有些迷惑,并逐渐没有了兴趣。那怎样才能让高年级音乐课堂重现生机,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呢?
一、创奇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表现力极丰富,能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缩小时空差距。它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感受表现音乐,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并能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六年级上册欣赏《芬芳茉莉》一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声情图文并茂的欣赏中领会了东北、江苏、河北《茉莉花》的主题、旋律和情境,这样便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使音乐欣赏在视与听的审美过程中获得成功。此外,还欣赏了不同乐器演奏的《茉莉花》。通过欣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情绪上产生了亲切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又如:在学唱《我的愿望》这首歌曲时,我首先出示了课件“新疆的风土人情”,课件中形象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姿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新疆的天山牧场,水草肥美,牛羊成群;伊犁河更是风景如画,生活在那里的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激情,为轻松、快乐地学习做了很好地铺垫。
二、创意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小学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自始至终。教师在用音乐语言构筑音乐意境后,还必须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例如:我在上五年级《春雨濛濛地下》一课时,发现歌曲中有很多的知识技能。如果单独讲解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枯燥,很容易产生“一言堂”,使学生丧失对本节课的兴趣。于是我首先创造了情景,让学生去找春天,“春天在哪里呢?”生:“花丛里、倒影里、山野里……”“春天这么美,你们想不想永远把它留住呢?那能用什么法办能留下这美好的景色呢?”生:“拍照”“对呀,那我们就拿起相机吧,老师先给你们集体拍一张,摆好‘pose’了,‘卡 次 嚓’,注意相机发出怎样的声音。相机发出的声音组合起来原来就是我们音乐中的知识——切分节奏。”请同学们模仿一下相机的声音,“卡次 嚓”……。平时枯燥的知识在有趣的拍照游戏中掌握了,学生学得也很快乐。紧接着我让同学们用象声词来模仿春雨“唰唰唰唰”地声音,然后再列举出大雨“哗啦啦”的声音与之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和巩固歌曲中春雨的唱法。 “那我们一起来听听春雨那动听的旋律吧,说说听后的感受?”有的说很轻柔,有的说很优美。等学生在演唱时,不用我提示,自然地把声音放小了,放柔了,声音的要求解决了。最后一句歌曲是从mp到pp的处理,我先问学生“听春雨的声音为什么到最后越来越弱了呢?”“因为雨越下越小,越下越小,渐渐地,雨停了”。学生感受到了这一情景,在演唱中就轻而易举地处理好了力度记号。通过意境教学,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并能在演唱中得以很好地运用。
三、设问境,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如何环环紧扣,将问题引向深入,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通过对话,引起师生情感共鸣,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动探究学习,在自由参与和表达中获得体验的快乐。
例如: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初听时,设问:1.这首曲子最有韵味,最有特色的乐器是什么?2.你认为这件乐器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复听时设问:你觉得这件乐器表现的乐曲像是描绘了什么景象?你认为笛子这种乐器适合表现什么情绪的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在试一试、吹一吹的过程中探讨笛子的发声原理,从而揭开有关笛子的历史、名字等知识。这几个问题均围绕演奏乐器“笛子”展开,不同的是,从听出乐器到浅谈该乐器适合表现的情绪,层层推进。这一点也体现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在探索中激发创新潜能。
四、合理评价学生 维持积极主动性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细致具有实践性的评估体系是必要的。
在考试过程上,教师应采取激励性的评价,多鼓励、引导、点拨,重视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要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智力、活力去衡量,从是否会学习、会思考、会创新来评价。应做到发挥学生在评分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评分的主人,体现评价的多样化。评价方式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评定;在利于提高整个音乐教学评价的水准,并锻炼师生的评价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开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激起高年级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我们的高年级音乐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