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能力培养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eng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骨干课程,针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强、运用专业知识广等特点,提出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环节,改变教学方式,提倡主动学习,改革传统考试方式,突出考题的应用性等教学改革方法,以培养具有应用实践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许超(1978-),男,湖南长沙人,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讲师;种云霄(1974-),女,河北衡水人,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JG09112)的阶段性研究结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3-0088-02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综合性专业课,涵盖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它不仅是环境管理过程中的一项具体制度,还是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1]与其他专业课程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2-7]
  随着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200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要求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人员要具有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和工程师资格证。[8]各种环境影响评价职业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主要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高校该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环境影响评价人才也成了高校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针对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各高校也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应该顺应时代要求,构建能力培养模块,改革培养方法和手段,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从而使学校教学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得到更好的衔接。
  一、教学内容更新,突出时效性和先进性
  环境影响评价教材中得到较广泛使用的有:陆书玉主编《环境影响评价》(2001年)、张丛主编《环境评价教程》(2005年)、曾向东主编《环境影响评价》(2008年)和陆雍森主编《环境评价》(第二版)(1999年)等。每一本教材都有其特点,作为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如有必要还要补充教材中谈得不多或不深的内容,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9]
  这些教材相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环评制度而言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很多新的条例、标准、技术导则未能及时在教材中得以体现,比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致大气环境(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致声环境(HJ2.4-2009)》等内容尚未及时更新进入所编教材。如果仍按照教材上所述内容进行授课,学生学习到的是一些在环评岗位上已经废止的知识,与实际脱节,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密切关注环评动态,及时了解环保标准、法律法规、技术导则等知识的变更和修改,根据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的最新政策、技术导则等资料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时更新,保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先进性。[10]
  此外,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经验,讲授内容切实结合环评技术导则,将环境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导则结合起来,在各单项环境评价内容中增加专题报告的内容,结合广东省环评的特点及地方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如:结合广东省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重点分析讲解项目选址的合理性、合法性问题;结合国家、地方及行业污水排放标准及相关法律条例分析污水排放方案及排污口选址。在讲解工程分析的方法内容时,结合参与的医疗废物焚烧项目从类比法、物料衡算法和资料复用法多个角度,并结合视频照片介绍医疗废物焚烧的生产工艺流程、污染物排放等内容;清洁生产分析时,除讲解概念、一般的评价程序外,从已有清洁生产标准和未出台清洁生产标准两个方面出发,从化工、农药、化肥、种养殖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清洁生产评价分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紧扣环评的发展需要。由此,教学内容突破了课本内容,并与国家的导则标准相结合,体现了这门应用性课程的新颖性。[11-12]
  二、改变教学方式,提倡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差。[4,13-14]现代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针对环境影响评价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把课件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通过QQ交流,进行讨论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主动地从“学”扩展到对“教”的参与,构建师生间、学生间多向互动的课堂氛围。同时,还应注意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于学生在课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的效果会大大提高。每讲述完一个章节的理论内容后,配套一个与该章节内容切合的、真实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分析,拉近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距离,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讲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时,结合一医疗废物焚烧项目的水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了物料衡算法在该项目水资源利用平衡中的应用、水环境现状调查方法在该项目中的应用、如何确定该项目的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如何根据项目背景资料中隐含的信息确定用水及排水标准以及如何选择该项目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式等内容。此外,还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房地产开发(教学楼、宿舍楼建设)、污水处理厂、餐饮业等项目,从不同行业,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工程分析等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实习环节相结合,在学生参与这些课程实习的同时,重点现场分析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的运营情况、污染源、污染物、环保措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补充工程验收情况。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案例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应用快速消化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考核方式,考试形式新颖,紧密结合实际
  以往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闭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试,其中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但是由于该门课程实践性强,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得到的分数不能真正反映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方法上采用平时成绩+课程实践+期终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评法。三部分比例调整为2∶3∶5,突出了平时学习所占的比例,弱化考试成绩。课程实践环节中,同学分组完成不同类别的环节影响报告书,再进行专家技术评审会,进行角色模拟。[15]
  期末考试采取开卷形式进行考试,学生不必死记硬背条条框框,不必背下很多公式,但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题目参考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历年考题。在出题过程中,主要选取了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考题中的案例分析题和应用型单项选择题。其中,案例分析题占50%,这些案例分析题目都不能直接从书上、作业上找到答案,它所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另外50%是应用型单项选择题,所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全面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实战精神,同时也缩短了学生进入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胜任新工作,增强了就业的竞争能力。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和知识的实用性而存在相当的难度,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开放式过程,随着其实践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相信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陆书玉.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彭辉辉,田子贵,湛灵芝.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7):76-77.
  [3]郭廷忠.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初探——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06,12(3X):17-18.
  [4]喻泽斌,莫创荣.改革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大众科技,2007,(8):181-182.
  [5]方战强.环境影响评价实践教学研究[J].广东化工,2009,36(10):208-209.
  [6]林君锋,崔喜勤.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78-80.
  [7]赵锦慧,李海燕,黄浦江.探索“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实践教学环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111-112.
  [8]邓喜红.高职高专院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消费导刊,2007,(2):88.
  [9]陈华莉,姜安丽.我国高校教材选用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495-496.
  [10]张波,吴春笃,储金宇.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3):94 -96.
  [11]王兵.环境影响评价课改的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09,(4):358.
  [12]郑兰香,李功.环境影响评价.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0):194.
  [13]单文坡,郑辉.“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6):77-78.
  [14]王开勇,杨乐,庞玮,等.“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方法实践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12):13-14.
  [15]牛晓霞.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探讨[J].高教论坛,2010,(4):81-83.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论述了在“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中,如何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研思维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微机原理;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赵元黎(1957-),女,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教授;杨海彬(1972-),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52)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信息概念的理解、信息的获取和使用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网络教学这种信息化教学突显了信息的核心地位。教师、学习者和各种交互关系都围绕信息进行。探讨了网络教学中形成这种模式的原因及其运行机制。  关键词:信息交互;网络教学;双向通信  作者简介:高博(1982-),男,陕西榆林人,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尚婷(1982-),女,陕西西安人,
期刊
摘要:基于“CDIO”教育理念,对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制药方向)的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实验实训平台、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机制、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探索,形成了有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CDIO;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陈永富(1965-),男,浙江新昌人,浙江万里学院生物科学系,副教授;朱秋华
期刊
摘要:以“工程力学”课程为例,提出了“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结合教学改革实践,介绍了在“工程力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做法。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艳华(1981-),女,山东潍坊人,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助教;陈继生(1956-),男,陕西汉中人,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陕西西安710021)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到企业实际调研,结合河南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探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  关键词:调研;工程化;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李辉(1982-),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助教;刘军(1978-),男,河南郑州人,河南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师。(河南郑州451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工程学院院级工程教育教学研究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教育服务质量是地方高等农业院校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对教育服务质量内涵和衡量标准的界定,选取湖南农业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校的期望与认知,探讨有形性、互动性、可靠性、价值性、保证性和关怀性六个维度对高校教育服务质量的影响,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专业、性别、生源地对教育服务质量的影响,以期对优化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教
期刊
摘要:从事故等级、受纳水体类型、受纳水体功能、水文特征、区域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等诸多方面考虑核电站取/用/排水环节发生事故后,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在自然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分析放射性物质对水资源的影响机制。分析核电站可能发生事故的环节,考虑最不利组合条件下(包括最不利水文条件:洪水、枯水及特大水污染事故)的核电站的事故对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水量和水功能区的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分析事故对水
期刊
摘要:自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高校教师资源的紧缺敲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警钟。兼职教师的加入充实了高校师资队伍,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我国高校聘请兼职教师的实践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探究普通高校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兼职教师;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李博超(1985-),女,山东淄博人,江西师范
期刊
摘要:针对工科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从专业需求、讲授方法、讲课内容等几个方面对机械专业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教学效果良好。通过实践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了自动控制课程的学术内涵。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程广贵(1979-),男,江苏盐城人,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凌智勇(1957-)
期刊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国家确定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高校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理工科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才储备力量,必然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要实施对象。然而在实践中,理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却受到了社会、学校及家庭等诸多环体因素的影响。研究和审视这些问题,探讨和分析这些现象,对于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推进创新人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