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服务在体检者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来源 :医学食疗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untain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优质护理服务在体检者静脉采血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正常体健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静脉采血中是否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未行优质护理服务)与实验组(50例:行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静脉采血后不良事件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对静脉采血满意度(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检者静脉采血中优质护理服务干预效果明显优于未行优质护理服务而行常规护理干预患者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体检者;静脉采血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7-093-02
  常规检查你过程中静脉采血属于主要检查项目之一,静脉采血受采血者临床技能以及为围采血期临床护理质量的影响,静脉采血效果不同,提升静脉采血者采血技能,对减少体检者静脉采血痛苦,提升体检者对静脉采血临床操作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比较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50例静脉采血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服务体检者与50例给予优质护理服务体检者静脉采血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静脉采血满意度评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正常体健者按照静脉采血中是否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未行优质护理服务)与实验组(行优质护理服务),实验组50例体检者男(25例)女(25例)比例为1:1,年龄在21岁至75岁,中位年龄为(43.52t1.32)岁。文化程度:有30例为本科以下文化程度,有20例为本科及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对照组50例体检者男(28例)女(22例)比例为14:11,年龄在23岁至78岁,中位年龄为(43.55±1.36)岁。文化程度:有28例为本科以下文化程度,有22例为本科及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参与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参与本次研究的体检者均各项检查结果正常,个体行常规健康体检,本次研究参与者在获悉本次研究目的、内容后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本次研究征得医院伦理会同意。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精神系统异常个体。②排除合并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或全身代谢系统、免疫系统疾病个体。③排除合并造血功能、凝血功能等血液系统疾病个体。
  1.3方法
  1.3.1对照组:静脉采血者均在核对体检者相关基本信息后,遵循我国卫生机构指定的无菌操作要求以及静脉采血规章要求行静脉采血
  1.3.2实验组:静脉采血者在静脉采血的过程中给予患者优质护理;(1)静脉穿刺前:①静脉穿刺者应指导体检者取舒适体位,嘱体检者充分暴露穿刺静脉区域,以穿刺点为中心对受检者皮肤周围进行消毒。②静脉穿刺者应准备好采血针、采血管并检查采血针、试管是否包装完好,根据患者对体检以及静脉采血相关流程基本认识,护理人员采用亲和、质朴的语言,与体检者进行沟通,嘱体检者深一浅交替呼吸以放松躯体,使体检者以平和的心态面对静脉采血,避免体检者采血前激动、焦虑发生晕血现象。(2)静脉采血者应观察体检者肘静脉充血情况,嘱体检者前臂伸直置于枕垫上,消毒后禁止其他物品触碰消毒区域,若消毒区域触碰到其他物品,则应对穿刺区域行2次消毒。穿刺者扎压脉带,为充分暴露肘静脉可嘱受检者反复握拳。采血针头与皮肤呈30度角度刺入皮肤,而后以50度夹角置人静脉腔。除此之外,采血者在采血过程中应动作轻柔、准确,抽血结束后将收集的血液标本置人试管内并标记,在拔针前应告知体检个体做好拔针准备,以避免拔针对体检者造成二次伤害。(3)静脉采血后采血者应嘱体检者对穿刺点压迫止血,一般情况下,穿刺点需持续压迫止血至少5min,5min观察体检者穿刺部位是否出现渗血、出血。除此之外,采血者应告知体检者静脉采血后避免洗澡、剧烈运动,应适当休息,补充机体所需营养。
  1.4观察指标:(1)观察比较两组体检者穿刺点出血、局部疼痛、皮下瘀血等不良事件发生情況。(2)观察比较两组体检者对静脉采血护理满意度,两组体检者静脉采血后对静脉采血者护理进行满意度评分(0分至100分),100分至80分表示十分满意,79分至40分表示基本满意,39分至0分表示不满意,得分越高表示体检者对静脉采血满意度越高,满意度:(十分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
  1.5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21.O统计软件包,结果中以(%)表示的相关计量数据,两样本百分数用x2检验,结果中以x±s)表示的相关计量数据,两样本均数间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比较两组体检者静脉采血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体检者静脉采血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2.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对静脉采血满意度:具体情况(见表2),实验组患者对静脉采血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例数均多于对照组。
  3 讨论
  近些年随着居民“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健康意识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居民定期行体格检查,常规体格检查对个体了解自身机体各项脏器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静脉采血已经成为体检检查重要组成部分,静脉采血过程中由于体检者数量较多,静脉采血者高负荷工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静脉采血者静脉采血过程中不当护理操作发生率,降低静脉采血安全性,促使体检个体静脉采血后发生皮下出血、血肿等及穿刺抽血点疼痛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体检个体静脉采血过程中优质护理服务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明确静脉采血前、静脉采血相关操作以及静脉采血后护理干预,增进了体检者与静脉采血者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提升体检个体静脉采血配合程度,从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体检优质护理充分体现了现代临床护理中“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增进了体检个体与护理人员的理解,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目.体检者对静脉采血者满意度高。
  综上所述,体检者静脉采血中优质护理干预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分析尿路感染诊断过程应用八联检验联合定量尿培养的诊断效果和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本院就诊的尿路感染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比较分析两组检
目的 探讨原切口乙状结肠造口术在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APR)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APR并行原切口乙状结肠造口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发生造口有关并发症,发生率为0.9%(4/453),无切口感染及造口疝和内疝发生,造口功能良好.结论 原切口乙状结肠造口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佳的造口功能等优点,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总结分析眶隔脂肪转移填充技术在治疗眼袋伴随泪沟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对42例眼袋伴随泪沟凹陷的求美者,采用经下睑缘皮肤入路,进行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接受穿刺的乳腺疾病患者的病理资料,以手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计算穿刺病理诊断乳腺恶性
妊娠合并心脏病在中国孕产妇死因顺位中高居第2位,占非直接产科死因的第1位[1].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种类以先天性心脏病居多,且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先
目的 探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中,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30例,中转手术2例,均治愈出院.平均治愈时间(18.5±2.3)d.结论 应提高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认识,该病类型特殊,应以保守治疗为主,保守治疗期间要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做出正确判断,适时手术,手术时机的选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介于劳累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目前已趋向将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称之为不稳定性心绞痛,这不仅是基于对不稳定
颅内夹层动脉瘤是动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缺血性脑卒中,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由于各类型颅内夹层动脉瘤具有各自不同的临床特点,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
目的:研究分析全身麻醉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应用在患者开胸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选择在本院进行开胸手术的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52例患者随机分
目的 探讨结石性脓肾保肾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72例切开取石、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经皮肾镜取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的结石性脓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病程5个月至8年,平均3年.结果 术后暂时性尿漏2例,经保守治疗愈合.切口感染1例,残余结石5例,恢复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38例患者获3~18个月随访,肾功能恢复或部分恢复30例(78.9%),肾萎缩8例(21.1%),结石复发5例(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