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我把“三字经”引入了课堂:学数学,“变”、“辩”、“便”;精预设,相机变;思维活,善争辩;不再难,真方便。
一、“变”——只要生成巧,跳出不嫌扰
“变”,变通。即敢于跳出预设,以顺应师生共同创造的瞬息万变的课堂。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实践中,我们不应拘泥于预设方案,当课堂上产生灵感的迸发、思维的共鸣时,我们要以灵动的教育机智处理生成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收获这产生的“意外”之喜。
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表面积由一个侧面积和2个底面积组成后,为了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要排让学生用字母公式表示计算方法,即:圆柱表面积=2∏r2+2∏r.h。有的学生提出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使公式更简洁:圆柱表面积=2∏r.( h +r)。就在我认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之时,却是精彩演绎的开始。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老师,我通过剪、拼、接,同样也可得到这个公式。”“真的吗?”“我沿着圆柱侧面上的其中一条高剪开,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相当于底面周长,即2∏r,宽相当于圆柱的高(图1)。我再把圆柱上底面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即(图2),另一个下底面和图2一模一样,所以整个圆柱的表面积刚好拼接成(图3),它是一个大的长方形,所以我用我的方法也可以得到圆柱体的表面积=2∏r.( h +r)。”学生边说边跑到黑板上画示意图,这时全班不由得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一意料之外的生成,使学生为自己的创新意识而喝彩,为自己的成功而快乐。所以说老师们蹲下来等一等,给学生时间,孩子们定会让你眼前一亮。
图1 图2 图3
二、“辩”——只要学生不开口,老师再神难下手
“辩”,争辩。争辩是思维最好的触媒体,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梳理过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仅是主导,我们已告别“一言堂”的时代,新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师生、生生不断对话交流的过程。“辩论”在课堂,可训练出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训练出学生良好的口才,训练出学生必备的胆识。所以我们应致力于创设人人参与,充滿智慧与生机的争辩课堂。
1.设置情境使学生能辩。能辩,除了在学生想说、要说,还要有材料可说。现行的教材中经常出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算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要根据文本的提示,积极创设语言情境,激起学生展开辩论。
2.通过操作使学生会辩。 操作活动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可让学生边说边操作,为辩提供素材。如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为学生准备了7、5、3厘米的小棒,让他们围成三角形。学生马上动手拼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我要求学生“把其中一根小棒折断,再想办法围成三角形”。这下子可难倒了一大片,只有少数几人能围成。“怎么回事?”一时学生议论纷纷,已经有学生在动手量可以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小棒长度了,教师鼓励学生“辩”,不完整的互相补充,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整个过程,由学生自己探讨、自己争辩,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索、发现、创造、争辩的乐趣。
三、“便”——只要学生觉得易,数学再难能驾驭
“便”方便。指简简单单地教数学,使学生轻轻松松的学数学,予生予师都方便。数学家张景中说过:“数学可以有不同的讲法,看清了问题的实质,就能把难的变成容易的,把高等的变成初等的。就能把‘过去曾经使成年人困惑的问题’变得孩子都容易理解的。”简简单单地教,对于老师来说并不简单,更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摸清学情,具备更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1.变复杂为简约。要体现数学教学的简约性,可从内容的融合、教学过程与环节的简约、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数学知识进行归类压缩,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简单有效,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通过实践,学生亲历用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的过程,他们发现数学简约了。
2.变抽象为具体。把数学变得简单,容易,对学生来说就是具体、直观、熟悉,而不是抽象、陌生,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老师要为学生创造从身边的生活中具体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的机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要努力践行让学生在数学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激发兴趣,调动潜能。
一、“变”——只要生成巧,跳出不嫌扰
“变”,变通。即敢于跳出预设,以顺应师生共同创造的瞬息万变的课堂。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实践中,我们不应拘泥于预设方案,当课堂上产生灵感的迸发、思维的共鸣时,我们要以灵动的教育机智处理生成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收获这产生的“意外”之喜。
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表面积由一个侧面积和2个底面积组成后,为了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要排让学生用字母公式表示计算方法,即:圆柱表面积=2∏r2+2∏r.h。有的学生提出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使公式更简洁:圆柱表面积=2∏r.( h +r)。就在我认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之时,却是精彩演绎的开始。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老师,我通过剪、拼、接,同样也可得到这个公式。”“真的吗?”“我沿着圆柱侧面上的其中一条高剪开,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相当于底面周长,即2∏r,宽相当于圆柱的高(图1)。我再把圆柱上底面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即(图2),另一个下底面和图2一模一样,所以整个圆柱的表面积刚好拼接成(图3),它是一个大的长方形,所以我用我的方法也可以得到圆柱体的表面积=2∏r.( h +r)。”学生边说边跑到黑板上画示意图,这时全班不由得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一意料之外的生成,使学生为自己的创新意识而喝彩,为自己的成功而快乐。所以说老师们蹲下来等一等,给学生时间,孩子们定会让你眼前一亮。
图1 图2 图3
二、“辩”——只要学生不开口,老师再神难下手
“辩”,争辩。争辩是思维最好的触媒体,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梳理过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仅是主导,我们已告别“一言堂”的时代,新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师生、生生不断对话交流的过程。“辩论”在课堂,可训练出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训练出学生良好的口才,训练出学生必备的胆识。所以我们应致力于创设人人参与,充滿智慧与生机的争辩课堂。
1.设置情境使学生能辩。能辩,除了在学生想说、要说,还要有材料可说。现行的教材中经常出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算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要根据文本的提示,积极创设语言情境,激起学生展开辩论。
2.通过操作使学生会辩。 操作活动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可让学生边说边操作,为辩提供素材。如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为学生准备了7、5、3厘米的小棒,让他们围成三角形。学生马上动手拼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我要求学生“把其中一根小棒折断,再想办法围成三角形”。这下子可难倒了一大片,只有少数几人能围成。“怎么回事?”一时学生议论纷纷,已经有学生在动手量可以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小棒长度了,教师鼓励学生“辩”,不完整的互相补充,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整个过程,由学生自己探讨、自己争辩,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索、发现、创造、争辩的乐趣。
三、“便”——只要学生觉得易,数学再难能驾驭
“便”方便。指简简单单地教数学,使学生轻轻松松的学数学,予生予师都方便。数学家张景中说过:“数学可以有不同的讲法,看清了问题的实质,就能把难的变成容易的,把高等的变成初等的。就能把‘过去曾经使成年人困惑的问题’变得孩子都容易理解的。”简简单单地教,对于老师来说并不简单,更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摸清学情,具备更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1.变复杂为简约。要体现数学教学的简约性,可从内容的融合、教学过程与环节的简约、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数学知识进行归类压缩,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简单有效,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通过实践,学生亲历用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的过程,他们发现数学简约了。
2.变抽象为具体。把数学变得简单,容易,对学生来说就是具体、直观、熟悉,而不是抽象、陌生,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老师要为学生创造从身边的生活中具体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的机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要努力践行让学生在数学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激发兴趣,调动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