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诗坚:乡村教育,为乡村和乡村孩子而做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ilipps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肖诗坚出现在多个有影响力的教育论坛和访谈现场,分享她在贵州大山里践行三年多的乡村教育新模式——乡土人本教育。她所创办的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兴隆小学”)被称为“大山里的未来学校”。这种结合中国乡村需要和乡村儿童特点创建的教育模式,吸引了包括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内的诸多教育人的到访与关注。
  乡村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对于乡村学生而言什么是“好的教育”?肖诗坚在兴隆小学发起的这场教育实验,为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及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可能。
  探寻乡村教育的出路
  肖诗坚是跨界教育人。在担任兴隆小学校长之前,她有着不凡的履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曾就职于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研究所。而后又留学丹麦,经营跨国公司,在商业上有着卓著成就。生长于大城市的她与乡村没有天然的连接,但社会学的出身和农研所的工作经历,让她始终把“关心农村、研究农村”以及“投身公益事业”作为自己的担当与使命。
  2010年,肖诗坚创立田字格助学公益机构,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助学和支教服务,并于2012年在贵州省威宁县哈喇河乡海拔2500米的大山中创办了田字格第一所乡村小学。历时7年,田字格先后助力了1700余名农村高中贫困生。然而,最终这些孩子“真正能考上大学的却不足10%”。并且,跟踪这些农村孩子的“后大学时代”时,肖诗坚发现,“很多娃的命运并没有因上大学而改变,他们面临就业难、在城市生存难的困境。而此时,他们对乡土也没了感情和依恋……”
  感到“教育离乡村孩子越来越远,乡村孩子也离教育越来越远”的肖诗坚不禁思考:乡村教育到底是为谁而做?
  在肖诗坚看来,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基于城市的人才需求进行选拔,从培养目标、教材、考试、教学内容到学习方法等,无不是从城市出发,严重忽略了乡村儿童的需要。
  “中国有9000多万乡村儿童,他们是不是基础教育、乡村教育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关心他们的生命,关心他们生命的价值、存在的价值、未来成长的道路,这是不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
  反思田字格多年的支教实践,肖诗坚不得不告诉自己:支教只是给“奄奄一息”的农村教育补充了点维生素,没有改变问题的根本。
  乡村教育的出路在哪里?2016年的一场公益年会给了肖诗坚启发:乡村教育应该扎根在乡村,需要在乡土之中孕育而生,而不是简单地从城市移植。“乡村教育的出路在于是否能够创造并拥有专属于农村的教育,属于乡村孩子的教育。”
  2017年2月,田字格与正安县教育局签署协议,接手兴隆小学。次月,肖诗坚“抛家舍业”、放弃上海的优越生活,带领田字格的6名成员移师这所仅剩70多名学生的村小,一头扎进了乡村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筹备阶段,肖诗坚和团队用时半年,出国学习,请名师指导,深入村庄,走进课堂,在不断的实践和修正中,逐步创造出一套“属于农村、属于孩子”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乡土人本教育,志在培养“立足乡土,敬爱自然,回归人本,走向未来”的新一代乡村子弟。
  唤醒“不一样”的乡村孩子
  “村长,什么是高科技?”
  “为什么我们村叫兴隆村啊?”
  “为什么是村长开会?”
  “村里有多少人家?”
  “村里有多少垃圾桶?”
  “村里的水电哪里来啊?如果没有水电的话,需要找谁?”
  “村里的垃圾都是怎么处理的?”
  ……
  这是一堂乡土课上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去村委会问的问题。
  乡土课是兴隆小学“5+1”课程体系中的“轴心课”之一。在兴隆小学,师生们以天地为课堂、以万物为师,充分利用乡村和自然的优势,让身边的一切——五谷蔬菜、节日节气、山川河流、民俗风情、家族祠堂,都成为孩子们的教学资源。
  乡土课以主题式教学形式开展,每学期一个主题,融合了语文、科学、美术、音乐、自然及民俗文化等学科内容,“只要是适合孩子们认知发展的都会放进去”。担纲乡土课教学和课程开发的孔美介绍,三年来,兴隆小学高中低年级分别开展了“大山梦工厂”“兴隆植物乐园”“兴隆的飞禽走兽”“兴隆留守人”“兴隆二十四节气”“大山·家”等多个主题学习及活动。孩子们走进村庄内外,去茶园农场、百草园劳作;去县城博物馆研学;去听风听雨、观察动植物;去采访留守的老人、村委会的干部……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户外教学、表演、分享、混龄……这些通常在城市学校里才能见到的先进教学方式,兴隆小学的孩子们早已熟稔并乐在其中。
  生命课是兴隆小学的另一大“轴心课”。
  2020年12月25日,一场生命课答辩会在兴隆小学立人堂举行。这一学期的生命课在五、六年级开展,17名学生参与。学期初,孩子们发散思维,罗列了数十个想要探究的生命问题。经过反复筛选,自主选择,最终形成了5个课题小组:“植物为什么会变色”“动物为什么会变性”“兔子是怎么来的”“氧气消失5秒,地球将会怎样”“土卫二上有没有生命”。研究过程中,孩子们自主查阅书籍、搜索网络、写报告、做PPT,有的还做实验。最终,每个小组都提交了一份一两千字條理清晰的论文,并面向全校完成了答辩展示。
  除了轴心课外,兴隆小学的“5+1”课程还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国家基础课,晨诵、晨礼、暮省等日修课,公共事务、校园经营、农耕课等共同生活课,以及木工坊、手工坊等自主修习课。
  不过,在肖诗坚看来,兴隆小学之所以能打动很多人,不在于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新颖的教学方式,而源于一种独属于兴隆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文化”。
  在兴隆小学,处处体现着“共建、共享、共治”:百草园的户外教学体验区,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施工搭建;开心农场里的蔬菜,均由孩子们参与栽种、打理并在收获后出售给学校教师;手工作坊的商品也都是学生创作及经营,收入所得支付学生合理的“工资”,利润则用于学校建设和研学活动……   兴隆小学的学生有三分之二是留守儿童,其中还有三分之一来自破碎家庭。与想象中留守儿童的内敛、拘谨不同,孩子们大方、自信、活泼开朗、热爱乡土,这是来此访问学习的人普遍的感受。
  在乡土人本教育的滋养下,兴隆学子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生命状态——
  “蝴蝶的家在叶子里/地球的家在空中/我的家在闭眼中”——这首诗的作者阿福,刚入学时是个令人头疼、“上课都要拉着他的手,否则会跑掉”的淘小子。三年下来,如今的阿福会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热心帮助他人,并且是班上英语学得最好的,还是肖诗坚和许多老师眼里的小诗人。
  曾对学习兴趣缺缺的小艳子,在三年的乡土课里变得阳光、自信,升入了县城初中。她骄傲地宣称,自己是班上“唯一从农村来的”。
  有来访嘉宾问孩子们“未来想做什么”,一个五年级男生坚定地回答:“我希望考上大学,然后回来,把家乡和学校建设得更美丽。”
  ……
  “虽千万人吾往矣”
  孩子们身上散发的种种希望和美好,让肖诗坚欣喜着、感动着。但这场创新教育试验所面临的困难不会被感动消融——肖诗坚“缺经费”“缺老师”“缺生源”。
  目前兴隆小学加幼儿班共7个年级,教学团队15人,其中6位是地方编制教师,其余为田字格招募的志愿者。田字格的教师和专职人员的薪资、课程体系建设等经费主要来源于机构募款。想方设法为学校“输血”“造血”成了肖诗坚和团队的一大工作。
  相对于资金而言,田字格更缺教师。肖诗坚坦言,由于乡土人本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新颖,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一些习惯了传统教法的地方教师对田字格倡导的教学形式并非十分笃定。学校语数之外的课程,主要靠田字格教师支撑教学。而田字格对于志愿支教的要求是三年起。同时,随着乡土人本教育进入对外推广期,田字格对执教和课程开发人员的要求也提高了——招聘的教师必须有两年的教学经验。尽管田字格在不断提高志愿教师的待遇,但这些“门槛”无疑还是让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
  生源问题同样摆在眼前。兴隆小学现有的学生维持在田字格接手时的人数,这主要得益于生源的回流——目前的71名学生中,有18名是从县城和外省城市转来的。但农村生源日益萎缩的现实不容回避——眼下,本村、临近村只剩下3名适龄儿童。肖诗坚表示,下一届,学校或要向外乡、县城及外地招生。
  中国乡村教育的改革之路道阻且长,这场大山里的教育实验意义何在?或许如田字格的教师田艳莉所说:“做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正如俞敏洪与肖诗坚的问答:
  “你觉得中国乡村教育有出路吗?”
  “艰难,特别艰难。无论这条路的曙光在哪里,都需要有一些人知道,路就在脚下。”
  肖诗坚依然抱定着最初的信念:“虽千万人吾往矣。”
  播种乡村教育的希望
  支教不是改变乡村教育的根本之计,肖诗坚深知“乡村教育最终还是要靠乡村教师来改变”。
  2020年秋,田字格联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正安县教育局发起了“乡土村小: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面向正安县的村小推广乡土人本课程中的乡土课及日修课,同时开展“种籽教师”培训。
  “乡土课最大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再次去了解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了解家乡本土的人情、地貌、特色、文化,学会热爱自己的家乡,学会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增强与家乡的情感连接。”新州镇老城小学的年轻教师谭双敏是“乡土课”的先行试水者。从起初的茫然、无助、灰心,到现在有序、熟练开展乡土课程,如今,乡土课已成了老城小学学生最期待上的一门课。谭双敏也从中体会到:“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身上的潜在点,懂得合理地激发,让学生知道自己身上的可能性。”
  “乡村教育更多看重的是应试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全方面发展,乡土課正好弥补了这一块。”乐俭乡金叶小学的郑利利也是首批“种籽教师”中的一员。实施乡土课一个学期,她欣喜地看到,一些在其他学科课上深受打击的学生,在乡土课上重获了自信,焕发了新的生命光彩。此外,郑利利还将乡土课运用的教学方式迁移到了语文教学中,并希望带动更多乡村教师践行这一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目前,“乡土村小”项目已惠及20所村小的1800名孩子、近百名乡村教师,并计划于今年扩展到50所村小。肖诗坚相信,越来越多的“种籽教师”将成为乡村教育的希望。
  采访后记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中国的乡村学校在不断消失和凋敝,一些村庄已经没有了村小,保留下的村小也多在残喘挣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田字格致力打造和推广的乡村教育模式或许就是一条振兴乡村教育、振兴乡村的新路径,因为这种模式不仅关注乡村后代的培养,更是为了让这些后代能够立足自己的乡村,关心热爱自己的家乡,甚至有朝一日可以回来建设家乡。
  与此同时,田字格也在探索乡村教育更多的可能性。肖诗坚提到,兴隆小学2021年的目标之一是建设“村庄里的学校”,他们拟通过面向城市儿童开展夏令营、扩大学校农场绿色产品对外销售等方式,加大城乡交流,以学校和教育的力量进一步带动村庄的发展和振兴。
  肖诗坚最后补充道:“探索乡村教育新模式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教育创新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振兴乡村教育探索出一条振兴乡村之路。因为,保住村小才能保住乡村及乡村文化,而中国的乡土文化才是中国的根。”
其他文献
有机稻鸭共作是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生产全过程不使用化学药剂及肥料,并充分利用鸭子在稻田内不间断活动产生的粪便及浑水效果,刺激水稻生长的一种共作模式。从生态互作角度分析,鸭子为水稻提供除草、治虫、防病肥田和健株效果,而稻田为鸭子提供生活、休息、水和食物来源,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最终,不仅稻谷和鸭子的产量能保持较高水平,品质也能达到有机食品标准,目前稻鸭共作已成为我国有机稻米和鸭子的主要生产方式。
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内核,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然而在当今全球化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却日渐严重。在一些高校,大学生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情高涨,但中国文化自信意识则比较缺乏。因此,高校思政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使之在了解自身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主动建立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自信。
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深入研究了当前的新媒体传播特点,并这对新媒体、自媒体、政务新媒体、媒介素养等概念,展开了深入探讨,围绕这些问题研究如何提升网络社会的信息传播管理水平,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管理方式进行对比、融合、升级,提出了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加快政务新媒体管理水平升级、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等策略,希望能够为网络信息传播管理,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也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音乐游戏。
本文回顾了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9—2020 年度四川省重点出版资助项目《韩愈诗文编年校注》的策划过程,交代选题的来龙去脉。该选题是四川大学出版社对经典图书的再挖掘:它缘于《韩愈全集校注》,曾名为《韩愈诗文编年校注》,最终名为《昌黎先生集新校注》。希望以此用实际行动来响应振兴四川出版的号召。
当前,在我国整体经济走势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的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新生命,是深化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力度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结合供给侧改革加以改进并持续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政府和社会需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入手,深入研究当前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对当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项目选择、资源配置、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扶持,更好地保障大学生创业工作落到实处。
随着短视频行业的兴起,各类视频软件逐渐成为当下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主流媒体纷纷进行入驻,而短视频所具有的能够通过视频增强信息可信性、时效性等特性无疑延伸了媒体新闻报道的话语空间,为主流媒体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播放量和点赞量排名第一的《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选取其在 2020 年 11 月 30 日至 2021 年 2 月 28 日发布的 236 个作品作为分析样本 ,从而探究主流媒体短视频内容和粉丝增量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也使得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的对融媒体时代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与发展,而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型特征。基于上述角度,文章对目前融媒体时代背景之下,播音主持所存在的艺术特点,以及其与新媒体融合传承的现实路径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并且对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创新思路进行了综合性的探究,希望能够使我国的播音主持行业所拥有的创意性特征能够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之下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撼动了传统媒体的“霸主地位”,从内容到广告,从渠道到舆论都充斥着竞争,新闻评论作为信息泛滥时代的新闻媒体观点旗帜,也在不断摸索,试图找准自己在互联网时代的准确定位。从融媒体传播背景下新闻评论的发展概况着手,进一步探究当前新闻评论面对的困境以及如何进行创新突破。
4月26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分组审议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与会人员普遍认为,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三审稿在充分吸纳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内容更加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对三审稿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