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懋澄生卒年考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emy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懋澄,字幼清,号稚源,明万历间华亭(今松江县)人。著有《九(?)集》及《别集》。在明嘉靖以来众多的小说家中,宋懋澄的文言小说以其鲜明的时代特点,为人们所称道。他的许多篇小说,如《负情侬传》、《珠衫》、《刘东山》等皆为其后的通俗小说所取材,且成为了不朽的名篇,其影响不可谓不大,其在明清小说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但有关作者的生卒年,直至目前,或不知或知之不确。甚至连《中国人名大辞典》这样的大型辞书,根本就没有著录其人,这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情。据笔者所知,《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辞典》宋懋澄条为"生卒年不详";
其他文献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法治河北建设研究中心是河北省中心智库的法治专业智库,成立于2018年3月。该中心主要围绕河北省法治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和法治评估,运用法治理论研究最新成果,为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法治思想支撑和行动方案选择,为全面推进法治河北建设提供前沿性、体系化的智力支撑,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思路。
长城文化安全研究中心是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于2016年3月批准成立的河北省首批新型智库。依托于河北师范大学,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以服务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国家、河北省在文化及意识形态建设与国内外舆情领域中出现的重要敏感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攻关,履行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等资政职能,为河北科学发展提供战略谋划、前瞻研判、资政启智、政策评估服务,并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决策咨询建议。
最近十年间,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进展。十年前,当文学科学随着整个国家历史的转折而开始新的起步时,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境况还是十分困窘的。直到1978年前,全国还没有一个专门从事近代文学研究和教学的机构,没有一个专门的刊物,没有出过一本专门的论文集,甚至没有一支队伍:除了可数的几位学者孜孜矻矻在这块荒地上耕耘外,
现存《元刊杂剧三十种》版子断烂,错漏严重,字迹多漫漶不清。中华书局出版徐沁君先生新校本,校勘精当,便于阅读,厥功伟矣。然亦不免于千虑一失,如张国宾撰《薛仁贵衣锦还乡》第一折正末唱[醉扶归]:"薛仁贵箭发无偏曲,手段不寻俗;张士贵拽硬射规却不大故。薛仁贵那箭把金钱眼里吉丁的牢关住;张士贵拽满了弦鸣箭出,那箭离垛子有三十步。"徐校云:"‘规’字左旁略模糊,覆本(中国书店影印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覆刻《覆元椠古今杂剧三十种》)作‘頛’。
秦观的《月江楼》佚诗,《淮海集》无见,仅横州、藤县两县志载,文字全同,《藤县志》仅倒了一字,题作《江月楼》。两县志均言之凿凿,认为系秦观在该县所作,此诗作于何地?确应一辨,据我考证,此诗当系秦观编管横州时所作,理由有三:一、"仙翁看月三百秋"句,指的是董京事。据《横州志》载,晋董京避居横州登高岭时,秋夜泛舟江中,见一仙人乘槎而来。后州人据此在登高岭建浮槎馆以纪念。秦观当时就住在此馆,此传说定有所闻、所感,并与董京可谓知音。二、"江波日去月不流"句,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在我国历史上空前深刻而彻底的文化革命运动,作为这个运动的重要内容的文学革命,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也是一场空前深刻而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五四"文学革命的发难者和先驱者们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时候,
嘉道之际,清政府已无力象康雍时期那样严密地控制着中国的思想与学术界。汉学的崛起,宋学作为官学的独尊地位受到了挑战与冲击;今文经派东山再起,力图泯灭汉宋门户之争。这些经学中的不同派别纷纷以其说行世,争夺对儒家经典及儒家思想阐释的权威,寻找增强封建统治机制亢奋的灵丹妙药。思想与学术界的争鸣与骚动,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的文化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西学的输入和民族危机的深化,从宋明以来就已经形成的以理学为中心的儒释道三教会同的格局正在呈现出缓慢解体的趋势。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一道,都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动荡、大困惑、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艰难而漫长的历史转折中,具有文化传统优势的士大夫阶层当然是处在首当其冲的他置。他们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转向西方。反映在诗坛上,
对于近三百年的清代文学来说,辛亥革命前十多年的文学,仅是这个漫长历史中的一个小小的段落。然而,就在短短的十多年中,中国文学却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一重大的变革,似还没有引起近代文学研究者足够的重视。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索。一晚清文学的重大转变,最惹人注目的当是它在价值取向上由仅仅面向传统开始转向了世界。
杜牧是晚唐一位不可多得的具有文才武略的逸才。可是终其一生,却未获大用以驰骋其怀抱,这究竟是什么缘故?愚见以为这是杜牧生不逢时,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中受其牵连所致。一、牛党乎?李党乎?杜牧于文宗大和七、八年间在牛僧孺淮南幕府任职,开成四、五年间第一次赴京任左补阙、史馆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