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洗课”的习惯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曾在一首诗中说:“种竹交加翠,种桃烂漫红。”意思是说,我若种竹子,我一定要让我的竹子长得枝叶交加;我若种桃树,我一定要让我的桃花开得妖娆烂漫。其实自古以来,有良知的中国文化人大多具有这种情结:做什么事不做则已,做就要追求一种极致的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社会的要求,个人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要有一种“种竹交加翠,种桃烂漫红”的志向。直达学生心灵的传道,高效低耗的教学效果,这是每个教师心中的祈求。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素质,如拥有厚重的学科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学科教学规律,等等。尽管各人的视角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好教师要有“洗课”的习惯。
  所谓“洗课”,就是把课堂上一些多余的环节、不必要的铺垫、不完美的细节去除掉。大凡名师,除了他们具有极高的悟性、极强的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对于核心知识的超强洞察力以外,一定还有“洗课”的习惯。不反复推敲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不经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的过程,不可能有着手成春的课堂效果。我们在佩服名师“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感叹他们的课堂设计如神来之笔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东西,“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可以说,任何一个有底蕴、有底气、在课堂上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的教师,能令人“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叶圣陶语)的教师,一定都有“洗课”的习惯。
  “洗课”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在课前,即备课过程中,“空袋难以直立”。教师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搜集资料,对重点、难点、疑点分析到位,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了然于胸,对学生接受知识时可能在哪些地方存在问题,该以什么方式呈现知识考虑清楚,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45分钟才可以走出神韵,走出自信与丰采。
  教师的知识面越宽,就越容易深入浅出地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你(教师)要每天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那些基础知识,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这段话告诉我们教师充分占有知识的重要性。正如俗话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惟有如此,教师才有可能从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知识并传递给学生。
  然而,教师占有的信息量多了,也必须防备另一种情形,即有些教师很容易在大量的信息面前迷失掉自已的判断力,他们往往对一堂课的核心目标把握不准,导致一堂课主次不明、节奏拖沓、效率低下。为了提高升学率,他们往往采取“加班加点”“打题海战”等战术,只是可怜了孩子们,他们的情趣被消解,思想被钝化,哪里还有什么学习的积极性可言?如有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对所拥有的资料“洗一洗”,教师必须精选内容,锤炼语言。而语言的精炼来自于思想的深刻与洞见,所谓“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对一节课的反复思量与斟酌,是“洗”去累赘的有效方法。上课前,我们需要对教学设计反复推敲,知识如何引入才更加流畅自然?新知识是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系……一个教师,不能养成几十年如一日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自律与反思习惯,其教学水平就只能是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
  充分的预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的不可预测性。课堂应情境而生、应学生而动是应有之举,课堂上经常碰到教师始料不及的突发事件,教师有时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与遗憾,有时会灵光闪现,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另外,“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同事之间相互听课,对自已也会有许多启发。很自然地,我们应对课前的预设、课中的生成进行推敲,即再次对这节课进行“教学设计”,这就是“课后洗”。教师在课后要充分吸纳学生的奇思妙想、别情异趣,以及教学现场和同事之间的智慧。我们自问,假如可以重新来过,这堂课又该如何上?只有主动地推敲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一次次更改完善,“洗课”得到的收获才能够生成自已的教学智慧。在预设后生成,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前预设,在生成后再预设,再生成,课堂才能变成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向着精彩迈进。
  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认为,一旦发现了有趣的诗意,就要用最鲜活生动的语言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宁可不合韵律,也不能失去生机,宁可如野马,也不可如疲驴。宁可做活老鼠,也不可做死蛟龙。他认为美是稍纵即逝的。同样,来自课堂的灵感也要即时捕捉与积累,只有时时、事事、处处做有心人,“洗课”的水平才会越来越高。不经意间,人的才识与学养,举手投足间,将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韵味。此时,当别人请教你一堂课用了多长时间准备时,你可以这样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只用了15分钟。”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江中学)
  
  (责任编辑:刘福才)
其他文献
人教版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读起来都是那么美,充满诗情画意。老师时常感叹这样的文章只能是欣赏,要让孩子去体会其中的美感和韵味是很难的。殊不知,每一个孩子都是幻想家,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串串彩色的梦想。有梦想就会有诗,只要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轻轻拨动那些诗意的心弦,美妙的诗一样的语言就会如泉水般溢出。    一、从识字始,触摸诗意    追求语文的诗意,其目的在于使语文课堂在保持语文味的同时,变得
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综合素养高的人才.语文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最基础学科,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使学生对
今年夏季,我去镇中学时遇到已上初二的孟同学,他热情地与我打招呼,孟同学的班主任也夸奖他是班里的体育明星。在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的同时,我想起了在他小学六年级时我们曾经订下的“契约”。  “契约”的起因要从孟同学往自己脑袋上拍砖说起。  前年秋季开学,孟同学升入六年级,他家离学校有二十里地,在学校寄宿。孟同学的父母在家开餐馆,由于他们村庄比较大,有三千多人口,生意非常红火,家庭收入可观。所以,孟同学在
像任何耀眼的光环都有阴影一样,被人们誉为“红烛”“春蚕”“园丁”的教师,其生活也不都是阳光明媚的。曾听到不少教师的孩子抱怨:“给当教师的做孩子真倒霉!”是什么原因使得教师的孩子感到不满呢?原来,是教师不自觉地将职业角色带回了家,角色冲突导致了他们家庭的不和谐。当一个人同时拥有两种以上不能协调的甚至互相竞争的身份时,就容易发生角色冲突。教师将职业角色带回家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惹人心烦的
对于小学语文教课来说,识字是其中核心的一部分,贯穿了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们识字的能力,老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深入分析语文识字的
伴随着目前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中教学工作中所追求的重点内容之一.语文学科作文一门需要大量积累练习的学科,其对学生学科素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热情,切实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结合本校实践,笔者认为,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作为支点。    一、立足校本研训,让教师专业化成长步入快车道    1.技能培训——特色创建的基石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说:“一个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出色。”在特色创建过程中,笔者所在的学校始终将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作为总抓手,本着研训一体的原则,
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培养和加深学生自身的感悟能力.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拥有一个良好的感悟能力,能够帮助学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是怎样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
期刊
学校是学生文明素养的形成和提升的关键,但由于部分中职学生对自已要求不严,没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素养较差,为此本文将从中职学生文明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通过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