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冲突与协调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545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存在较大冲突,引发后者的法院受理之争、生存之危,以及前者的规则适用之惑.从理论根源分析,其冲突主要源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请求权基础的内存缺陷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诉权争议.从权力视角分析,其冲突映射行政权、司法权和监督权的逻辑演变:司法权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掌控监督权并涉嫌僭越行政权,行政权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挤压监督权并有效反击司法权,而监督权从张扬趋向式微.协调二者冲突,可以按“微调”“整合”“重构”三种进路推进,形成以“行政执法先行、检察行政公益诉讼监督、民事公益诉讼补位”三位一体的生态环境公共利益法律救济体系.
其他文献
机构投资者通过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成为非上市公司的股东,其参与非上市公司治理的程度要远远大于参与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通过参与非上市公司治理,提升公司价值.然而从实践来看,尚存有诸多法律问题成为机构投资者参与非上市公司治理的桎梏,并阻碍其功能发挥.因此,厘清机构投资者对于非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影响方式,并从法律上界定机构投资者参与非上市公司治理的权利与义务界限,然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监管机构通过明确法律依据和监管政策对其治理作用的制约因素加以排除,可提升机构投资者对非上市公司的治理能力.
王阳明巡抚南赣时,南赣地区社会秩序混乱,潜藏着重重危机,社会治理系统趋于解体.从现代社会整合的理论视角看,王阳明南赣治理行动与社会整合理论具有高度契合性:通过提督军务、行十家牌法、设立县制等措施重构南赣社会政治系统,实现了政治整合;通过改革盐法、吸纳新民等措施实现社会发展动力再造,并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了经济整合;通过举乡约、兴社学、办书院等措施重塑社会道德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规范,进而实现了文化与制度整合.可以说,王阳明的南赣社会治理对社会整合理论是一个印证和支撑,本质上与心学思想存在着体用关系
优良的家风与学风在家族发展进程中世代相传,是家族共同的人生理念与精神追求,对家族成员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与发展定向的作用,对整个社会的文风与道德素养的形成也起着引领作用.汉代安平崔氏家族作为名门望族延续数百年,与其良好的学风与家风密不可分.崔氏家族以儒学为中心,而兼顾百家,在政治上维护国家统一,为官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在家庭中恪守孝道、兄弟和睦,对亲友仗义执言,对邻里乐善好施,每一代都以读书明理为务,也都有著作传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沼泽是贯穿谢默斯·希尼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主题,并被赋予个人、家族、民族和历史等不同层面的象征含义.作为家族世居之地的沼泽代表了个人和家族的记忆,是诗人的代际之地;作为考古场域的沼泽代表了对往昔知识的好奇与探究,是思古的回忆之地;上演杀戮仪式的沼泽象征了诗人的民族记忆,成为诗人的纪念之地;而当诗人反思自己赋予杀戮以民族政治价值,转而揭示暴力造成的伤口时,沼泽则变成了创伤之地.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赋予沼泽平实的生活感、森然的仪式感、厚重的历史感、精确的抒情性,使诗人能够借助这片风景探索自我和群体、诗歌和社
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社会化媒体泛在化和智能化新特征日趋明显,使其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社会化媒体在多个领域与传统业态深度融合,承担起新的角色与功能.智能时代的社会化媒体不仅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新路径,也重塑了电子商务的新格局.社会化媒体为多个行业赋能赋智的同时,信息和价值观的传递出现了诸多问题.从多维度探索社会化媒体的建设策略,对于构建良好的媒介生态和网络社会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素养是高校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转化性学习是一种成人深度学习模式,帮助学习者从知识的单纯接受向意义建构转化.转化性学习理论对高校教师文化素养提升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以转化性学习理论为指导并以国外高校文化建设经验为借鉴,我国在高校教师文化素养培养中,应帮助教师转变学习观念,重视并不断丰富教师传统文化经验;尊重教师学习主体地位,积极创设文化体验情境,为批判性反思和理性对话的开展搭建平台;建立并完善实践机制,让教师文化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基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擘画了一幅幅具有中国特色理想社会的宏图.从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到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从“小康社会”建设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无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历史上,人们不乏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描绘,但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将宏图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践行理想,究其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伟大建党精神,始终把人民利益置于崇高的地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一方面兴建了众多的大型水利工程,基本控制了黄河水患泛滥问题,有效发挥了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等多重功能,让黄河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各种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从根本上保障了黄河中下游的安澜,让黄河真正造福于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领导中国人民仅仅用了短短70多年时间,就保障了黄河安澜,根本解决了中国数千年来的黄河水患问题,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治黄奇迹.这既是新中
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治理发展历程,生态治理模式的演进是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历史背景密切相连的.从建党初期的以农村生态治理为主的土改型生态治理模式到建国初期的中央控制型生态治理模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市场二元生态治理模式到新时代的多元主体协作生态治理模式,百年生态治理模式的探索为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百年历史长河中,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治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程呈螺旋式升华.中国百年生态治理的现实启示是:生态治理模式的顶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听觉艺术逐渐转向视觉艺术,发展成为形象和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以语言为中心的形态得以改变.纯听觉艺术受到视觉艺术发展的影响,开始由纯听觉艺术转向视听艺术.新的发展必然带来新的要求,在转向视听艺术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必然要适应新的环境.在当下的新媒介的环境中,想要让传统民族音乐在视觉化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生存下来,就必须重视视觉文化对传统音乐的影响.传统民族音乐必须适应并利用新媒介,在立足音乐的基础上,融合视觉文化,寻求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