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肺结核患者行放射诊断过程中的最佳放射剂量,确保其符合临床肺结核疾病诊断的需要。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对其分别进行120毫安的电流常规剂量扫描,之后再用低电流对其进行较低剂量的螺旋CT扫描,对两次不同剂量的螺旋CT扫描结果进行影像学分析,对其相关的数据进行结果对比。结果:低剂量扫描的图片质量结果如下:优质图片70例,良好5例,中等3例,差0例;常规剂量扫描的图片质量结果如下:优质图片70例,良好5例,中等3例,差0例;两组结果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不同剂量的螺旋CT扫描都能够达到一定的诊断效果,对于部分复查和复诊的肺结核患者来说,采用低剂量的螺旋CT扫描更加适用,一方面可以达到诊断并且检测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减少对对人体的辐射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肺结核患者;放射诊断;最佳放射剂量;螺旋CT扫描
为了有效的提高肺结核患者的早期临床诊断效果,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分别对其采用不同剂量的电流进行螺旋CT扫描,对两次不同诊断结果及其辐射影响结果进行对比,现资料统计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8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44.44±9.76)岁,在本次试验的患者中,已经排除了呼吸系统及其器官受损患者、精神疾病类患者等[1]。
1.2研究方法
78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对其分别进行120毫安的电流常规剂量扫描,之后再用低电流对其进行较低剂量的螺旋CT扫描,两次诊断过程中除了电流剂量不同外,其他参数都保持不变,电压控制在120KV,螺距控制在1.375,扫描层厚是5毫米,重建层厚是1.20毫米[2]。对两次不同剂量的螺旋CT扫描结果进行影像学分析,对其相关的数据进行结果对比。
1.3诊断依据
本次试验进行了两次不同剂量的螺旋CT扫描,那么对其不同的扫描结果需要进行临床判断,选取三名专科医师,并且要确保这三名专科医师有着丰富的看片经验,能够对诊断结果做出客观评价[3]。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不同剂量诊断方法的图片质量结果对比
低剂量扫描的图片质量结果如下:优质图片70例,良好5例,中等3例,差0例;常规剂量扫描的图片质量结果如下:优质图片70例,良好5例,中等3例,差0例;两组结果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种不同剂量诊断方法的放射剂量结果对比
低剂量诊断方法的放射剂量CTDIvol、DLP和ED的剂量结果分别是(1.82±0.35)mGy、(62.53±14.28) mGy·cm和(1.18±0.22) mGy;常规剂量诊断方法的放射剂量CTDIvol、DLP和ED的剂量结果分别是(7.14±0.41 )mGy、(50.14±13.76 )mGy·cm和(2.16±2.65 )mGy;两个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肺结核疾病是结核杆菌侵入人体所导致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通常会造成患者全身主要脏器的伤害[4],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同时该病的发病情况比较危险,疾病致死率较高。那么加强对肺结核疾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肺结核疾病的治疗效率,提高人们的生存率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不同剂量诊断方法的图片质量和放射剂量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不同剂量诊断方法的图片质量没有明显差异,低剂量扫描的图片质量结果如下:优质图片70例,良好5例,中等3例,差0例;常规剂量扫描的图片质量结果如下:优质图片70例,良好5例,中等3例,差0例;两组结果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不同剂量诊断方法的放射剂量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低剂量诊断方法的放射剂量CTDIvol、DLP和ED的剂量结果分别是(1.82±0.35)mGy、(62.53±14.28) mGy·cm和(1.18±0.22) mGy;常规剂量诊断方法的放射剂量CTDIvol、DLP和ED的剂量结果分别是(7.14±0.41 )mGy、(50.14±13.76 )mGy·cm和(2.16±2.65 )mGy;两个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两种不同剂量的螺旋CT扫描都能够达到一定的诊断效果,对于部分复查和复诊的肺结核患者来说,采用低剂量的螺旋CT扫描更加适用,一方面可以达到诊断并且检测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减少对对人体的辐射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建龙.肺结核患者行放射诊断过程中的最佳放射剂量分析[J].河北医学,2014,20(12):2087-2089.
[2]孙洪涛.放射设备诊疗过程中放射剂量的控制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27(07):01-03.
[3]孙凤彦.放射诊断过程中患者放射剂量的控制[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 (06):18-19.
[4]郑钧正.我国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强化对医疗照射的控制[J].辐射防护,2004,24(02):74-93.
关键词:肺结核患者;放射诊断;最佳放射剂量;螺旋CT扫描
为了有效的提高肺结核患者的早期临床诊断效果,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分别对其采用不同剂量的电流进行螺旋CT扫描,对两次不同诊断结果及其辐射影响结果进行对比,现资料统计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8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44.44±9.76)岁,在本次试验的患者中,已经排除了呼吸系统及其器官受损患者、精神疾病类患者等[1]。
1.2研究方法
78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对其分别进行120毫安的电流常规剂量扫描,之后再用低电流对其进行较低剂量的螺旋CT扫描,两次诊断过程中除了电流剂量不同外,其他参数都保持不变,电压控制在120KV,螺距控制在1.375,扫描层厚是5毫米,重建层厚是1.20毫米[2]。对两次不同剂量的螺旋CT扫描结果进行影像学分析,对其相关的数据进行结果对比。
1.3诊断依据
本次试验进行了两次不同剂量的螺旋CT扫描,那么对其不同的扫描结果需要进行临床判断,选取三名专科医师,并且要确保这三名专科医师有着丰富的看片经验,能够对诊断结果做出客观评价[3]。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不同剂量诊断方法的图片质量结果对比
低剂量扫描的图片质量结果如下:优质图片70例,良好5例,中等3例,差0例;常规剂量扫描的图片质量结果如下:优质图片70例,良好5例,中等3例,差0例;两组结果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种不同剂量诊断方法的放射剂量结果对比
低剂量诊断方法的放射剂量CTDIvol、DLP和ED的剂量结果分别是(1.82±0.35)mGy、(62.53±14.28) mGy·cm和(1.18±0.22) mGy;常规剂量诊断方法的放射剂量CTDIvol、DLP和ED的剂量结果分别是(7.14±0.41 )mGy、(50.14±13.76 )mGy·cm和(2.16±2.65 )mGy;两个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肺结核疾病是结核杆菌侵入人体所导致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通常会造成患者全身主要脏器的伤害[4],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同时该病的发病情况比较危险,疾病致死率较高。那么加强对肺结核疾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肺结核疾病的治疗效率,提高人们的生存率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不同剂量诊断方法的图片质量和放射剂量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不同剂量诊断方法的图片质量没有明显差异,低剂量扫描的图片质量结果如下:优质图片70例,良好5例,中等3例,差0例;常规剂量扫描的图片质量结果如下:优质图片70例,良好5例,中等3例,差0例;两组结果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不同剂量诊断方法的放射剂量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低剂量诊断方法的放射剂量CTDIvol、DLP和ED的剂量结果分别是(1.82±0.35)mGy、(62.53±14.28) mGy·cm和(1.18±0.22) mGy;常规剂量诊断方法的放射剂量CTDIvol、DLP和ED的剂量结果分别是(7.14±0.41 )mGy、(50.14±13.76 )mGy·cm和(2.16±2.65 )mGy;两个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两种不同剂量的螺旋CT扫描都能够达到一定的诊断效果,对于部分复查和复诊的肺结核患者来说,采用低剂量的螺旋CT扫描更加适用,一方面可以达到诊断并且检测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减少对对人体的辐射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建龙.肺结核患者行放射诊断过程中的最佳放射剂量分析[J].河北医学,2014,20(12):2087-2089.
[2]孙洪涛.放射设备诊疗过程中放射剂量的控制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27(07):01-03.
[3]孙凤彦.放射诊断过程中患者放射剂量的控制[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 (06):18-19.
[4]郑钧正.我国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强化对医疗照射的控制[J].辐射防护,2004,24(02):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