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从“洒扫、事长”做起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同学们大学的第一天,有很多东西想跟大家聊,但绕不开的那个话题还是:究竟应该如何度过大学。尽管没有标准答案,但正如北宋大儒程颐所说“大学之法,以豫为先”,你或许应该首先了解,有哪些因素可能会阻碍自己的继续成长,从而能“禁之于未发”。为此,我们或许也应参考儒家先哲们所强调的一系列基本功课,这里我想谈谈其中就当下而言颇为紧要的两项——“洒扫”与“事长”。
  先说“洒扫”。
  所谓“洒扫”,字面上无非是洒洒水、扫扫地,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已,为何要强调呢?因为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是自立的第一步。如果你身上还或多或少地留有些许“娇”气,那么从今天开始就来扫除它们吧:把叠被子、洗茶杯、扫宿舍、理书案变成日常习惯;学会理剪梳洗,以及根据时令、场合恰当地着装。还有更重要的,学会合理而规律地作息起居。
  推而广之,“洒扫”又何尝不是对我们的内心而言呢?在纷扰、诱惑四布的当下,要想有一份踏实淡定的心境来念书,必须学会过滤杂音、摒弃杂念。所谓“吐故纳新”,减法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做加法。那么,具体要从哪些方面来做减法呢?
  第一要扫除“傲”气。
  成绩、荣誉和光环只属于过去,不应成为你继续前行的羁绊。只有做好重新再来、再接再厉的心理准备,正心诚意,才能轻装上阵。
  第二要扫除“小”气。
  大学阶段学习的内容、形式及要求都有了深刻变化,你要更加兼顾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懂得为自己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学会自主学习。针对过度碎片化的思维和交流方式,请学会合理有度地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不要为了在虚拟世界中苦刷“存在感”,而忘却自我的真实存在;更不要因为担忧于种种网络“盛宴”的缺席而终日惶惶,以致为其所累、所困、所误。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吧,去阅读、沉思、咀嚼、畅想,去神聊、质疑、争论抑或发呆,你的小我将从此淡化,你的大气将由此升腾。
  第三要扫除“躁”气。
  大学的课程给你的第一感觉未必是快乐,艰辛与苦涩往往是必经的味道,不能急于求成,请学会透过这些味道体会乐趣、享受过程。所谓“举一反三”,别在乎学得多少,而要看是否学得透彻、融会贯通;所谓“先传后倦”,别在乎学得迟早,而要看能否保持那种“饥渴”状态,持续成长。
  最重要的,是扫除“俗”气。
  如果将读书局限于知识与技能,降格为个人谋生、发达的工具,就会功利而短视地对所读之书妄加取舍。陈寅恪先生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是的,读书的目的毕竟在于完善自身、提升心志,最终使你成为能够自觉肩负时代使命之“士”。大学的意义,正在于使你从这种使命的层面去重新认识自己。
  还要扫除“乖”气。
  当下的另一“俗谛”,是片面夸大技术进步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既非有公式可循的推导,亦非有方程可依的反应,更不是凭借机器的计算,需要综合哲学文化、人文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最新成果。面对人类文明的每一部分,都请保持应有的敬畏;面对每一轮的流行热潮,也请保持一定的清醒。比如,去年作此发言的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刘勇)教授,千万别因为看到今年换成了一个计算机系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老师,就以为AI已经替代了文学艺术。
  再来说“事长”。
  善待父母、长辈,如今则更多地体现为精神上的理解和尊重。每一次毕业之后,我们都会不自觉地经历一段心理膨胀期。现在的你,或许正开始发现父母这里不科学、不卫生,那里不经济、不大器,这很危险。请记住,父母不仅曾经养育过你,现在仍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将来更是你精神上终极的维系、永远的依恋!
  广而言之,“事长”也包括厚待他人,以及将自己置于团队和集体当中。给老师写的email有无文采并不重要,但別忘了称呼与落款。开班会时谁先发言无所谓,但要记着相互递茶倒水、彼此让座。同学聚会时谁来买单无所谓,但要晓得如何点菜更能兼顾大家的口味。运动会上是不是体能之星无所谓,但加油鼓劲、送水递毛巾却要人人争先。组队参赛、做大实验时,学霸、学渣不论,但陷入困境时一定要抢着背锅、迎难而上。
  进一步引申开来,“事长”也涵盖对传统的认同与继承。厚古薄今固然不必,但数典忘祖却万万不能。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主旋律毕竟是传承,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图灵机到冯·诺依曼架构,创新总是以前人的经验为参考,以前人的成就为基础。年轻人应该首先了解自己的民族,并从她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作为中国人,英文要念,中文更要学,经典也不妨多读。
  同学们,需要攀登的又一高峰已在眼前浮现,你已踏上人生新的跑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不仅要心向往之,更要身力行之。“行胜于言”,唯愿大家能够把握好接下来的1400天,从日常的洒扫、事长做起,用行动与作为去传承清华的基因与价值!心中壮志常在,脚下须臾不息!
  (作者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本文系作者于清华大学2017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其他文献
一般人大多认为,在众多人文学科中,只有考古学才是一门与世无争的学科。在文艺作品中甚至出现了以当考古学家的妻子就可以取得婚姻安全和稳定的话题,因为据说考古学家是一群只钟情于“年老”物品的怪物,自己的妻子越老就越可爱。当然,这些都是对考古学和考古学家的误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外的考古学界对中国考古学的成果乃至于对中国考古学家是持有很深的偏见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第一批西方考古学家来到我国时,当时我们的
初心不易,守护光明。这是夏静作品精选《新闻采访案例教程》,给人的感受。  夏静从事新闻写作20年,在发表的众多作品中,她挑选了225件作品,共计60万字,组成了这部《新闻采访案例教程》。透过这些作品,既看到了夏静钟情教育之初心,忠实善良之初心,更看了她钟爱文化之初心,忠诚担当之初心。夏静是一个追求完美、认真直爽的人。因为与夏静同是大别山人,对她的了解自然与其他人不同。夏静在农村当过七年代课教师。对
文章如此命题似乎有套用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的大著《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书名之嫌,但这“纯属巧合”。  话说自从拜伦生前好友、爱尔兰作家穆尔1832年为诗人作传以来,一百多年里,拜伦的传记可谓层出不穷。这也正常。因为传主毕竟是一位曾经名声显赫、影响与拿破仑比肩、生活创作及社会实践都特立独行的大诗人。而考据材料的增加,观照方式的转向,写作技术的更新,读者阅读情趣的改变,都赋予新传记写作以充足的理由。但中国
3月26日晚上,我如约敲响宾馆的房门。应门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欢迎,欢迎!”他一边热情地说着,一边招呼我落座喝茶。茶水温凉宜人,刚好入口,老先生笑着说,他是计算着我到达的时间准备的。这就是我过去几个月里联络不断,但却从未谋面的“三国人物传记六种”的作者,四川大学的方北辰先生了。  方先生身材不高,步履轻快、矫健,握手很有力量,与人交谈时目光有神、专注,一点也不像是已经年逾七旬的老人。他笑言,
如今的大学教育有沦为职业教育的危险,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也在对技能素养的强调中黯然失色。面对如此境况,每一个关注民族未来的人,尤其是大学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殚精竭力,思考大学教育何去何从的问题。我想,应先回顾真正的大学精神是什么,再看看目前的大学教育的主要病症何在,最后探讨如何应对当前困境。    真正的大学精神    1917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他在就职演说中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司马迁《史记》在中国史学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实,它在中国经学史上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尽管汉代班彪认为司马迁“离经叛道”,不能“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后汉书·班彪传》),其子班固也认为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汉书·司马迁传赞》),但这种说法已经受到了历代学者的驳斥,很多学者都认为司马迁重视六经、孔子儒学,明人焦竑甚至认为,司马迁“列孔子于世家,老子于列传,而且与申、
没有上课铃,没有班长喊起立,只有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一句“开始吧”,中南海的集体学习课程在怀仁堂一上就是11年。  至今共有140多名老师来到这里,给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内的高层官员上了82堂课。不过,老师们有一个更谦逊的说法,叫“讲解”。  自2002年第一堂课“开课”以来,11年间,平均每隔45天,中央高层就要会聚一堂,听讲不同主题的课程,既有“聆教”姿态,亦含“切磋”之意。其中,20
有人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人类历史的简要轮廓:“文明人跨越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了一片荒漠。” 发出类似感慨的学者比比皆是,最著名的莫过于英国著名的文明史学者阿诺德·汤因比为大地母亲发出的凄婉悲凉的哀歌和对人类这个儿子愤怒的责难,他写道:“人类是生物圈中的第一个有能力摧毁生物圈的物种。摧毁生物圈,也就消灭了他自己。”“人类征服了生命的母亲,并从太阳父亲手中夺走了太阳的可怕力量,他是大地
从大学生淘课说起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上掀起一场“淘课”热潮。所谓淘课,即通过互联网搜索并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公开课程。“淘客”以求知欲强烈,并且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年轻人为主,其中不乏在校的大学生。一些热传的公开课更是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世界,如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主讲的《公正》,以其讲稿为底本的书籍成为畅销书,桑德尔受邀在中囤开设的讲座也受到年轻人追捧。  眼下一些中国知名的大学也在花大力
从我把它从地坛公园的书摊上带回家,整整十年了。十年来,物换星移,我早已被浮华人生的起起落落摔得遍体鳞伤,而它,却始终如一,不离不弃地伴随在我的身边。如寒夜里的一盏豆火,飘忽、摇曳,却总能把我孤身天涯的倦困驱散,将凝结心窝的凄寒温暖。  第一次听说《忏悔录》,是在中学的课堂上,作为一道冷硬的语文试题。为试卷上多几分考分,我不得不囫囵吞枣般将它死记硬背在脑海。幼稚的心灵很难拐弯,光从书名上判断,总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