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岂能没有教育的立场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8月23日,河南某高中门前的标牌上播放着校方新学期学生管理“八条禁令”,内容包括:严禁打架斗殴,一经发现,勒令退学;严禁偷盗,一经发现,勒令退学;严禁在校内举行生日聚会,一经发现,勒令退学;严禁携带手机,首次留校察看,回家一周反思,第二次勒令退学;严禁谈情说爱(在校园男女拉手),首次留校察看,回家一周反思,第二次勒令退学;等等。
  偌大的告示牌,将学校管理者的立场彰显无遗。而其内容,着实是诸多学校所关心的学生管理内容。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健康与发展,学校必然需要相关的行为规则。但无论是规则的内容,还是规则制定与实施的过程,都不能没有学校的特质,不能缺失教育的立场。
  学校内的学生管理,不是法律法规的强制,而应是教育性的引导。诸如对“打架斗殴”“偷盗”等行为的制裁与管教,有国家法律的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形成学生校内生活或行为规则。对异性交往、手机携带等方面的规定,既不应该重复法律法规的内容,也不应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
  学生管理规则的形成过程,不应该是学校管理者单方面的行动,而应通过多元主体协商而成。“八条禁令”这一决策,是否有家长参与?是否与教师代表参与?是否有学生代表参与?与每位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管理内容,如果没有上述重要利益主体的参与,是很难有“群众基础”的。更何况,参与上述决策过程,就是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交往的过程,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是学校管理品质的直接体现。
  学生管理规则的发布及其实施过程,不应该是靠一纸通告,而应是充分的交流、阐述、具体化。在合法性得以保障、合理决策得以实现的基础上,学校应通过丰富的教育活动,促进相关信息的传播。学校要特别明确每一条规则的界限,赋之以活生生的例证,清晰展示合理规则的价值。仅仅借助一个告示牌来传递重要的信息,不由得让人怀疑学校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及其理念。
  学生违反规则的最终结果,不应是简单的“勒令退学”,而应多些教育的甚至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上述禁令中,每一条的最后,都是以“勒令退学”结尾。这应该是教育的终点或学生来学校的终点吗?且不说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否合法,即便是根据相关教育法规可以“勒令退学”,学校教育的使命也依旧是“治病救人”“教书育人”。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反映的不是教育者的坚定,而是轻率与偏差。而且,“一经发现”的判断方式,不仅容易造成师生的对立,更可能培养出若干“学生奸细”——这将是学校和学生的灾难!
  学生管理规则的废止、更新,同样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和协商的伦理进行。在“八条禁令”被曝光之后,或许是迫于社会的压力,校方已经做了调整。但这依然隐藏祸患:学校内的规则更改,不可能不考虑社会的舆论;但如果依旧不考虑学生、家长、教师的利益,不请这些利益相关人直接参与,则废止、更改的程序与内在理念,依旧是让人怀疑和担忧的。学校领导者是否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有所学习,这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回到具体的校内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关注学生的自我教育,尤其是对于高中生。异性交往、学生庆祝生日等,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异性交往是人的正当需求,这不是靠一纸禁令就能禁止的,而应该是通过创造更多元的交往情境,引导学生学会交往。而庆祝生日是每个孩子都期待的,是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的教育资源。当教育工作者合理地引导、真诚地参与,孩子的生日就是他成长的节点。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以群体的方式,组织学生分别在小学、初中、高中过十岁、十四岁、十八岁集体生日!至于学生对信息空间的接触、接纳与参与,几乎是不可抗拒的,不应该以“一纸禁令”迫使学生转向“地下”活动。
  那么,校园内是否不应该有规则、禁令呢?当然不是。不过,在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应该有更多的提倡与欣赏,更多的引导与发展,更多的平台与空间。试想,当学校内有更多的社团、更多的岗位、更多的班级主题活动、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当学生的日常生活为积极、健康、高雅、创造而吸引、感召、充满时,学校领导还会为学生违反“八条禁令”而烦神吗?与出台更多、更严的禁令相比,如何建设更为丰满、多彩、充满活力、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学生活动体系是不是更重要一些呢?
  主管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事实上是学生学校生活最重要的影响者,他们直接参与创造学生们的生活世界,进而影响学生的人格、素养、能力等。他们是能彰显中国教育特色的教育工作者,更是学生身心健康、精神世界发育的成长导师。当缺乏教育情怀和智慧时,教育工作者就会自我降格为监听者、监视者、惩罚者。而这不仅仅是学生之悲,更是教育之痛。
  教育工作者的行为方式,应该充满教育的理性。在学生的交往、活动中,充满着学生学习的情境与资源。就在这些交往、活动中,学生实践着做中学、服务学习、榜样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在当前学校变革背景下,学生管理应该更明确地转型为学生发展工作,并坚定地扎根于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研究。
  教育工作者,责任大于天。无论初衷如何,教育者的智慧,就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之中;教育者的立场,就渗透在每一条学生管理规则之中。因此,莫以“好心”替代理性的思考,莫以“无奈”替代积极的行为,莫以“权威”替代教育的力量。■
  责任编辑/刘 烨
其他文献
近日,河北某中学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教学分出“精品区”与“实验区”,两个区互相封闭,两个区内的管理方式、教学进度、教学方案、上课时间都不一样。很多“实验区”的学生感到很自卑。该校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划分“精品区”和“实验区”是为了因材施教,为了让“精品”学生加强训练、拓展知识,以防“吃不饱”;为了让“实验”学生强化基础、养成习惯,避免“赶不上”。他特意强调,因为收费标准是一样的,所以这不是分“
摘 要 知道的美育只能培养出在音乐、舞蹈与美术等方面掌握了一些既有知识与既有技法的人。知道的美育源于人们对外在功利的片面追求,因此,美育改革的基础就需要从外在的知识与技艺转换到人的内在生命感受方面,以培养出能把外在功利与内心感受相互参验的丰富而深刻的人。  关 键 词 知道的美育;生命感受;感到的美育  作者简介 李春桥,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现行学校美育问题:  偏
黄朴民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中国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春秋军事史》《何休平传》《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等。  大家好!  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国学,重视传统文化,我们今天的制度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我们的理想愿景、治理方式与中华文化有许多共通默契的地方。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国古人有云:“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在于互为观
唐代韩愈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道”是指对学生开展德育的教学内容。其中把传道排在首位,足以见得德育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为此,背靠文化厚蕴的白鹿原、坐落在中原文化的积集地浐灞之滨的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以特色地域文化为依托,将古半坡文化中的文明标志——火文化作为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 将学生自主管理和主题特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双翼,为火凤插上翱翔的隐形翅膀,
狮岭小学在“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为目标,不断创新,在教育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享受教育,形成了五大德育特色。
重庆求精中学创办于1891年,是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首批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地处重庆市渝中区,抗战文化一条街——中山四路。学校坚持“百年树人,精益求精”办学理念,坚持“立校之本在于树人,树人之本在于树德”育人目标,精心构建了科学有效的“立体德育体系”,润物无声地引领学生坚定地走在“大写人生”的道路上。  
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西区)于2007年6月建校,是石室教育集团的首批联办学校,是成都市校风示范校、成都市首批新优质学校、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成都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教育需要懂的人来办。“懂”已属不易,平心静气地“行”则更难。生长在泉州这座传承与创新并存的历史名城,郑文伟局长的思想也深刻地打上了勤勉务实和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印记。
一个与“泉”有关的城市,总会让人不自觉地在心中泛起流水叮咚的旋律。离开晋江机场,渐行渐近,当越来越多条石红砖建筑群入眼时,泉州到了。从清源山俯瞰,枕山面海的泉州形似一条肥美硕大的鲤鱼,正所谓“鱼在水中游”,想来这座城市的闲适和富庶便来源于此。在城中穿行,千年之外的记忆散落在古城的长街短巷,而在城市的另一端,鳞次栉比的高楼和熙来攘往的商业区又在瞬间将人带入现代繁华;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十几种宗教和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广源学校创办于2005年,是小榄镇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属的一所民办学校。学校环境优美,设施设备先进,教学楼、艺术楼、午休楼、体育馆、游泳馆、塑胶跑道运动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