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全媒体时代的记者变迁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rcji54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媒体时代以“数字化”和“互联网化”为传播手段,对传统记者群体意味着转型期的到来,但许多人把“全媒体记者”理解成“全能型记者”,其实是一个谬论。本文从全媒体时代特点和要求出发,论述全媒体时代记者的角色及职能的变迁,提出迎接全媒体时代挑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记者角色;变迁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9-0011-02
  新媒体的出现催生全媒体时代。从传统媒体的点到面到新媒体点对点的互动,新媒体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内容,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以它崭新的技术、功能和效果独领风骚,也对“记者”这一传统职业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媒体时代,新闻只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起点,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启动以及信息整合能力,展示重大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度思考与关注,在不同媒体之间开辟一条独具特色的全媒体道路,给受众以多种的信息挑选权利,才是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应该探寻的传播理念和前进方向。
  一、全媒体时代的特点与要求
  全媒体时代,即所有的信息传播同时普遍地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时代。“全媒体”一词2008年始在新闻传播领域崭露头角,许多传播媒体从业者纷纷提出“全媒体定位”或“全媒体战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出版、广告等行业在“全媒体”发展中呈现出“扩张式”和“融合式”的形态特点。“扩张式”的全媒体注重手段的丰富和扩展,在全媒体的传播手段上下功夫,以不同传播方式为受众提供丰富多样、形象生动的新闻报道,在传播方式上取胜,如“全媒体广告”、“全媒体出版”等;而“融合式”的全媒体在拓展新媒体手段的同时,更注重多种媒体手段的相互有效结合,将不同的传播手段融合一体,集中运用多种媒体的不同功能将一个事件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整合报道和传播,如“全媒体广播”、“全媒体电视”等。
  在“全媒体”的语境下,多种媒体形式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模式,提供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只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充分深度地融合,才能创造出双赢的局面。传统媒体赋予新媒体更多的资源,而新媒体也扩大了传统媒体的业务空间和舞台,它们的有机结合,和谐共处会对传媒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融合式”的全媒体发展才是真正挖掘出“全媒体”价值的方式,更符合“全媒体”的内涵,是全媒体时代应该重视与延伸发展的一种全媒体发展形式。
  全媒体报道形式的发展,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前瞻性与敏感性。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是新媒体不断产生的必然趋势,这就使全媒体记者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比如,各大报业集团长期积累的是笔头记者资源,是一群采写能手,但他们对音频、视频、移动媒体等的接触不足,而且经验也相对较少,因此,在这个全媒体迅速崛起的时代中,他们在观念、组织结构、运作模式和业务形态各方面的更新和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记者”职业角色的变迁轨迹
  16世纪欧洲的威尼斯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记者,当时的威尼斯商业活动频繁,是欧洲的经济中心,也是各国商人、银行家以及达官贵人的聚集之地。“有需求就有买卖”,商人们在交易过程中对商业信息有极盛的需求,便出现了专门以采集和出卖新闻为生的人,尽管当时这个人群还未被称为“记者”,但他们的工作与记者无异,是现代记者的雏形。
  初期记者和编辑与出版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分工,往往是集记者、编辑、出版于一身,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报业逐步发展起来,各家报纸之间出现竞争,一身数任的状况已不能适应报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于是,记者、编辑、出版者便日益分工明确,先是记者、编辑与出版者的分离,出版者成为记者、编辑的老板;然后是记者和编辑的分离,设专职记者;再往后设驻外地记者和驻外国记者。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记者似乎又回到了身兼数职的工作状态。科技带来的各种新生电子产品为新闻业所广泛应用,记者被转型为“全能记者”,使用各类电子产品采写新闻、还原现场并进行事后编辑,这使得记者原本就繁重的工作变得更加繁重,甚至已没了个人生活。许多记者每天结束工作回到家已经累到躺下床就睡着,没有精力去参加其他业余活动。多数记者都处于单身状态,他们把没有恋爱对象归因于“现场-床铺”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繁重的工作量将他们的娱乐时光消磨殆尽。
  “全能记者”的需求因媒体的网络化而产生。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在美国兴起,当代传播革命的开端激发了人们对“多媒体”新闻传播方式的使用,记者的角色发生悄然的变化。互联网记者使用的采访工具以及他们的作品都和传统的记者有所不同。随着互联网的传播影响力日益增强,新媒体逐渐对传统媒体的生存产生了威胁。在新世纪来临的前后,一些发达国家报纸网络化生存的问题渐显。一些著名报纸和报业集团也逐渐走上了“电子化”的道路,“电子报”也随之出现,“全能记者”的概念逐渐产生。
  “全能记者”的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日常化的工作要求。随着网络时代的升级,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的日益红火,媒介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新闻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经营效率是商业化体制下的新闻业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从经营成本考虑,报社不可能派出两套人马同时采写一则新闻,记者便承担了身兼多职的任务,不仅要发回正式的文字报道,还要采访相关花絮新闻、背景材料,拍摄新闻图片,全媒体时代对于记者的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闻业变革的基础是“全能记者”的标准化和普及化。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从新闻的采集制作到媒体的经营管理;从新闻理念的革新到运作流程的再造,新闻业面临种种变革。无论是保留传统媒介阵地亦或是放弃传统媒介阵地,记者要面对的都是“多媒体”平台,如网站、手机、平板电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需要满足的是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如各大报业集团都纷纷开通相关报纸的带V微博,实时发布新闻和新闻追踪情况。在日常报道上,报社和网站进一步走向融合,记者被要求有意识地根据全媒体的需求特点去采制新闻,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网上平台也不仅仅是节目的重播或者点播库,记者编辑需要制作符合互联网使用需求的播出内容和播出编排。   三、“记者”到“把关人”角色的转变
  人们总把“全媒体记者”理解成“全能型记者”,是各种功能的集合体。其实,要求记者全能,事实上是一个谬论。
  “全能记者”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传统记者多是文字记者,要求他们在技术上样样精通是件困难的事情,一个人要在同一时间应对这么多份工作,在转型过程中有不得不攻破的难题:比如:文字记者对文字有特殊感觉,习惯了用文字来表达或者叙事说理的方式来报道新闻,但对电视镜头的推拉摇移、视频的剪辑等没有太多的接触;其次,全媒体时代要求文字记者学会用画面语言来进行叙事,必须有文字——视频的双向思维,多角度思考报道的方向;再次,“全能记者”采访过程难度也有增加,现场信息采集的工作强度远大于文字记者,后期剪辑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摄像头对准被采访人时,多数人会有紧张不自然,甚至抵触的情绪出现,这往往会影响到受访者的表达,记者信息采集的准确度和深度受损;还有,体力要求高。相机、小型DV等设备要贴身佩带,这无疑是对记者体能的一个严峻考验。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播者和受众已经处于平等的位置,传播主体从传播者移位到受众,而受众也随时可以成为传播者,两者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互换。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现场,“公民记者”往往占据天时地利的优势,在最短时间内最完整地记录整个事实真相的发展过程。“公民记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身感受通过个人的手机、照相机、摄像机等传播媒介记录下来,第一时间发送到网路上,这些原本应该由记者进行调查报道并传播的新闻事件,已经由普通民众随时、随地、随意地完成。
  当然,全媒体时代的记者也不完全都退居幕后,让位于“公民记者”。记者的重心将会逐渐移到“编辑”的岗位上,担任“把关人”的角色。海量信息的出现,会导致受众难以在这些混杂的信息中及时有效地获取自己想要的资讯。这时就需要有专门的人员,从信息中提取精彩丰富、及时准确、可读性强的信息资讯。因此,未来的记者将会更多地接受来自普通民众提供的信息源,并对其进行筛选、整理、加工,把工作重心放在信息的分类、过滤、鉴别、加工和评价上,使传媒机构成为一个信息的中转站或资讯的加工厂。
  现阶段信息传播模式是立体多媒体的,往往一线记者采访的文字、图片、录像等素材率先在报业网站上实时滚动发布,主流报纸跟进全面报道,网站和报纸作后续深度分析解读和前瞻预测评论,报纸和网站的粘合度大大增强。
  全媒体时代并不是要求记者在每项媒体技术上都精通,但都要有一定的认识与操作本领,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还是团队的合作。如果在每一次的采访中分工协作得当,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报道效果。国内许多传媒集团在培养全媒体记者上就体现了对团队合作的重视,往往采用两三人一组的团队形式进行报道工作,采访过程也会有明确的分工,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也可以协助同组同事完成整体记者的报道。
  简单机械的全媒体记者培养战略只会让记者成为新一代的机器人和死板的流程执行者,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全媒体记者的“全”,在掌握各种技能的基础上,保持自己核心的技能和专长,建立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融合式报道中各展所长。
  好的新闻报道是离不开记者对新闻的敏锐感知能力的,在新闻报道中,记者思想在其中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全媒体记者面临机遇和挑战,尚有许多可提升的发展空间,值得我们继续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金鲁克.我们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N].中国教育报,2012-01-02.
  [2] 陈力丹,江凌.改革开放30年来记者角色认知的变迁[J].当代传播,2008(6).
  [3] 曲歌.全媒体发展催生全媒体记者[J].新闻传播,2011(1).
  [4] 郜书锴.全媒体记者:后报业时代的记者先锋[J].青年记者(上),2011(3).
  [5] 于雪.全媒体记者的发展趋势[J].新闻知识,2012(8).
  [6] 程忠良,梅玉明.全媒体时代新闻职业的变化[J].青年记者,2010(18).
  [7] 梁永真.试论全媒体时代对记者职业的影响[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1).
  [8] 谭彦德.全媒体时代的全媒体人才生成[J].军事记者,2011(4).
  [9] 尹靓.全媒体时代新闻人应具备的媒介素养[J].青年记者(下),2012(1).
  [10] 言靖.论媒介融合时代全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J].新闻界,2011(5).
  [责任编辑:艾涓]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企业的广告宣传往往依赖于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间接地将产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自主发布信息内容的契机,不少企业开始创办自己的定向出版物,直接与目标受众进行接触,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定向媒体广告策略。本文以品牌杂志为例,分析了这种广告形式的优势和特点。  关键词:定向媒体;品牌杂志;目标受众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2014年暑假,江西卫视重磅推出一档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目的的文化益智答题类节目。节目以全新的形式挑战智慧,分享文化,以唤醒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重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自2014年7月20日开播至今,凭借节目形式、嘉宾的选取及对受众需求的满足引起良好反响。本文以该节目为例,试着从传播学的角度探析益智类电视节目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挑战文化名人》;传播策略;使用与满足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播以来,这部美食题材的纪录片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第51届戛纳电视节上,中国美食香飘海外,《舌尖上的中国》引起海外片商竞相争抢,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打开了新局面。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国》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向世界讲好一个“中国故事”。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国际视野;中国故事;“走出去”战略  中图分类号:G220 文
期刊
摘 要:在电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电视剧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知识构成和思维方式。罪案剧作为电视剧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的思考。美国CBS和香港TVB罪案剧的制作模式是什么样的?CSI:Las Vegas(《犯罪现场调查:拉斯维加斯》)和《法证先锋》是否展现了真实的拉斯维加斯和香港的城市面貌?现实生活是不是充满了暴力?真实的犯罪是不是有预谋的?到底什么样的人才会犯罪?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一轮的媒体洗牌正在悄然进行,在微信公众平台、易信、搜狐新闻客户端等自媒体平台暗自较劲的同时,一大批依附它们生存的网络自媒体节目涌现,《罗辑思维》《凯子曰》《晓说》《把事儿说旺》进入大众视线,成为关注的焦点,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罗辑思维》。在对凭借多平台、不同终端呈现专业化、个性化内容的《罗辑思维》的研究过程中,结合该节目的传播内容和自媒体平台发展现状,发掘出这档节
期刊
摘 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美剧以强大的渗透力不断跨越地域、种族、文化的限制广为传播,悄无声息地在青少年中流行起来,成为全球媒介文化的一道炫目景观。本文从大数据视域下探讨美剧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通过对“纸牌屋”热的现象分析,以及《纸牌屋》中跨文化传播的文本分析,进一步阐释大数据如何构建美剧跨文化传播新的生产模式与机制,从而为国内网络视频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美剧;跨文化传播;《纸
期刊
摘 要:高校电视台作为校园主流媒体之一,承担着重要的宣传工作,对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理工类高校电视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学生团队有着重要意义。理工类高校电视台要以内外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记者,并不断完善制度规范学生记者,同时建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怀学生记者。本文主要对理工类高校电视台学生记者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管理与培养对策。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电视台;
期刊
摘 要:随着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和“两个舆论场”的形成,党报的公信力、影响力和权威性的进一步提升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作为地方党报,延安日报在开展的“传播金融正能量·延安市首届群众最满意银行评选活动”中,从找准切入点、借助新兴媒体力量、挖掘自身资源优势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证实了党报只要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遵循传播的规律,不断改进创新,就能形成强有力的主流舆论场,从而
期刊
主持人评述:文化之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广于传播,见于领悟。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以心得的形式,向大众传播经典,从而备受关注。对此,她以淡定平和的态度泰然处之,乐观且包容。无论是“古典精髓”还是“现代智慧”,她都能信手拈来;不管是世界各地的千余场文化讲座还是校园里的三尺讲台,她无愧于自己,更无愧于听众和学生。天赐禀赋加之勤修不辍,她为我们呈现了中华文化之美,而我们也更愿意积极地继承与弘扬。因为我们发现
期刊
摘 要:湖南卫视推出的大型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节目开创中国电视史同类节目收视率的高峰。如何策划、编排、制作本土版的户外亲子真人秀节目,满足当地观众对此类节目的收看需求?对于地市级电视台来说,在学习、借鉴甚至模仿外台成功的节目样态和形式的同时,结合所在电视台实际有效变通,在突出贴近性、本土化特色的基础上化繁就简、因地制宜,不失为节目创新改版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本土;模仿;突破  中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