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经营导致海尔巨额亏损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0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劳特竞争战略咨询公司中国区总经理邓德隆、合伙人火华强:
  海尔电器发布2005上半年业绩,受手机业务影响,亏损高达3.97亿港币。身为中国备受推崇的优秀企业出现巨额亏损,我们认为,其经营违背品牌在顾客心智中既有定位是根本原因,这同时也是众多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经营课题。
  
  海尔违背顾客心智
  
  海尔以往的成功,源于其在顾客心智中占据“高档家电”定位,并紧紧围绕着定位配置企业资源,形成环环相扣的战略配称,从而赢得了顾客认同。海尔的产品附加值较高,价格在国内家电中最贵(甚至高过许多国外著名品牌),开创了高档形象店渠道,还在美国设厂及推出 “五星级服务”。企业宣传方面,海尔更是扣住高档主题,从1995年“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开始,相继有“世界百强品牌,海尔唯一入选”,等等。这一系列围绕“高档家电”定位的系统性战略整合,使得海尔在众多国内家电厂商中独树一帜,在顾客心智中缔造了一个强大的品牌。
  然而愈成功的品牌愈不能随意扩展业务领域,这是由品牌的定义所决定的。所谓品牌,是在顾客心智中占据某个定位的识别符号,大多数情况下,它是某类产品与服务的领导者,并因此成为该类产品与服务的代名词。比如,宝马是“驾驶”的代名词,富豪是“安全”的代名词,海尔就是“高档家电”的代名词。品牌的定义揭示了两方面含义:其一,品牌要建立在顾客心智中,而不仅仅是在工商局注册一个商标;其二,品牌有业务范围限制,必须专注在它所主导或代表的产品和服务品类内。企业要打造真正的品牌,必须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避免成功后脱离所代表的品类范围,引发经营问题。
  海尔成功后陆续推出手机、电脑,以及低端家电产品,这些都不符合海尔在顾客心智中“注册”的“高档家电”定位,顾客心智会对品牌采取限制措施。其中的原理,与企业在工商局注册登记非常类似,超出所定业务范围的经营,就被视为违法。同样,品牌若超出自己在顾客心智中的“注册”——定位,也就是超出所代表的产品或服务品类,也将导致顾客排斥效应,客观上会发生被顾客心智视为非“法”经营的现象。
  海尔这样的非“法”经营会导致非常严重的战略后果。一方面,海尔手机等非“法”项目超出了顾客心智所认定的品牌定位(高档家电),将难以被顾客接纳,从而沦为各领域中的弱势品牌。弱势品牌在行业初期或者大市走好时,可以利基生存,一旦竞争度加强,只能凭低价存活,滞留战场就必须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海尔手机已因此产生亏损,出于同样原因,海尔电脑也将付出应有代价。
  另一方面更为严重,这些违背心智产品的推出,将逐步模糊、破坏海尔作为高档家电代表的定位,使得海尔逐渐沦为一个在顾客心智中什么也不能代表的泛泛名牌。当海尔不再代表“高档家电”,它就失去了品牌所独具的价值,也就失去了其原本拥有的核心竞争优势。这意味着品牌将丧失产品溢价能力,企业因此而不得不陷入低价生存的边缘化状态。这种破坏会在企业不知不觉中发挥作用,目前在海尔的整个企业上还未显现,但尤需高度警惕,定位一旦失去往往难以挽回。
  
  普遍的品牌观误区
  
  海尔在品牌上犯下如此严重错误,源于中国商业界普遍存在的品牌观错误,而这与一些受到推崇的管理咨询公司的误导有关。举例来说,海尔近年在品牌建设上频频犯错,却屡屡荣膺各大品牌榜的桂冠,不仅连续两届摘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第一,甚至在发布巨亏中报一个多月前还接受了国外媒体的大礼,在麦肯锡主持的《金融时报》“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榜中高居首位。
  根据麦肯锡的调查和评估,“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榜收录有一汽、中粮、上汽等公司,将公司也纳入品牌范围,这实际上是目前业界最普遍的品牌观念误区。公司和品牌是两回事,两者首先在面对的主要人群上就极不相同。品牌面对顾客,其目的是为了争得顾客,公司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员工、股东、政府、投资人等,其形象涉及吸引人才、吸引投资、获得优待政策。同时,公司和品牌对产品的关联度也不同。品牌和某类特定产品或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顾客用来记忆、储存与识别该类产品或服务的符号,而公司则不必局限在某类特定产品上。麦肯锡采用公司和品牌混而不分的专业范式,是非常不科学也极容易产生误导的,企业人一旦误认公司也是顾客所看重的品牌,会不知不觉走上非“法”经营的道路。海尔作为公司可以制造家电,当然也可以制造手机,从公司角度看待海尔手机的推出也就合情合理。然而,海尔手机恰恰超出了海尔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注册”范围,因此受到顾客心智的抵制和取缔,顾客心智的反作用力最终体现在经营上,导致了海尔巨额亏损。
  “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榜折射出的错误品牌观念,广泛影响着中国大企业的所作所为,非“法”经营已弥漫成业界流行病。除了海尔,联想、TCL、春兰、长虹、康佳、海信、夏新等大企业莫不如此。麦肯锡等世界顶级的管理咨询公司,则在实战中助长了这种非“法”经营,使企业在做出错误战略选择时纷纷失去应有的警惕。比如联想手机的推出,就是麦肯锡做战略规划的结果,麦肯锡还为联想IT服务等其他非“法”经营提供了专业的规划支持。
  联想的成功,得益于其抢占了中国PC市场的领导者地位,并因此在顾客心智中成为PC的代名词。联想一系列非“法”经营,不断遭遇重创,单是手机业务就在2003年、2004年分别亏损7691万和5446万港币。联想在四处碰壁之后,一时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若不是机缘巧合“意外”收购IBM PC业务,及时回归原有定位而强化了合“法”业务,后果将不堪设想。
  普遍的品牌观误区,正在摧毁一个又一个曾经成功的中国企业。TCL原本有机会主导彩电业,成为顾客心智中彩电的代名词,但 TCL却推出了电脑、手机、洗衣机、空调等众多非“法”业务,在这些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如今,TCL正在为此付出惨痛代价,2005年前三季度,TCL通讯亏损16亿港币,TCL多媒体亏损约4亿港币。
  春兰曾经是空调的领导者,自从大规模推出摩托车后,不但非“法”经营项目未见成功,更重要的是丢失了最为宝贵的品牌资产——空调的领导者。春兰由此从一个强势品牌沦为泛泛名牌,最终只能在各个领域凭低价勉强生存,整个企业没太多竞争力可言。春兰集团视为重要支柱的春兰空调,利润逐年下滑,从1999年的2.6亿元降到2004年的不到800万元,2005年前三季度也仅为663万元(合并数)。
  长虹在顾客心智中曾是彩电的代名词,1995年的净利润高达26亿元之多,是中国实现产业报国的代表,几代人的骄傲。自从1996年非“法”经营空调以来,长虹主导彩电的时代走向结束,不但利润逐年下降,到2004年巨亏36亿元,而且整体营业额亦未能实现上升。
  还有康佳、夏新、海信,甚至还未在顾客心智中“注册”好定位,就踏上了注定是非“法”经营的道路。康佳有电视、手机、冰箱,夏新有彩电、手机、音响、MP3,海信有彩电、冰箱、手机、电脑、空调,它们都缺乏鲜明的业务焦点,从而难以进入顾客心智而打造真正的品牌,这些中国经济的中坚企业均前途堪忧。
  
  重思企业竞争力
  
  早在海尔以海尔品牌推出手机和电脑的几年前,我们就发出警告:企业在这些领域将得不偿失,不仅无法获得盈利,甚至会自毁品牌根基。同样我们也一直在提醒联想、TCL、春兰、长虹等企业,期望能唤起觉醒(参见《2小时品牌素养中国品牌竞争力分析报告》一书)。但直至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手机企业的近乎全线亏损,还是没有让海尔等认识到根本原因出在品牌上。事实上,伴随中国企业几乎全线退却的同时,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合法经营”品牌的反攻得胜,中国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品牌竞争中败下阵来。
  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到来,企业的竞争力愈来不依赖于内部管理的加强,内部管理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基本门槛,真正的竞争力已体现在外部的品牌打造上。品牌扎根于顾客心智,影响顾客在品类中的选择,决定了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强势。中国企业在手机领域的竞争不力,最大障碍是非“法”经营导致的来自顾客心智的阻力,而非企业众口一词的黑手机泛滥,因为诺基亚等品牌就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实现了增长。
  从这个意义上看,联想手机连续2年亏损后出现两个季度的盈利并非好事。联想手机一支独秀,便被激励得高歌猛进,殊不知其手机发力却会对联想代表电脑的定位构成破坏,影响企业在电脑领域的竞争力。长虹、创维等品牌非但没有庆幸躲过一劫而引以为戒,相反要投入重兵切入手机市场,这些违背顾客心智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中国的竞争力排名连续3年下滑,从2002年的33位落到2005年的49位,令各界哗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然而更应警惕和关注的是,中国企业近年来普遍非“法”经营,逐渐在各行业市场失去竞争力。当大面积的企业因非“法”经营而无法产出应有的经济成果时,必然会导致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并带来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企业是社会的器官,必须要创造经济成果,而商业企业的经济成果更是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得以正常运行的根本保障。所以,品牌与竞争力问题不只是企业自身的问题,更是涉及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其他文献
尊敬的李成玉省长:  您好!写这封信,我酝酿了10年,思考了一周,写了两个晚上。  作为一名河南人,有这样的机会去图一个10年的梦、表达一种最纯粹的情感和愿望,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和欣慰。  10年前,我首次离开河南南下广东,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群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感染和激励了我,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跻身市场经济前沿,去感悟和学习,超越区域局限,超越自我,在广东这片土地上留下河南人智慧和知识的印
期刊
在3C数码家电连锁店的大肆扩张下,在电子商务时代,分销层次不断扁平化。分销在中国最终是否会消亡,抑或转型,承担新的功能?最近,中国最大的IT分销商神州数码已同国美等连锁零售巨头合作,用实际行动表明分销在中国不会消亡,反而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分销行业在中国不会消亡    我们看到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也看到面向消费型和一些中小企业的大卖场的直供出现,但我觉得分销这个行业在中国不会消亡。  分销行
期刊
家电连锁巨头的战略取向大致相同:争门店,拼速度。但是在相同的战略背后,却是风格迥异的战术选择。不同的战术直接影响到各方的速度,从长远来看,更是影响了各方对包括物流方式在内的支撑平台和后台管理模式的选择。  2006年春节前几天,1月21日,国美海口店正式开业。与此同时,苏宁宣布,苏宁海口店将于今年4月开业。2005年,类似场景几乎不断地在每个城市上演,不同的只是地点以及故事的主角:国美、苏宁、永乐
期刊
《体验经济时代》的作者约瑟夫·派思曾经这样描述体验经济的理想特征:“在这里,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唯一’。”  这里有两个“体验营销”的小例子:  在一个著名风景区的水池边,有许多人在买鱼食喂鱼,有人在拍照片留影。鱼食2元
期刊
营销人一直都在追求一个东西:营销的本质。  到底什么是“营销”?  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说:营销就是致力于发现客户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说:营销就是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中有效重组各种竞争要素的能力。  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说:营销是一种生活标准的创造和传播。  菲利普·科特勒抓住了营销的普遍性(需求),强调了产品的重要性。迈克尔·波特抓住了营销的主线(竞争),
期刊
当品牌变成了被大规模广告惯坏的猪猡时,我们还愿意不断投入巨资,把自己的血汗钱花在已经对广告麻木不仁的潜在顾客上厕所的时间上吗?我想,所有的企业肯定都不愿意用自己的血汗钱去打水漂。  事实上,不少品牌的成功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品牌的成功不一定要靠大规模的广告轰炸,而是要找到顾客关注的关键接触点,在这个接触点上为潜在的顾客传递令他们心动的价值。  问题的关键是,你是否准确地找到了关键接触点之所在,在这个
期刊
译/龙丽双    “河南省是一个伟大的省份,它有像少林寺这样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及举世闻名的功夫文化。伟大的战略家诸葛亮就躬耕南阳,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了30年。河南省引以为豪的还有,这里诞生过伟大诗人杜甫,人民公仆任长霞。关键在于,向公众讲述—个河南伟大的过去和现在的故事,用最富创意的广告在权威媒体进行传播。”  ——米尔顿·科特勒  区域营销应该如何进行?应该从哪些方面人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刊通过
期刊
湖南卫视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其营销意识的与众不同,更得益于其营销策略的巧妙运作。  轰动一时的 “超级女声”落幕不久,由湖南卫视每天深夜10点整播出的韩国连续剧《大长今》又引发了2005年的电视剧收视热潮:全国平均收视率超过14%。别忘了通常意义上的电视黄金档是晚间7点到9点。  事实上,湖南卫视一轮又一轮节目创新收获的不仅仅是收视率的攀升,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广告收入,而是使其在国内省级卫视中脱颖而
期刊
在营销上喜欢说一个词组叫做占有市场。这里的动词叫做“占有”。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我们回头看那些真正占有市场的企业有一个很根本的前提,就是用什么来占有。  有人说,用自主品牌来占有。奇瑞用的是自主创新的产品竞争力来占有。其实这两者听起来不算太大,但本质上却有天壤之别。首先品牌是给别人听、给别人看的。因此,很多时候是需要说出去,秀出来的。而产品力的打造是需要创造的。这里更多的是内功。所以,很多时候
期刊
“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这是俄罗斯作家阿·托尔斯泰在其《苦难的历程》第二部的开卷语。今天我们借用这句话来慰勉那些正在遭受转型、变革阵痛的中国企业:今日的苦难,必是建构明日辉煌的磐石。  最近一年,我们注意到,偏居安徽芜湖的奇瑞,作为业界最有希望的民族自主品牌企业,正在凤凰涅。  2004年显然是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奇瑞抓住了中国汽车市场井喷的好时光,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
期刊